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课程资源应用研究
2021-08-03朱文娟
摘 要: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其设计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而生态学的崛起与流行恰好为幼儿园课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高效整合并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展开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资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9-0044-02
引 言
教育生态学对幼儿课程的影响可以简单概括为课程生态化。课程生态化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课程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整体平衡性、和谐统一性、共生开放性,期望课程系统及其外部环境处于一种最优、高效、和谐发展的状态。受教育生态学的影响,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幼儿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而这也成为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课程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关系着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的终身发展,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资源使用现状
生态学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更能激发幼儿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1]。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当前幼儿园课程资源应用情况展开如下分析。
(一)园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较为有效
园外课程资源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充分开发并利用园外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以“小广告大智慧”这一活动为例,教师在活动开展前,让家长带领幼儿到生活的社区、周边的街道上寻找广告,由家长向幼儿简单介绍,帮助幼儿对广告形成简单的理解与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资源及社区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广告,向幼儿讲解广告蕴含的知识。然后教师向幼儿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广告?喜欢哪些广告?”教师再向幼儿讲解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的区别,引导幼儿在观看公益广告的过程中萌发传播文明的习惯和关怀他人的良好品行。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物品自行设计广告语。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兴致高涨,能够较好地产生情感共鸣。
以“公园藏宝”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幼儿到公园里“藏宝”,然后让幼儿带领家长“寻宝”。在“藏宝”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沙子、树叶、石头等物品进行“藏宝”。对于幼儿产生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解决。活动过程中,幼儿对“藏宝”极为感兴趣,与小伙伴一起探讨用什么材料才能藏好自己的宝藏;一起动手比较不同掩盖物体与宝藏的大小,然后挑选合适的材料及掩盖方式将宝藏藏好。最后,幼儿带领家长去寻找宝藏。在这样的户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幼儿的吸引力,较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很好地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意识。
由上述两个案例可知,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家长、社区、自然这类园外课程资源方面,综合采用了直接利用与整合利用两种方式,在园外课程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性。
(二)园内隐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以“秋天的旋律”这一活动为例,教师在课前捡了一些树叶与树枝,然后将材料发放给幼儿,再指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用颜料、树叶及枝干来创作秋天叶落的场景,最后由幼儿完成作品。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整合利用园内显性资源及隐性资源。首先,教师自己捡好树叶和枝干,没有让幼儿自己体验捡树叶及枝干的过程,这就阻断了幼儿与大自然的联系。其次,幼儿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匆忙完成的,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没有感知到自己是在表现秋天,也没有真正感受到秋天的变化。其实幼儿园内有植物角,有各种花草树木,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园内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苗圃、树木下,感受秋天草木枯黄凋零、树叶掉落的自然景象,引导幼儿用手去摸,用眼睛仔细观察。教师可以让幼儿抬头看天空云朵的变化,看大雁飞行的场景,让幼儿感受空气变冷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够真正感受到秋天的旋律。
二、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措施
生態学认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外在生态系统的支持。生态学视角下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整体,课程资源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有效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
(一)积极寻找可替代资源,解决活动材料短缺问题
材料是幼儿探索世界、获取经验的物质基础。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除了基本的教师用书、幼儿用书外,还有挂图、卡片等配套材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课程配套材料缺失或者与幼儿园实际教学不符的情况,将可能影响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动性,根据活动主题寻找相关资源,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寻找课程资源。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有时候会出现配套活动材料缺乏或课程方案中指定的活动材料难以获得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到网上的教育论坛、教学网站等平台收集课程资源。比如,“小康轩”App中包含许多与幼儿园课程方案相似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来查找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课件内容及活动材料,以便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本园的优势资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代替缺乏的活动材料。
以“家乡的农作物”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领幼儿到种植区挖花生,让幼儿在生活区剥花生,让幼儿在美术区用花生米及花生壳制作手工作品。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到当地的农场参观,让幼儿更直接地认识多种多样的农作物,从而对家乡的农作物有更深的了解。
(二)加强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材料间的流通
教育生态学强调不同教育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促进。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主题来配备相关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制作的材料可以用于区域活动表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制作的材料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展示,各区域之间的活动材料同样可以相互流通。例如,在“神通广大美猴王”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制作各式各样的面塑,然后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面塑到区域活动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比如,模仿玩具超市,幼儿可以扮演售货员来售卖面塑。在学习《西游记》时,教师还可以将这些面塑当成教具使用。总之,教师要让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流通起来,充分发挥联想思维,循环使用这些教学活动材料。
(三)構建“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的资源整合格局
幼儿园、家庭、社区这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整合这类资源对幼儿教学来说极为重要。以“品茶”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家中向幼儿展示茶叶、茶具,讲解茶叶的相关知识。教师从社区里邀请茶道造诣较高的相关人士给幼儿讲解茶的相关知识及礼仪,让家长带着茶具及茶叶一起参与活动,开展由幼儿向家长敬茶的活动。这样不但能使幼儿掌握品茶的相关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能使家长真正参与幼儿教育工作,可谓一举多得。教师要进一步挖掘社区、家长资源,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幼儿教育工作服务。
结 语
综上所述,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有助于生态学课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从系统整体、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幼儿园课程。教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加深对生态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该理论,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曹玉兰,周燕.新知识观视野下“互动型”园本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7(09):70-72.
作者简介:朱文娟(1987.2-),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