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育人模式探究
2021-08-03张明陈春红
张明 陈春红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出台,为学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提供了理论体系和具体实施路径,特别是“十大育人提升工程”的提出,为赤峰学院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文化育人”,系统阐述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而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符合本校大学生特点的“家文化”。同时根据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了“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拟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育人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5-0090-05
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出台是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精神的具体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勾画了宏伟的蓝图,为新时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和新方法。《纲要》中所提出的“十大育人提升工程”是一代又一代学生工作者不断尝试和探索的结果,涵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为高校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任务,可以说是全面的、科学的新育人体系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2020年4月22日颁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这是教育部等八部门首次联合发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指导意见。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概念的界定及“家文化”的提出
“家文化”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可以是一个家族、家庭的文化[1]。本文所提出的“家文化”概念是指,将传统的“家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与之融合形成学校的“家校文化”。通俗地讲,学校可以比喻为一个大家庭,各二级学院(系)为小家庭,如果以二级学院(系)为一个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一个中等家庭,每个宿舍就是一个个小家庭。“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亲情和力量,根植在我们内心深处。通过“家文化”、家风凝炼成学校的校园文化、校风学风,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将“家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四个方面的必要性。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二是,“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没有间断,就是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的薪火相承,可见“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三是,在新时代要培养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就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将“家文化”引入学生思想教育当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四是,深入推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文化育人”的体系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及目前高校学生趋于“00后”的学龄特点,认为推行“家文化”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学生年龄结构发生改变
自2019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00后”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体,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明显感觉到“00后”个性更加鲜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00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父母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加多元化。传统的育人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这就对今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就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高校学生年龄特点、爱好、生活习惯等改变育人工作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教师以“70后”“80后”为主,已经基本达到年轻化。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来“90后”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在高校师生年龄结构中就形成了由“70后”到“00后”的年代更迭群。由于存在年龄差距,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与学生沟通不畅等问题,如果一味延续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势必不符合当前学生发展需要。通过一代代学生工作者的共同探索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从重管理发展到重服务,明确了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服务于学生,是学生成长中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3]。面对学生群体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现行的学生管理体系存在不足,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化育人,实现从管理到服务到文化育人,这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也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创新途径。
(三)网络思政教育亟待加强
2000年以来,中国网络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微网络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人与人沟通更加便捷。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可以展现个人生活,特别是近两年来,火山、快手、抖音等自媒体的出现,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紧迫,一些不良思想更加不好防控。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容易被网络负面信息所蛊惑,这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难度、新挑战。如果对一些新兴自媒体平台不熟知,对学生网络行为监管不到位,就不能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如何在全民网络背景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心。
(四)学工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在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除了思政课教师以外,在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体系建设中,学工教师和辅导员所占比例较大[4]。稳定的学工队伍和高素质的辅导员团队,有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柱力量,为高校在日常教学之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扶贫助学、第二课堂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如果学工人员和辅导员频换,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就对院系和教师没有依赖感,信任度下降,就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更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样高校育人工作才能高效、持续开展。
(五)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班导师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这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班导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教育手段和育人途径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和班导师工作很少有衔接,交流沟通较少,没有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没有达到完美的统一和互补,没有发挥出更大的育人效能。基于此,如何建立一支作风硬、政治强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如何将工作有效地衔接起来,是整个“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谋划和思考的。
三、“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家文化”,有利于突显学生自主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一)“家文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随着“00后”进入校园,育人工作也面临着一定的新挑战。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体特征,“0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独立自主,做事理性,看法独特,对网络依赖性大等等。“家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抵触,在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更容易以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参与其中。师生间、学生间以家人的方式相互沟通交流会变得更加畅通,学生间会更加友爱互助,特别是在宿舍生活中,会主动承担相应角色,像家人一样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从宿舍到班级再到整个院系都像一家人一样与人为善,友爱互助,呈现出一种浓浓的“家文化”氛围,这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有利于文化育人建设
在长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中,从最初的管理到服务再到现如今的文化育人,是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倡导文化建设、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设等,极大丰富了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内容。文化育人是今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区、宿舍区文化长廊建设,线上线下文化宣传教育,整个校园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境化人、以文育人。特别是将优良的“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更加有利对学生进行润雨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主动融入校园文化生活,融入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以文化引领教育,以文化达到育人的真谛[5]。
(三)“家文化”有利于教师间加强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的育人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最初的粗放型管理到现在分类施策、一对一的育人模式,更加精准细化了育人体系,对思政教师队伍也提出了相应挑战。在这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校中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及各部门中各要素本身的育人作用,同时更需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等各育人要素之间的默契配合与通力合作。而“家文化”的引入会极大地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家文化”氛围的营造,家庭成员之间无障碍沟通,同进同出,真正达到教育的合力,使高校育人系统良好运行并发挥更大的育人效能,进而提升育人的效果。
(四)“家文化”有利于师生间增进感情,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育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见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学生是核心,是我们真正要关爱关注的教育主体。通过“家文化”的引入,能够在短时间内打破教师与学生间的隔膜,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从而建立起一种像家人般的信任和纽带。有了“家文化”氛围的熏陶,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学生间也能像家人一样友爱互助,进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所以育人工作是高校整个工作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肩负着祖国的前途与未来,肩负着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育人体系中引入“家文化”更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心里。
四、“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
(一)以“家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7]基于此,笔者认为更应该着力构建基于“家文化”育人理念,以院、班级、宿舍三级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不同层面的“家文化”,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文化氛围,特别是在宿舍管理和宿舍“家文化”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宿舍是最小的家,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内以价值观为核心,并以承载这一价值体系的物质形态和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8]。以点(宿舍)带面(院系),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对清洁、优美、团结、争优、和谐等形成共识。日常活动中渗透互助、友爱、创新等理念,用爱心和情感缔造“家文化”,使宿舍成为学生共同的心灵归宿。
(二)加强“管理——服务——文化”三维体系建设,将“家文化”贯穿始终
高校在学生工作上从最初的管理、服务到文化育人,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践行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学生理念。在整个育人体系当中应该始终贯穿“家文化”这一理念,通过教师的家长式关怀教育,同龄的朋辈教育,以切身感受影响感化学生,以自身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增加一些生活经验,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知道感恩,知道回报社会,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带头作用,让“家文化”建设有组织力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家文化”,应注重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长期在学生工作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与学生联系也最紧密,如果这一群体在思想上出现波动,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家文化”,更需要注重和加强软实力建设:一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组织力量,只有把握好政治方向,才能使“家文化”更有组织力。二是,要定期开展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培训,可以邀请“家文化”教育专家与师生进行交流座谈,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家文化”的内涵,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三是,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可以通过搜集关于“家文化”的活动资料,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间加强沟通,互相学习经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上下联动共同推行“家文化”,将“家文化”融入整个高校工作体制。
(四)将“家文化”理念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
在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方面,“家文化”理念的融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来到新的环境肯定会有不适应和陌生感,将“家文化”理念融入新生教育当中,让新生从入学就感受到师生间、学生间浓浓的家人情感,让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通过高年级学生的榜样示范和言传身教,让新生在习惯养成方面,一开始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意识,“你的生活状态就是你的人生状态”的进取意识和“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关爱意识。
(五)营造“家文化”氛围,打造全新育人环境
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充分认识到只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里,所以近两年在工作中主要推行“家文化”理念。同时结合十九大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学习热点,在教学区和宿舍生活区设计制作了红色经典文化墙,张贴主题教育中“学习教育情况、调查研究情况、检视问题情况”三个环节宣传图片。另外,将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相关讲话精神张贴上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总之,我们要通过文化场力来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自律意识和奉献意识。
(六)“以境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打造育人空间
近年来,通过工作实践和不断探索,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在教室中完成的,“三观”的形成,完整人格的养成需要在诸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他们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舞台,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9]。我们一直坚持“以境化人”“以文育人”理念,从清洁、优化、美化学生生活环境入手,积极开展评比活动。日常管理中,采取每日一查、周周汇总、每月一评、末尾记差等机制,明确宿舍评比的内容和标准,开展宿舍内务评比活动。同时依托学生活动创新项目等形式,在教学区、宿舍区进行文化建设,涵盖经典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就业等内容。
总之,“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三全育人”的创新育人模式,也是十大育人体系中文化育人工程的继承与发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探索,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宁.基于家文化的企业人才激励模式[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8(03).
〔2〕齐心协力全面升級家庭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9).
〔3〕王小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大学,2013.
〔4〕何正玲,常遇春.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合力育人机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8(04).
〔5〕张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7.
〔6〕张皓,姜雪.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现状和意义[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7(10).
〔7〕董林.自媒体视阈下高校“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03).
〔8〕时艳芳,刘莎莎.建设宿舍“家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Z学院的经验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7(01).
〔9〕宋星远,王晓艳.文明寝室建设视角下加强高校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4(20).
(责任编辑 曹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