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五年全国Ⅰ卷作文原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看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2021-08-03薛丽琴喻宜发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5期

薛丽琴 喻宜发

苏轼有云“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高考作文命题关系重大,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作文命题的形式或内容每年都有变化,但变化是渐进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自2015年高考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以来,“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已经成为共识。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带来高考作文写作特点的变化,由欣赏抒情,转而注重理性、思辨。因此,预判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离不开对时代语境和育人目标的考查。

2014年,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实2016年高考全国作文题就已经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风向标。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三套试题的作文题都体现出对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其中的要义是: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求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成为一个具备科学理性素养的现代公民。全国Ⅰ卷作文题对漫畫奖惩的思辨,全国Ⅱ卷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研判,全国Ⅲ卷作文题挖掘小宇创业故事背后的责任与担当,都旨在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后展开论述,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尊重规律、崇尚真知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启发价值。

2017年开始,高考作文较前几年有所变化,不仅扩展了素材选取范围,更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表象背后反映出的是高考语文命题与高中课程标准衔接更加紧密,对语文学科素养聚焦更甚。学科核心素养已越来越受重视,对高考命题及高中语文教学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2018 年1 月16 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又重新发布了2020年修订的课程标准,其对语文课程改革理念进行全新的建构,力图将指向“接受—理解”的语文教学转变为以实践为本体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主要提出了以下新理念:其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其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新版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到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提到对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其中,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通过分析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研究核心素养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进而探寻其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对标“核心素养”,分析近五年高考全国Ⅰ卷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点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点考查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点考查

1.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2.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

3.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点考查

1.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

实践创新: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包括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

2.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據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重点考查

1.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

2.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

实践创新: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包括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重点考查

1.人文底蕴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2.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二、聚焦“立德树人”,

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关注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题型保持稳中有变,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主,材料既有对生活现象、特定场景的选择,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未来高考作文将呈现三方面命题趋势:“经典与时事关联、生活与思辨互动、文字与文化共鸣。”在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中,命题将侧重考查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这两大方面,以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据此,我们建议2021年高考作文复习备考仍然要聚焦“立德树人”,主动对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增强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2021年高考作文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这个话题早有讨论,正反双方各有道理。反对手机进校园者认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甚至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另一些支持手机进校园的家长认为,离开手机,孩子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没法与家长交流沟通。还有人提出,有的作业就是要求在网上完成提交的,不带手机怎么做?(来源:新华社)

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某校拟召开学生和家长联席会,宣布手机管理新规。如果你是学生代表,将要在这次学生和家长联席会上发言,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请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针对当下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点很具体,可以生发的内容也很丰富。在构思立意的过程中,考生如能主动对标“核心素养”,聚焦“立德树人”,可以迅速打开思路,明确写作方向。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满足基本要求,注意行文对象,完成任务驱动。这篇文章的文体是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文体,写作者要充分考虑发言的意图和效果,尽量选择符合情境的写作方向,支持学校加强手机管理的决定,不要一味唱反调。

2.对标核心素养,强调立德树人,写出高格调。本题综合考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大项中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健康生活、责任担当、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方面。学生如果胸中有“本”(核心素养),就会迅速找到打开思路的方法。考生写作时既可以用正向思维,指出手机的作用和危害,点明沉迷手机对学生身心的伤害,进而发出积极正确的呼吁;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针对手机对人的控制,反思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在这个技术时代的重要意义,呼吁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号召同学们远离手机,亲近自然和书本,加强自律,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责编 / 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