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都——伟大长征出发地

2021-08-03詹承东严金平

时代报告 2021年6期
关键词:浮桥渡河中央红军

詹承东 严金平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在万里晴空之下巍然矗立。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当年,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是长征拯救了革命,是历史选择了于都。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镌刻在纪念碑侧边围栏上的诗,是陆定一所写的《长征歌》的第一首,描述的是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情景。

当时,敌人派重兵围追堵截、步步紧逼。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被敌机轰炸,红军昼伏夜渡,每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

“为了架浮桥支援红军渡河,于都城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把门板卸掉了,一位老人甚至把留着做棺材的木板都拿了出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志愿讲解员余玉兰告诉记者。周恩来曾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当年,余玉兰的爷爷余士茂,跟随红军大部队从于都开始长征。“爷爷在于都河畔与新婚不久已怀孕2个多月的奶奶告别,跟着红军一起出发了。奶奶等啊盼啊,满头青丝成华发,也没能将爷爷盼回来。”谈到这里,余玉兰眼眶有些泛红。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特殊的中国地图吸引了记者目光。地图由80双草鞋拼成。据纪念馆馆长蓝华英介绍,长征前,苏区妇女和老人们,为红军赶做了一双双结实的草鞋,期盼他们穿着草鞋打胜仗、早日凯旋。

一次抉择:中央红军主动长征

1933年9月,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并聘请了外国军事顾问团,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而中央苏区一方,则在错误的领导下,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在错误的军事思想指挥下,处于劣势的红军与敌人拼起了消耗,红军战士虽然浴血奋战,但第五次反围剿还是面临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到了1934年4月至5月,广昌、会昌、建宁等地先后失守,中央苏区南北门户大开。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红军只有主动撤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重开革命新局面。然而,此时突围已不是一件易事。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大门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人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地方集结;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唯有南线,红军与粤军陈济棠进行过秘密谈判,达成了停战借道协议,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因而,位于中央苏区西南角的于都,进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决策视野。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距瑞金、兴国均为88公里,距宁都99公里。于都县城距离信丰、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抄小路仅90公里。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西转移。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显然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并且,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于都在反围剿中不是主战场,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最重要的是,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从政治条件看,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相对周边县稻米充足,同时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一个秘密:30万于都人共同保守

1934年10月8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军主力部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抵达了于都县城。8.6万人的中央红军部队,在这里集结休整,并且还要不动声色地进行秘密转移,这对于当时拥有34万人口的小县城来说,压力非同小可。

根据红军回忆录,紅军渡河是在10月,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水深为1~3米。所以,红军从于都的8个渡口出发时,有5个渡口是搭设浮桥。根据最新的研究,红军渡河的意图,其实也为敌人所知晓。他们料定红军会从西南方向突围,于是在沿途布下了重重封锁线。为了监控红军的动向,敌人的飞机也时常在于都上空盘旋。为使渡河行动不被敌军发现,所有行动只能在夜间秘密进行。从1934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在4天的时间里,红军每天下午5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为了不留痕迹,红军夜间渡河时,每个连队只配发4个火把,早上还要把河滩上的脚印清除掉。

在34万于都人民的紧密配合下,8.6万人的中央红军渡河时敌人竟毫无察觉。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人才知道红军已经向西南突围。这段历史被后世誉为“30万人共守一个天大的秘密”。

一双黄麻鞋:

承载红军的牺牲精神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的藏品中,有一双绑着毛线球的草鞋。这双鞋是一位老红军的未婚妻为其编织的。这位于都老红军叫谢志坚,在他跟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前夕,他的未婚妻春秀送给了他一双鞋。鞋是由黄麻编织而成的,质地柔软,非常经久耐穿。

对他而言,这双鞋异常珍贵,所以在长征途中他不舍得穿。总共才穿过两次,但这两次意义非凡。第一次是在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时候。金沙江江岸的当地老百姓热情地欢送红军过江,不禁让他回想起于都贡江边乡亲们十送红军的场景,想起了春秀,于是他乐滋滋地穿上了它。另一次则是在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非常激烈,随时有牺牲的危险。他当时想,就算是死了也不能和春秀亲手做的鞋分开,就这样他第二次穿上了它。幸运的是,在这次战斗中他没有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这双鞋回来找春秀。令人唏嘘的是春秀在红军长征后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

20世纪80年代,在他把鞋捐给纪念馆的前夕,他亲手把毛线球绑在鞋上,以缅怀自己的未婚妻。最让人动容的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红军舍去相聚团圆,投身于革命中去。这种成全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存在于每个红军战士的生命里。

一艘渔船:

承载于都人民的红土情怀

“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征出发搭设浮桥时,能用的木材都用尽了,这时一位姓曾的老大爷将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如今,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还陈列着搭浮桥用的门板、渔船,还有船篙。而其中的渔船和船篙,同样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4年10月16日,正在于都河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的李声仁几人被红军招呼到岸边,并被告知说:“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你们帮忙渡河。”当听说是自己的队伍要渡过河去打“白狗子”,李声仁心里高兴极了,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下午5时,李声仁和父兄等人就把十几条渔船撑到鲤鱼潭河段的北岸(也就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渡河出发的8个渡口之一,位于于都县罗坳镇的石尾渡口)。6时左右,红军分批依次登上了他们的渔船。李声仁和妻子同撑一条大渔船。他在船头撑,妻子在船尾撑。当时的于都河有600余米宽,且河水湍急,波涛汹涌,最深处有20多米,同时又在晚上,必须全神贯注,奋力撑船,稍不注意就会翻船。当他们把这支红军队伍全部送过河时,已是凌晨4时了。

第三天,又有一批红军队伍要渡河,李声仁和父兄等人从晚上7时开始,将一船又一船的红军官兵送过河去。当时,由于情况十分紧急,他们一直没有休息,直到早晨5时才把红军全部送完。虽然这时他们个个累得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但他们心里却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渡送的是哪支红军队伍,后来才知道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左翼后卫红5军团第13师。红军渡河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就占领了于都,并开始疯狂地搜捕李声仁等送红军过河的船工。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他们只好远走他乡,常年隐姓埋名漂泊在江西泰和县、万安县、赣江十八滩一带。

在赣南苏区,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兴国高兴乡邱会培“全家革命,满门忠烈”、兴国籍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义无反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年輕将士们的心中燃烧着信仰的火炬,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开启一场史诗般的远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一往无前。在于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来到于都,他特别叮嘱:“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年,苏区人民倾尽全力支持党和红军。党从来没有忘了苏区人民,从来没有忘了初心与使命。这些年,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赣州市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在当年于都人民帮助红军摆渡、搭浮桥的于都河上,已建起多座大桥,其中3座分别被命名为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苏区人民用这样的方式传颂当年的感人故事,表达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浮桥渡河中央红军
关于“小船渡河”中最短位移下的时间问题
“鸟人”
众猴渡河
落日浮桥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最危急的关头:中央红军进军贵州
长征歌谣的民间性与变异性
贾人渡河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