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井基次郎《山崖上的情感》小论
2021-08-03陈晓红
摘 要: 《山崖上的情感》是梶井基次郎在汤岛疗养时期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梶井将对窥视崖下的窗户拥有强烈兴趣的两位青年的对话和心境变化作为故事主线,窥视者透过“窗户”看见的不仅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隐藏在窗内的是对生死的无力感与对人生的虚无感。本文尝试着以“窗户”这一意象为切入口对这篇立意新颖的小说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中对“窗户”的具体描写为中心;第二部分主要从窗户之内与外,窗戶之生与死,窗户之现实与理想这三个层面来探讨“窗户”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梶井基次郎 窗户 生 死 幻想
梶井基次郎(1901—1932)生于大阪,自幼身染肺结核,是少数生前无名,死后却得到价值肯定的日本作家。梶井创作生涯短暂,一生只留下了二十余篇短篇小说。由于饱受病痛折磨,梶井擅长以象征的手法及病态的幻想构织出病者忧郁的世界,以死亡为背景对生命的描写成为梶井文学的一个精妙之处。梶井的短篇小说《山崖上的情感》完成于伊豆汤岛疗养时期,也就是以“暗”为中心的第二创作时期。但是与同一时期作品《冬日》 《冬之蝇》中所显现出强烈的对于死的绝望感相比,《山崖上的情感》更偏向于俯视死亡的超脱感,但同时也显露出对于生的渴求,妄图挣脱死的命运。
一、“窗户”之真实
《山崖上的情感》以“一个闷热的夏天夜晚,山手町的某个咖啡馆里有两名青年在聊天”a作为开篇。随着谈话的深入,双方发现彼此都对窥视“窗户”持有莫名的兴趣。微醉的青年生岛将窗户的魅力、自己对窥视别人的床事有种“特殊的执着”以及“在山崖上对一个窗户产生过那样的兴趣”告诉了初次见面的石田。被某种隐秘的欲望驱使的石田连续几晚都走到生岛所说的山崖上眺望山下的城镇,第一晚他看见“有一扇窗里,一个身着运动装的男子在踩缝纫机。屋顶上的黑暗中浮现出许多晾晒的衣物,那里大概是洗衣店吧。另一扇窗里,一个人戴着耳机在专心听广播。看到那人专心致志的模样,仿佛他的耳边也能听见广播中细弱的声音”b。“其中的一扇窗户里挂着破旧的蚊帐,旁边的窗户里一个男人发呆似的靠在栏杆上向外探出身子,再旁边看得最清楚的窗户里,衣柜旁边的墙根立着一个被灯光照亮了的佛龛”c。“屋子里一个秃头老人和一个看起来像客人的男人隔着烟灰缸相向而坐。看了一会儿,楼梯……男人点头向她道谢”d。在最后一晚,石田透过窗户看见了“隐藏在黑暗中的性爱画面”以及“医院里病人的濒死场景”,受到双重打击的石田感觉到了一股超越物哀的无常之感。
二、“窗户”之意象
在梶井的文学作品中,“窗户”作为一个具体意象登场的场景并不在少数,例如同时期作品《心中的风景》和《冬日》都是以主人公透过房间的窗户凝视着外面这一场景作为小说的开篇,可以说病弱少年透过“窗户”向外眺望这一画面已经成为梶井文学的一种定向表达形式。如在其处女作《柠檬》中主人公也是透过附近果子店镒屋二楼的玻璃窗向外眺望那家藏有“柠檬爆弹”的果蔬店,由此可见“窗户”在梶井文学中并不单单只是作为故事的素材或者场景的布景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意象来实现作者内部和世界外部的连接。
(一)“窗户”之内与外 梶井在其文学作品中反复使用“窗户”这一意象,但在《山崖上的情感》中主人公视线的落脚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自然风景变成了人事。例如在同一时期作品《冬日》中主人公尧透过“房间的窗户向外望去,可见地处低洼的院落和立于大门旁的树木繁叶日渐凋零”e。《冬蝇》中主人公“在敞开的窗户前半裸着身体晒太阳,一边还眺望着如内湾一样热闹非凡的溪流上空”f。但在《山崖上的情感》中生岛喜欢“独自站在山崖上眺望着一扇扇敞开的窗户,想看见别人的床事”g,受到诱惑的石田站在山崖上视线也投向崖下城镇的一扇扇窗户里,石田看见的是人生百态——“有洗衣店的老板,有听广播的男子,有正在会客的年迈夫妇……”不论是生岛想要窥视的床事,还是石田已经窥视到的人事,梶井都将其视线转换为窗户之内,而在窗户之内有个显著的特征——光的存在。但生岛和石田的窥视地点是在“没有人家,道路越来越暗,脚下只有一盏电灯”的山崖上,可见窗外的世界是黑暗的。从自然风景到人文风景,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说明主人公的视线由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由绝望转向希望。
此时梶井的病情不断恶化,他甚至将自己的这次汤岛之行称作“与其说是保养,不如说是走投无路的亡命之旅”。在这一时期,肉体上的痛苦、死神的逐渐逼近使得梶井的精神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创作风格也由以精神发泄为中心的自我安慰有意识地转向了对黑暗的探索、对自我内部世界的凝视。但是,梶井并未完全放弃对死亡的抵抗,与同一时期作品《冬日》《冬蝇》中充斥着令人窒息的绝望感相比,《山崖上的情感》仍然还留有不愿放弃生活者姿态的挣扎和生的希望。
(二)“窗户”之生与死 主人公生岛沉迷于山崖下“窗户”之内的世界,对“窗户”之内发生的事情抱有一种隐秘的欲望,但是激发出生岛强烈的令他浑身颤抖的偷窥欲望的不是别人的秘密,而是发生在“窗户”里的性爱画面。另一主人公石田“奇怪的忘不掉”的小说内容也是窗内的性爱画面,“黑暗中唯一一扇敞开的窗户,房间里的灯光照在一团白布似的东西上,那正是他想看的一对床上的裸体男女”h。之后石田来到生岛所说的山崖上,“看着那扇窗……渐渐地想要偷窥别人的秘密,而这些秘密之中最想看的就是别人的床事。”i由此可见石田连续几晚来到山崖上正是因为受到想要偷窥别人床事欲望的驱使。梶井多次强调生岛对偷窥山崖下“窗户”之内的性爱画面有种“执着的追求”,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处石田由于同时看见“窗户”之内的性爱画面和临终场景而产生一种“具有意识的无常之感”。古闲章认为,“具有意识的无常之感”是整合了性行为(生殖)和死的次元所产生的情感,追溯至古希腊人的风俗可知性交是人类根源的生的样态,也就是说在古希腊人的风俗习惯里,认为性交代表生的极点的同时又内含着死的内容。因此生岛不是因为性欲而对别人的床事有种“特殊追求”,而是因为生岛想通过偷窥“窗户”之内的性爱画面感受到生的希望,但由于石田的出现使得他意识到生和死是同时存在的。
“象征着生的性以及与性紧密相连的死”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梶井在创作主题上已经由“病”的文学转向“死”的文学。1927年10月5日梶井在京都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察,其诊断结果显示梶井的病情愈加严重,随后在写给友人北川冬彦的信中梶井这样说道:“时过一年,仍然没有新的希望。虽说有病,可是让本该富于变迁的27岁的身体徒然蛰居于这汤岛,连我自己都觉得窝囊。在我心里滋长的不是生,毋宁是向死挺进的倾向(但这与其说是现实的,不如说是观念上的,所以不必有现实上的担心)。”j此时,梶井非常清楚自己身体的衰败,仿佛确实听到了死亡逼近的脚步,但是梶井并不是绝望地等待死亡,而是直面死亡,向死亡挺进。
(三)“窗户”之现实与理想 梶井在文中对生岛
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有着详尽的描述:“没有工作的每天无精打采虚度年华的年轻人”,与房东寡妇维持着一段“没有爱情的肉体关系”,“我”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在人世间漂流,而且总是站在山崖上眺望着别人的窗子。k但与此相反的是文中并未对石田做任何描述,只是将其设定为“倾听的青年”。对于梶井的这一设定,飞高隆夫认为生岛象征着梶井的暗(死),即对“绝望的狂热”,而石田则代表着梶井的光(生),即对“生的追求”。生岛发现站在山崖上的人影正是青年石田,“那是我幻想出来的人影。是和我有同样欲望站在山崖上的我的第二人格。这一切都源于我幻想着的我的第二人格站在我喜欢的地方眺望这一黑暗的诱惑”l。由此可见,生岛和石田并不是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梶井幻想的两个人格。生岛作为主人公即梶井的本体存在在世俗世界之中,没有工作整日无所事事,对生活失去了“自我意志”,幻想自己和寡妇的性爱通过大开的窗户暴露在山崖上的人眼中使“毫无感情的自己对现实产生一些陶醉”,可见生岛作为梶井的现实面的存在对生活毫无信心,是绝望的。而与此同时,石田是生岛幻想出的“第二人格”,即梶井的副体存在在理想世界之中。山崖下的内含性与死的人间百态通过窗户反映到崖上之人石田的眼中,可以说石田是用上帝的视角俯瞰着崖下的现实世界,因此才会产生一种具有意识的无常之感。在梶井的内部世界作为现实面存在的生岛是绝望的死亡的象征,而具有上帝视角的石田是有希望的生的象征,说明梶井虽然对病弱的身体、黑暗的现实感到绝望,但同时又渴望得到救赎挣脱死的宿命。
三、结论
梶井文学里贯穿着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除了本文所论述的“窗户”之外,诸如“虫子”“雨”“猫”“床”等,它们或贯穿了他的二十余部作品,或反复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我们从这些符号中不难看出梶井对生活、对现实的无能为力,甚至是对生存的绝望,对生命的放弃。但是梶井在《山崖上的情感》中围绕两位主人公窥视“窗户”这一主题,向我们展示了黑暗和光明的交织、生与死的相对,直面死亡时感悟到与疾病的共生与超脱,对生命的思考和向往,对超脱生命的自由灵魂的追求与认可,可以说这些才是梶井文学的本质。
abcdefghikl〔日〕梶井基次郎:《柠檬》,柴俊龙、连子心译,杭州现代出版社2019年版,第385页,第406页,第408页,第409页,第347页,第321页,第393页,第396页,第409页,第387页,第410页。
j 〔日〕久松潜一等:《现代日本文学大辞典》,东京明治书房1978年版,第238页。
参考文献:
[1] 梶井基次郎.柠檬[M].柴俊龙,连子心译.杭州:现代出版社,2019.
[2] 古闲章. 梶井基次郎“冬の日”论[J].鹿儿岛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报告,1982.
[3] 梶井基次郎全集(第三卷)[M].东京:筑摩书房,1985.
[4] 久松潜一等.现代日本文学大辞典[M].東京:明治书院,1978.
[5] 飞高隆夫.梶井基次郎ノートー『ある崖上の感情』をめぐってー[J].大妻国文,1975.
[6] 飞高隆夫.ある崖上の感情[J].国文学,1999.
作 者: 陈晓红,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