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视域下林语堂词汇翻译的杂合策略探析

2021-08-03史正刚文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互文性

史正刚 文辉

摘 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的“杂合”这一概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杂合策略突破了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降低了原语与译语的理解障碍,架起了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互动交流的桥梁。在互文性视域下,本文从人名、地名、典故、时间词、数量词和文化负载词的杂合翻译六个维度,探析了《浮生六记》林译本中词汇翻译的杂合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贡献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互文性 词汇翻译 杂合策略 《浮生六记》

一、引言

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一直以来都是译界争辩的焦点话题。然而,翻译实践表明,翻译不是非此即彼的决策,翻译是一个语言柔和、文化交融的过程。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杂合”这一全新视角,该理论认为:“译者选择杂合翻译策略是有意为之,而且致力于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译者的这种取向完全是由杂合的优越性所决定。”本文拟在互文性视域下探析《浮生六记》林译本中词汇翻译的杂合策略。

二、杂合问题的研究现状

“杂合”(hybrid)一词最先用于生物学领域,逐步扩展到电子学、基因工程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社会科学领域。杂合的含义在各学科中已形成共识,是指多个特征各异的事物通过碰撞、互动和继承而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事物。

西方译界对杂合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包括多语文本的功能及翻译方法、译文杂合的必然性、杂合译文对译入语的影响等。国内译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译本分析多于理论探讨。(2)译本分析以文学译本为主,非文学译本次之,偶有涉猎时政译本。(3)理论探讨涉及译者文化态度、译者自我建构、文化特色词翻译、零翻译、音译、改写等领域。(4)研究视角包括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布迪厄社会学、权利话语、后殖民主义、功能对等、接受美学、目的论等理论。

综上所述,杂合已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杂合研究以译本分析为主要手段,以文学译本为主要语料,极少学者从互文性视域研究杂合问题。

三、杂合策略的互文性视域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是法国文学批评家Kristeva于1969年在《符合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Kristeva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文本既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又是其他文本的基础;既与同时代的关联文本相呼应,又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应答。

翻译具有鲜明的互文性特征,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具有丰富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域打破了原文和译文的二元对立,翻译变成了一个“解读—改写”的文本互动过程。所以,“译者要进人另一文化体系内,追踪互文性,寻找互文性标记(intertextality signals),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以求准确地解读和传译原作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译者在“解读—改写”这一翻译活动中必然受到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故此在互文性语境下译文成为双方意识形态的杂合体。杂合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是处理词汇空缺、文化异质等棘手问题的首选策略。杂合策略使得原文和译文相互碰撞,相互借鉴,降低了原语和译语之间的理解障碍,从而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得以互动交流。

四、林语堂词汇翻译的杂合策略探析

林语堂,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擅长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向中国人译介西方文化。因林语堂高超的双语言、双文化能力,杂合策略的痕迹在其译作中随处可见,架起了中西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这一点在其译作《浮生六记》中体现得尤为如此。

1.人名的杂合翻译

(1)原文:青君泣于母侧。

译文:Chingchun was weeping by her mothers side.

(2)原文:芸强颜笑曰:……

译文:Yun forced herself to smile and joke, saying…

(3)原文:逢森闻声亦起……

译文:Fengsen heard these words in his sleep, woke up…

在文学创作中人名能够体现作品的文化特色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学翻译中人名翻译能够反映译者对文化传播的意图。在例(1)(2)和(3)中译者对“青君”“芸”和“逢森”三个人名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Chingchun”“Yun”和“Fengsen”,这种杂合译法向译文读者传递了汉语的异质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地名的杂合翻译

(1)原文:迁仓米巷,余颜其卧楼曰“宾香阁”……

译文:After we had moved to Tsangmi Alley, I called our bedroom the “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

(2)原文: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

译文:There was a temple to the God of the Tungting Lake, popularly known as the Narcissus Temple, situated in the Chuku Alley.

(3)原文:蕭爽楼有四忌。

译文:Among the friends at Hsiaoshuanglou, four things were tabooed.

上例六处地名均由专有名称和通用名称两部分构成。互文解读(如文献考证)是地名翻译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地名往往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在例(1)(2)和(3)中译者通过互文解读,选择了杂合策略翻译地名,总体而言,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专有名称用拼音翻译,通用名称用英语翻译,如“仓米巷”(Tsangmi Alley)、“醋库巷”(Chuku Alley)和“洞庭君祠”(temple to the God of the Tungting Lake)。第二种是专有名称和通用名称均用英语翻译,如“宾香阁”(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和“水仙庙”(Narcissus Temple)。第三种是专有名称和通用名称均用拼音翻译,如“萧爽楼”(Hsiaoshuanglou)。

3.典故的杂合翻译

(1)原文:余珍如拱壁。

译文:I prized it like a piece of old jade.

(2)原文: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

译文:Yun would take off her hairpin and sell it for wine without a seconds thought.

典故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汉语的精髓,所以典故翻译也是对译者文化认知、语言操纵的最大考验。例(1)中的“珍如拱壁”典出明朝王世贞《题宋仲珩方希直书》,意指像大壁一样极其珍贵,所以译者将此直译为“prized it like a piece of old jade”;例(2)中的“拔钗沽酒”典出唐代元稹《遣悲怀》,意指拔下发钗换酒,所以译者将此直译为“take off her hairpin and sell it for wine”。通过互文解读,译者准确理解了原文语义,采取直译法对两个典故进行了等效传译,同时也传播、弘扬了中国经典传统文化。

4.时间词的杂合翻译

(1)原文: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译文: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h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2)原文:已漏三下。

译文:It was already midnight.

以上两例包含“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和“漏三下”五个时间词语,分别表示年号、季节、月份、日期和时刻。“乾隆癸未”“二十有二日”和“漏三下”是中国独特的时间记录方式,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质性,也是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中的三个互文性标记。通过文本互动,译者将以上三词解读并传译成了“1763年”(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hung)、“22日”(on the twenty-second day)和“三更半夜”(already midnight),等效传递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5.数量词的杂合翻译

(1)原文:屋西数武。

译文: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2)原文:离余家半里许。

译文:About half a li from my home.

上例中的“武”和“里”均是表示距离的数量词,也是互文性语境下的两个互文性标记。面对语法意义相同的两个数量词,译者通过互文解读,选择了差异较大的两种杂合译法。“武”在古汉语中表示“半步”,在例(1)中译者采用了更加靠近译文读者的模糊译法,将此译为“paces”,“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把握原文作者传达的含义”。“里”在中国文化中是距離单位,在例(2)中译者并未用英语词汇中的对等词来进行翻译,而是采用了更加靠近原文作者的音译法,将此译为“li”,保留了原文的中国文化色彩。

6.文化负载词的杂合翻译

(1)原文:……八股时文,看牌掷色。

译文:…thirdly, discussing the conventional eightlegged essays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fourthly, playing cards and dice.

(2)原文:写草篆,镌图章。

译文:They would then either write “grass-script” or“chuan-script” or carve seals.

(3)原文:小酌必行令。

译文:Whenever we had a little drinking party, I insisted on having wine-games.

上例中高频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表达了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互文性翻译中的互文性标记。译者通过查阅、考证、类比等互文解读手段准确理解了原文内涵及文化,通过音译、直译、意译等杂合译法等效传递了原文信息及功能。考虑到原文精髓及文化传播,译者将“篆”音译为“chuan-script”,但却将特质性相同的“八股”和“草”直译为“eightlegged”和“grass-script”。考虑到译文接受及功能对等,译者将“牌”“色”“图章”和“令”意译为“cards”“dice”“seals”和“wine-games”。译者与原文作者距离最短的是对“篆(书)”的音译,译者与译文读者距离最短的是对“(酒)令”的意译,可见杂合策略的选择是译者文化态度的反映。

五、结语

基于互文性和杂合思想的翻译观凸显了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跨语言、跨文化能力,穿梭于承载中西文化的互文空间,选择杂合翻译策略恰当传译了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中的人名、地名、典故、时间词、数量词、文化负载词等互文性标记词汇。本文在互文性视域下对此进行了多元探析,意在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又一载体,为翻译实践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世杰,岑群霞. 试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杂合策略——基于后殖民视角[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6).

[2] 陈薇,邓晓宇. 《围城》中的“杂合”及其翻译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2).

[3] Hatim, Basil and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张莉. 互文性与翻译[J]. 湖南学院学报,2007(1).

[5] 曹丽莉,王凌云. 林语堂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1).

[6] 〔清〕沈复. 浮生六记[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 者: 史正刚,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教育法学;文辉,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西方现代语言哲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互文性
互文理论视域下的约翰 · 福尔斯作品《乌木塔》
浮生六记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浮生六记》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互文性与翻译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