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占义:时间不留人但留书

2021-08-02王晶晶

阅读时代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刊号创刊藏书

王晶晶

古色古香的老街,曲径通幽,王占义的三座博物馆就藏在呼和浩特闹市区的深处。

说是博物馆,其实最大的不过30平方米,最小的仅十几平方米。方寸之所,却各具特色,或放眼世界,或聚焦本地,或专精一类,最终汇成世界报刊博物馆、内蒙古史料博物馆、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上万卷书、报,分门别类展示出来。

因为地方小,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书、报都堆着。“我知道,这里不是展示书报的好地方,我还在努力为它们寻找归宿。”王占义说。

爱书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王占义本职工作是新闻。常年奔波在新闻一线,他把青春、理想与才华都奉献给了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山水乡旗、草原大漠、农村盟市,几乎没有他没去过、没写过的。

对书、报的兴趣,一方面是多年的职业熏陶,另一方面,也是从小就养成的兴趣爱好。

他出生在鄂尔多斯,一个以“羊煤土气”(养羊、煤炭、稀土、天然气)著称于世的地方,以前被称作伊克昭盟,极度贫穷落后。

王占义7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家里欠下800元“巨款”。家计艰难,买作业本的钱都是母亲一分一分为他攒出来的。但王占义对书的热情,并未受贫穷影响。

人生中第一本《唐诗三百首》,是他费尽心思约同学一起抄来的。完成那一刻,他感受到的不是疲累,而是激动和喜悦。那种感觉,一辈子刻骨铭心。

“平生无所好,唯愿有书读。”藏书是文人的浪漫,但有时也会尴尬。家境困顿时,王占义实在拿不出富余的钱买书。于是他决定通过集报、剪报这种最省钱的方式搜集知识与资料。

一把剪刀,一个旧书包,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成了他的“标配”。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盯着报纸、杂志和书本不放。“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年轻时的那股执着劲,他现在想起来还会心潮澎湃。

呼和浩特市郊区有一家废品收购站,每天大概回收七八吨旧报纸。每到周末,王占义就来这里翻旧报纸,遇到合适的资料就剪下来。冬天冷风刺骨,暑天闷热难熬,可是王占义雷打不动地去“报到”。老板被感动,渐渐同意他晚上把剪不完的报纸用麻袋驮回家,第二天剪完再送回来。

后来生活渐渐好了,他买书集报更加“走火入魔”。“就像中了毒,爱书到了‘不要脸’的地步。”王占义自嘲。每次看到朋友家的书架,他都挪不动脚步。

连讨带买,多年来持之以恒地“败家”,他攒下了大笔收藏,包括全国各地报刊的创刊号、号外报,各类画册、图书等。办公室、家里到处是成捆成捆的旧报纸和书,他自己也无意中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十大藏书家”之一。“时间不留人,留事、留书。这个名头没有什么,书多了之后唯一感到惬意的,是每次在家休息时,可以随心抽出一本,反复品读。”

在一间简易的阁楼上,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王占义知道,在藏书这条路上,古往今来有太多同道中人,从“其书五车”的战国时期政治家惠施,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元末明初大儒宋濂,再到常年随身携带木头书箱、一生圈阅《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不止的毛泽东……“他们对书的热爱,远甚于我。”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们那样耀眼和像我这样不起眼的爱书之人,无意间让更多的‘牛顿’有机会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开拓了文明的高度、深度、宽度。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爱书人,我想把这些书都展示出来,和公众一起交流、沟通。”王占义说起了办博物馆的初衷。

2015年,他找到了两间房子、一间阁楼,于是赶紧筹措资金购置书柜,分门别类地整理,进行得紧锣密鼓。8月,三座博物馆对外开放。

其中,世界报刊博物馆收藏有各国外文报纸2000余种,港澳台中文报纸100余种,各类报纸、杂志创刊号4000余种。

1946年创刊出版的《人民画报》、1949年创刊出版的《新华月刊》、1958年创刊出版的《红旗》等,早在多年前其市价已在千余元以上。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刊的全国性杂志,如《大众电影》《解放军画报》《中国漫画》《人民文学》《收获》等;70年代后期的《当代》《十月》创刊号,80年代创刊的《青春》《新观察》《青年文摘》《求是》创刊号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大概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原故,王占义对号外尤其感兴趣,这一门类也是馆内重量级藏品。仅神舟飞船升空系列,他就到处寻访,问遍了周围的同事和朋友,收藏了240余家国内外不同媒体的号外。

此外,王占义还收藏有很多普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宝贝,如丝绸报、金箔报、银箔报、手帕报、连体报和3D报等。

内蒙古史料博物馆,藏有内蒙古地方志、政协史料、党史资料、文物资料、统计资料以及蒙汉双语类大辞典等六类史料。其中仅地方志这一类,经王占义多年搜寻,就找到300多种行业志、盟市志、旗县志,是内蒙古地方志种类最全的民间藏处。这个20多平方米的斗室,成了专业人士眼中的藏宝屋,经常有学者慕名前来,也成为市民了解内蒙古的好去处。

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藏有毛泽东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语种的图书文献500余册,其中珍贵的英文版、日文版毛澤东图书是王占义花了大量精力收藏而来的,有的在市面上也很少见。2016年12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一行参观博物馆时,如此评价:“在一间简易的阁楼上,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与一片土地、千千万万人邂逅

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崔济哲曾评价王占义:“我和占义相交,并未觉得一脸书生气的他有多聪明,多有才,多出众;恰恰相反,他有些木讷,不善表现,不愿显示,他不是那种万春园中一枝独秀的人物,他自己也自喻:不过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棵草。”

王占义对内蒙古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在他把博物馆开放之后,先后有外省著名的大学、一线城市的报社联系他,希望他能把博物馆搬到他们那里,变成大学里的图书馆、一线城市文创园区的展示馆,并承诺给他几十万元的资金支持。王占义都拒绝了,“她们就像我的女儿一样,我舍不得她们远嫁。我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被这片土地滋养。几十年来,攒下这些收藏,很多都与内蒙古的文化相关,要是离开了这里,对不起家乡。”

博物馆建馆四年多,王占义有喜有忧。高兴的是他的收藏越来越为人所知,很多素昧平生的老人都会主动联系他,说要把自己毕生的书捐到博物馆。他甚至由此想把博物馆变为众筹模式,“走一条创新的路”;担心的是博物馆地方太局促,藏书和报刊本就未充分展示,收藏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之后,也有更多的参观者对展示条件提出更高要求。

“现在这里就像仓库,书报都堆着放。要是像书报馆那样一本一册正规摆放,估计1000平方米都不够。”

中国民间藏书历史悠久,藏家也多,各家都编有详细目录,研究书籍目录的文章和专著汗牛充栋,已成为一门学问。可藏报的人少,也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报刊目录学。王占义对他博物馆里的书报资料早已做好了打算:不但要藏,还要寻找更大的空间,充分展示;不但要展,还要配合专家和专业人士,研究整理。

清人张潮《幽梦影》论藏书与读书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一册书的命运,通常是与读书者、藏书者的邂逅。在读书、藏书,自己写书,也为书建博物馆的王占义这里,则变成了与一片土地、与千千万万人的邂逅。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创刊号创刊藏书
小毛驴藏书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1994:创刊
永不过时的珍品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我的创刊号世界等
庆祝《烹调知识》创刊二十周年诗一首
庆祝本刊创刊二十周年纪念题字选登
从拍卖《收藏》创刊号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