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馆”藏陈寅恪、顾颉刚佚信及相关史料考释
2021-08-02曾祥金
[摘 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里藏有陈寅恪和顾颉刚书信各一封,未见于《陈寅恪集》和《顾颉刚全集》,当为佚信。由陈寅恪的这封信可约略知道他彼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轨迹;此外,档案里还保留了陈寅恪为刘铭恕《中外交通史论丛》写的“审查意见”,陈寅恪在意见书里对刘氏的学术能力很是赞赏,体现了他对后辈学人的提携和肯定。档案所见的顾颉刚佚信及推荐语、评语则显示了顾氏对学术和公共事务的巨大热情,以及他对边疆问题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陈寅恪;顾颉刚;档案;佚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 学衡派 年谱长编及文献数据库建设研究 ” ( 17AZW016 ) 。
[作者简介]曾祥金(1990—),男,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西安 710049)。
一
笔者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称“二史馆”)查阅档案的时候,意外发现陈寅恪和顾颉刚的佚信各一封。先说陈寅恪的信,这封信是陈氏写给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的,为保存史料,照录如下:
敬启者
兹寄上审查意见书及原审查文件(104A 五种共六册),请即将酬金寄下为感。此致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
陈寅恪敬启
12月16日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信里没有标明具体的写作年份,从后附的《审查意见表》可知此信写于1946年。陈寅恪于1946年春天离英归国,10月由南京转上海再返回清华大学,陈氏的这封信就是在清华大学写的。彼时的陈寅恪双眼完全失去复明的希望,心情自是沉重。八年抗战虽已结束,国共内战却随之继起,陈氏经济上陷于困窘,所以才会急着写信说“请即将酬金寄下为感”。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成立于1940年,成立的目的是“审议学术文化事业及促进高等教育设施”,任务包括审议全国各大学之学术研究事项、建议学术研究之促进与奖励事项、审核各研究院所研究生之硕士学位授予暨博士学位候选人之资格事项、审议专科以上学校之重要改进事项、专科以上学校教员资格之审查事项、审议留学政策之改进事项、审议国际文化之合作事项和审议教育部部长交议事项。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章程》,全宗号:五,案卷号:134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40年5月11日—13日在重庆召开第一届学术审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决议案第4条即为《补助学术研究及奖励著作发明案》;接着,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又通过了常会提出的《请讨论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规则案》,教育部学术评奖活动开始步入正轨。教育部学术评奖活动的实际操作从1941年开始,该奖励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学术奖,并有高额的物质奖励。它设有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古代经籍研究和自然科学等类别,每类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3名、三等奖4-8名不等。从1941年到1945年,该评奖活动每年举办一次,1946-1947年两年合并为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教育部学术评奖活动的评委均为各领域的顶级学者,陈寅恪即为其一。
陈寅恪审阅的就是1946-1947年度的评奖作品,信里所说的“审查文件”即是刘铭恕
刘铭恕后来成为著名的敦煌学家,编有《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斯坦因劫经录》,影响颇大。的《中外交通史论丛》,从檔案里的《专门著作申请奖励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可知刘铭恕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后又至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部进行深造。曾在山东省图书馆任编辑,当时(1946年)正就职于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任该所专任研究员兼文学院副教授。他所写的《中外交通史论丛》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史、中外交通史及文化之交流、外来宗教之新的考说等,具体有《南诏来袭与成都大秦景教之摧残》《苏莱曼东游记证闻》《宋代海上通商史杂考》《元人杂剧中所见之火袄教》
《元人杂剧中所见之火袄教》一文后收入2013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铭恕考古文集》。《郑和航海事迹之再探》。作者在《说明书》里这样讲述本书的成书经过:“民国卅年春来蓉为金大文化研究所整理研究金石文字,而中外交通史为浅学所素喜者,于时贤此类论著故所未尝释手加之,与中国古代以及近世有密切关系之南洋风云日急,随不期而草成郑中贵航海事迹数篇。今春因为历史系诸生说中国南洋交通史,披览旧籍,偶有以为心得者,遂又辑为宋代通商史一文。”
《专门著作申请奖励说明书》,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由此可知,《中外交通史论丛》的成书与作者对时局的关注有极大关系,这也是彼时诸多学者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希望将自己的学术与战乱的时局结合起来,发挥学术著作的“时效性”。杜甫和李清照等人成为战时的学术热点即基于此。同时,刘铭恕认为这本书在学术上的特殊贡献在于新史料的发现,这些新资料对既往的学说“自偶有纠正、补证以及创通之处”
《专门著作申请奖励说明书》,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寅恪对刘铭恕的这部著作颇为赞赏,他在《审查意见表》里写道:“所呈请奖之五种著述,皆为中外交通史范围。考证材料甚为详瞻,所列诸条中颇有创获之处,唯以限于所论之范围及取材之性质,故未能达到一极有系统之理想境界。然即就所得到之成绩而言,亦可谓好学深思,难能可贵,不得不加以奖励者矣。”
《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并拟为《中外交通史论丛》请第二等奖。陈氏在评语里肯定了《中外交通史论丛》的取证详瞻和颇有创获,同时也指出它由于论述范围的限制导致缺乏系统性这一缺点,体现了一个前辈学者对后来者的鼓励和期望。另外一位史学大家陈垣也参与了此书的评审工作,他对此书更为推重:“右五种六册,细读一遍,钦佩无已。著者对于搜集材料方法,似有充分练习,故凡子部集部有关本题材料,均能钩稽摭拾,运用自如。足见曾下苦工,确有心得,顾亭林所谓采铜于山者,庶尔近之。不徒乞灵于图书集成等类书,抄录成文而已。至于考订方法,亦极精密,有左右逢源之乐,无牵强附会之谈。即内采用前人学说,亦能沿流溯源,触类引伸,补充新证,时有青出于蓝之处。此等著作,至少应予以二等奖。”
《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刘铭恕的这部著作能得到两位大家如此高的评价,说明它确实是有价值的。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对一、二、三等奖的标准有明确规定,“一律严格审选,给奖名额,宁缺毋滥”,对于一等奖的要求则是必须“具有独创性或发明性对于学术确系特殊贡献者”。
《教育部学术审议各项油印资料》,全宗号:五,案卷号:142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在这样的给奖标准下,大量的参评著作很少有得一等奖的,获二等奖的也不多见,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三等奖和不给奖之间徘徊。《中外交通史论丛》最终获得了学术审议委员会给出的二等奖奖励。
有意思的是,陈寅恪和刘铭恕在此前就已相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借书记录簿,记录簿有陈寅恪的三次借书记录,其中一次记录为“1944年1月21日,《廿五史》二册、四册,共两册。陈寅恪(刘铭恕代)”。陈寅恪于1943年12月来到成都,任教于燕京大学,后兼任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导师。刘铭恕此时正就職于金陵大学,陈寅恪就通过刘铭恕代借了两册《廿五史》。两人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刘铭恕的哥哥刘盼遂
刘盼遂(1896-1966),名铭志,字盼遂,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河南信阳人。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后就读于清华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曾执教于河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晚年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在清华研究院就读时曾师从陈寅恪。刘铭恕在其兄的引荐下于1930年首次见到陈寅恪。时间来到1957年,刘铭恕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从事《斯坦因劫经录》的编撰,他对这批英藏敦煌汉文文书的卷子做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提要式说明,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著名敦煌学家施萍婷就指出:“刘铭恕先生用很短的时间就编就《斯坦因劫经录》,……《佛母赞》仅十一行,刘先生写了130字说明,充分反映了先生的博闻强识。刘铭恕先生在编《总目》时,设‘本文一项,乃是创举。有时,‘本文并不全录,既省篇幅,又有利于读者。”
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刘铭恕将他在1957年第1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上发表的《英国博物馆所藏卷子》一文寄奉陈寅恪指教,陈寅恪回函表示赞赏:“顷读大作,甚佩。”同时请刘铭恕帮他留意遁伦语录和唐玄奘诗等相关材料,接着在信里写了一段经典性的话:
弟今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技,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所苦者衰疾日增,或作或辍,不知能否成篇,奉教于君子耳。
陈寅恪:《致刘铭恕》,《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79页。
学者姜伯勤就指出这封信的重要价值,“不仅是对刘铭恕先生的工作有所肯定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一位老朋友面前,寅恪先生对本人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作了清晰说明。这封信中所说的‘试验,无疑是陈先生本人的一种学术史、史学研究的‘试验”。
姜伯群:《论陈寅恪先生“新方法”、“新材料”之史学“试验”》,《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陈寅恪愿意和刘铭恕就自己的学术动向进行如此深入的交流,两人的关系确实是非同一般。晚年刘铭恕在《忆陈寅恪先生》一文里回顾了他与陈寅恪的交往。1999年11月,中山大学召开“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年近九旬的刘铭恕撰写《陈寅恪与别国异族语言》准备参会,后因故未能成行,不久即与世长辞。
关于陈寅恪与刘铭恕关系考察参考了姜庆刚:《陈寅恪与刘铭恕交往考略》,《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8日,第9版。
二
接着说顾颉刚的佚信,它是顾颉刚给刘公任的复信,此前刘公任写信给顾颉刚,请求顾氏为他的新书《三国新志》写序,顾颉刚就回了这样一封信:
公任先生文席:
十载暌违,战乱之中不复能相闻问。去冬华翰下颁,无任欣忭,并读大著序言,就稔研究三国史事,创立体裁,勒为新著,足与欧宋齐驱,曷胜钦佩。刚自归后,公私事冗,仆仆京沪道上,烦劳之甚。以是亲友来函,每未能一一作答,既惭且歉,敢请曲宥为感。辱承嘱为作序题签,敢不应命。惟作序实不得暇,又不肯草率成文,致贻佛头着粪之讥。敬涂一签条塞责,幸为鉴原。出版后祈早日见寄,以快先睹,至所企盼。
专此即颂
撰祺
弟 顾颉刚
二月廿五日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顾颉刚在信里先是表达了对刘公任新著的认可,“创立体裁,勒为新著”,至于“足与欧宋齐驱”,显然是客套话。接着说自己没有时间写序,希望对方原谅云云。从整封信来看,顾氏和他的关系似乎并非十分密切。顾颉刚的这封信之所以会出现在教育部学术评奖活动的档案里,是因为刘公任在提交《专门著作申请奖励说明书》的时候《三国新志》还未出版,又因时间迫促不及央人介绍。于是刘公任就想把顾颉刚的这封信作为介绍语,并给学术审议委员会写信做了说明:
敬启者
顷奉七月三十日42775号大示,敬悉种切,兹遵命将顾颉刚先生致公任原二页检呈备核。惟拙著《三国新志》尚在沪上,已函世界书局于出版后立即直接寄上三册,当不至延误也。申请书三份已于日前寄呈,想已递到。顾先生函审议完毕后,仍以赐还为祷。
此上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
刘公任敬启
八月十四日
附顾颉刚先生原函二页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谁知学术审议委员会的人似乎并不买账,工作人员在便条里写道:“本件曾呈送顾颉刚先生与作者之通信,而以顾先生为介绍人,但事实上并未得顾先生允诺,似未便写入。”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他们认为作者把顾颉刚作为推荐人并没有得到顾氏本人的认可,因而不方便写进去。
由《专门著作申请奖励说明书》可知,刘公任为湖南衡山人,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院,历任湖南大学、广西大学教授。《三国新志》出版于1947年8月,作者这样介绍它的成书经过:“民国三十三年夏,家乡沦陷,棲伏严谷,以避祸难。每于喘息稍定之际,撰著此书,不以颠沛造次辍其素业。乱平以后,赓续为之,历时三载,乃得完成。”全书内容分为世系、政治、经济、学术、职官、军备、地理七志,每志更各分细目若干,其取材于陈寿《三国志》暨裴松之注外,复引他書以相参证。刘公任认为《三国新志》在学术上的贡献体现在:“陈寿所作,虽名曰志,实为列传。三国之典章制度漫无可稽,故通考序书录解题,皆以是短之。自宋迄清数百年间,从事增补编订者已不乏人,然或作一志或作一表或书已失传或传而不全,后人考古,深以为病。本书自立体裁,务求明实,且尽正陈寿偏颇隐讳之弊,欲为研究三国史事者之一助也。”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吕思勉、柳诒徵和缪凤林负责了此书的审查工作,吕思勉提出了两个可以更正的地方:一、九品中正之制似应补附职官志之后(因选举材料少,不别立一志);二、刘备为汉中王,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似系为交通军事起见,非侈宫室,原书议论似可斟酌(六十一页)。并在总评里写道:“此书于三国史事,用力甚深,搜剔既精,条理亦密体例不泥于古而亦不背于旧。”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因而应该给予二等奖奖励。柳诒徵的评价就没有那么高了:“三国世系职官郡县,前人皆有详表,考订精密,无须再改为志。华阳国志于刘先主后主皆立志,巴蜀汉中南中皆曰志,是为人与地并称,志之例,作者亦未称引。又政治志中杂及刑律,盖未喻前史政载纪传刑别为志之谊,似宜博考诸书,再求精当。序称陈书未标纪以别于他篇,又称汉书百官志因于百官公卿表,皆未细考。”“就陈书裴注分类抄撮,略参通考等书,以为治史初基则可,未便即称新著。欲事奖励,仅可列之第三等。”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缪凤林更是认为本著作无任何特殊贡献,且中多错误,不能予以任何等奖励。三位著名历史学者对于同一本著作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亦可见当时学术大环境里个性与活力的存在。
顾颉刚真正作为介绍人推荐的是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顾颉刚在推荐语栏目里写道:“作者夙习社会学,又每历边疆考察,以本身实地经验,社会之实际需求,融会贯通,写成此书。有见解,有例证,实是解决许多现实问题,为边疆工作者所必读。政府欲决定边疆政策,亦必取作参考。虽一小册,其益处殊不少也。”
《一九四五年度学术奖励著作申请书及审查意见》,全宗号:五,案卷号:1360(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顾颉刚之所以愿意为此书做推介,除去他与写作者的私人关系外,也跟他彼时对边疆问题的持续关注大有关联。另外一位推荐人陈达也认为著者凭实地观察搜集有关边疆社会的资料,加以分析及解释,对于学术有相当贡献,实为关于本问题不可多得的作品。最终《边疆社会工作》经芮逸夫、柯象峰等人的审查后,获得三等奖奖励。作为评论人的顾颉刚则出现在朱祖尼的《中尼睦邻记》中,顾氏的审查意见写得颇为认真:“一、观点及思想尚正确。二、参考材料未能尽量搜集,外文者尤感不足。三、结构嫌驳杂不纯,叙次繁兼亦多未当。例如一章之中,忽而编年,忽而纪事,本末未竟,不能一致。四、缺乏创见。五、本文不过整理旧史料,自亦无所谓独立体系或一家学说。六、叙述系统时欠明白,乾隆以前数章尤多首尾不清。第六章第七八两节叙尼泊尔亲美及中尼亲善之增进,次序颠倒。七、引用书籍,多有未明出处者,以引查原文代替正文叙述,尤多不能贯串,不如自制提纲,而以引书为细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尼泊尔屏藩西藏,自属我国边疆重要问题之一。本书命意甚佳,唯内容庞杂,实不足以副之。其体例驳杂,又往往羼以议论,妨碍文字统一,更不符近代著述之通例。原文中别字脱文触目而是,尚其余事,故不拟奖励。”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学术奖励摘要及学术奖励著作品审查意见表》,全宗号:五,案卷号:135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此外,顾颉刚还作为评议人审查了石永楙《论语正》、罗正纬《大学广义》、宋嗣恂《孝经大义徵》、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施之勉《汉史考》和杨明照《汉书颜注发覆》等著作,由此亦可见顾氏精力之旺盛以及他对公共事业的支持。这些评语和推荐语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顾颉刚的学术路径和学术旨趣,进而推动对顾氏的相关研究,再加上它们并没有收入到已经出版的《顾颉刚全集》中,因而值得引起学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