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

2021-08-02朱晓琳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做中学小学数学

朱晓琳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做中学”的提出所体现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做中学”情境的整合,可以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出适宜的环境,帮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借助实践操作强化数学运用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做中学”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的有效方法,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

“做中学”的情境整合结合了环境与人(即教师)对教学结果的影响,通过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间的融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各自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情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做中学”与数学情境的融合,并发挥二者的优势,以助力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一、“做中学”情境整合的概念与意义

“做中学”这一教学方法源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其主张“做”“教”“学”三者的协调统一,认为“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的行為,而“情境”则是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所打造的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环境。“做中学”情境整合下的数学教学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问题思维、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这也是“做中学”情境整合的主要目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枯燥的记忆理论知识的困境,打破固有的数学思维,能够将所学灵活地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做中学”情境整合,需要教师找出知识、认知与文本结构有机结合的途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地安排教学任务,让小学生可以在数学情境中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并发现各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利用数学情境中的各元素促进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赋予“做中学”目的性,为情境整合做好铺垫

大量实践表明,具有较强目的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更加能够吸引小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小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实践活动目标视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做中学”的情境中,更快地解决数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在“做中学”情境整合中赋予其强烈的目的性,调动小学生手脑并用地参与其中,实现学生动手、语言、思维的协同配合,帮助学生在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思维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在“做中学”操作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前导入、操作准备以及实践成果等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习活动中思维经历感知、表象以及系统概括的几个阶段。对此,教师可以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并借助生活化情境吸引小学生参与到“做中学”活动中,让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知识。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套圈的游戏,学生们每5人一组,每个人有三次机会,在不同的物品上写上分数,每一个小组成员记录各自所得的分数,最终获得分数最高的一组获胜。”学生们听到这个游戏之后,都积极踊跃地想要参与其中,对这个数学游戏产生了热情,并将获得更高分数作为此次参与的目的。大家在求胜心的促使下主动参与“做中学”游戏活动,并认真记录每一个成员在三次套圈活动中所得的分数。比赛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统计每一个小组的总分数,比较每一组所得分数的多少。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请同学们各自算出你所在小组平均每人得到多少分?”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平均分的知识学习经历了“先求和——后均分”的过程,掌握了平均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问题。

(二)赋予“做中学”问题性,引领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构建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也是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一旦遇到题型转换或者是条件转化,就会不知所措,殊不知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便是学生没有构建出数学模型,未能从数学模型的构建中领悟到数学思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做中学”情境整合中巧妙地设置问题,并能够借助由易到难的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逐步构建出数学模型,让学生掌握从现实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方法,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小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彤彤非常喜欢收集卡片,但是她最近交了一个好朋友悦悦,她准备将自己喜欢的卡片与好朋友分享,于是她拿出了卡片中一半还多一张的卡片给了悦悦,自己还剩下7张,那么彤彤原来有多少张卡片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计算的:“2×7+1=15”,认为彤彤原来有15张卡片。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而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并非构建“比一半还多一张”的数学模型。那么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设置“做中学”情境,如:(1)老师给学生提供18张卡片,让学生将其分成两份之后,拿出比一半还多一张的卡片给同桌,发现给同桌的卡片张数是10张;(2)老师给学生30张卡片,仍然要求学生拿出比一半还多一张的卡片给同桌,发现给同桌的卡片张数是16张,自己剩下了14张;(3)老师给学生15张卡片,要求学生依然重复上面的步骤,但是学生发现无法将15张卡片分成两半,也就是说这个活动无法完成。在这三个活动参加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前两个活动可以完成,而第三个活动无法完成呢?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别呢?那么当具备哪种条件的时候,才能将卡片分成两半?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让小学生发现当卡片数量为偶数时才能够将其分成一半,然后才能完成拿出比一半多出一张的卡片动作,从而构建出这一数学概念的模型,完成了建模的过程。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三)适当地放慢思维进度,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树立严谨态度

“做中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但是并非唯一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做”数学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基础上,给学生的做数学创造了最佳实践平台。但是一味地、大量地做数学却也是不可取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在“做中学”情境整合中教师不可急于求成,可以选择适当放慢教学的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与探索时间,巧妙地留有空白,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进度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可以在主动挖掘数学资源中拓展学习视野,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与学习态度。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教学需要做到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所体现出的便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可以带领小学生走出枯燥的数学知识记忆、千篇一律的机械训练困境,为小学生打造实践数学的机会,可以让小学生在数学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领会到数学知识的精髓,探索到数学规律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杜晓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思路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03):125.

[2]吴华林.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及构建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9):44-47.

[3]刘晓娟.浅谈小学数学“做中学”情景整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145.

猜你喜欢

做中学小学数学
技校“项目教学法”的讨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