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整理念下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1-08-02周菊芳

江苏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摘 要】当下,劳动教育存在着被动式劳动、运动式劳动、表现式劳动的问题。鉴于此,劳动教育工作者应基于统整理念进行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涉及劳动资源的课程化统整,课程系统的校本化建构,实践方式的自主性选择以及统整实践的课程实施保障。

【关键词】劳动教育;统整理念;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3-0057-04

【作者简介】周菊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江苏苏州,215200)教师,高级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因而,改变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审视学校劳动教育现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被动式劳动”,学生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劳动,是“苦”的,未能形成自觉;二是“运动式劳动”,只有在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中才劳动,是“短”的,未能形成习惯;三是“表现式劳动”,只有在体力性的劳动中才劳动,是“偏”的,未能身心一致。

我校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立德树人,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下,整体规划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教育的综合实施,并致力于打造“全域”课程系统、开展“跨界”综合实践、形成“常态”习惯养成,从而让劳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成长方式、一种品格修养。

一、劳动资源的课程化统整

劳动资源蕴含于学生的生活中,是随机的、零散的、隐蔽的,需要发现、提炼、整合,这是课程化的过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系统规划,统整实施,以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1.要素互联:从寻点到连线。

劳动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面对繁杂的、零散的、内隐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需要用心去挖掘其可以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

“劳动”内的互联。家务劳动与学校劳动课程之间,劳动习惯与劳动态度之间,存在不少关联点。以“我会整理”主题为例(见下页表1),我们引导学生从个人物品、空间收纳、知识信息、时间规划四个方面进行整理技能、技巧的学习实践。寻找这些“整理”技能的共同点,然后化零为整,把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形成“整理”系列动手又动脑的劳动课程。

“五育”间的互联。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整体,教师可以通过主导式、浸润式的方式,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整合,并为劳动教育增值。所谓主导式,即以劳动教育为主导,融合四育开展活动,可以是劳动教育与某育的关联,也可以是劳动教育与某几育的叠加,这既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又能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时间与空间。所谓浸润式,是在德智体美四育中,浸润式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无所不在。如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既是科技发明,也是创造性劳动。

2.结构重组:从单一到立体。

劳动教育的范畴是广泛的。从目标来说,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劳动精神、培养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劳动内容来说,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从劳动地点来说,有课堂练习、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单位实习等。我校以“开甲精神”为统领,以“组块教学、联结学习、统整实践”为课程实施路径,致力于学校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改革。综合性,要求把握课程的本质特征;整体性,要求进行全局把握。我们从劳动教育目标出发,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梳理我校劳动教育的已有经验,挖掘新资源,把各种纷杂的劳动教育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立体的课程结构。

3.内外贯通:从表层到核心。

我校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發,从表层的、简单的劳动出发,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劳动习惯。以“我会擦桌子”活动为例,家务劳动中的擦桌子活动以技能学习为主,学生须掌握搓洗抹布的方法,能有序擦干净桌子,还能根据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擦课桌活动,就不仅要能把课桌擦干净,还要观察桌面污渍从哪来,思考污渍形成的原因,探究去污又不伤桌面的方法,使用保护桌面的方法等。小小的“我会擦桌子”活动,把家务劳动与垃圾分类结合了起来,把劳动教育与爱护公物结合了起来,把动手实践与动脑探究结合了起来。

二、课程系统的校本化建构

有了课程内容,就要建构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系统,这涉及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实施路径及评价保障的设计。

1.课程目标体现开放性。

在真实的劳动任务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只有劳动了,才能真正记住劳动的滋味;只有劳动了,才能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只有劳动了,才能促使学生产生认同,从内心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

在持续的技能学习中,发展基本的劳动能力。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生产劳动中,劳动者需要具备的劳动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系统规划,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小学六个年级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在鲜明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需要一代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的努力拼搏。我校以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程开甲先生的名字命名,就是希望学生既有爱国情怀,又有科技报国的本领。我们把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情怀,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让科技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共通。

2.课程框架体现系统性。

我校的劳动课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单一的传统课程。20世纪90年代,学校根据“九五”“十五”课题,开设“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以种桑、养蚕为主。受课程观念落后、劳动空间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课程的受益面只是个别班级的部分学生,育人效果不明显。

多元但割裂的分類课程。21世纪初的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而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的各个条线均有涉及。德育条线,开展“班级岗位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班级日常劳动能力、习惯的培养;教学条线,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不折不扣落实;课程研究中心,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推出多个劳动微课程。由于分管的部门不同,活动看似多元,但主题分散、内容单一、缺乏深度。

整合并融通的统整课程。2008年,学校参与省级课题“基于整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2016年,学校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统整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整合资源,整体建构,形成了校本化的劳动课程体系(见图1)。

三、实践方式的自主性选择

在我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实践方式,如合作式、自助式、挑战式等。

1.互助式。

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是不一样的,劳动态度也各有差异。在合作互助中,学生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弥补自身的不足。互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即兴式互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遇到难题,可以向擅长此项目的同学请教;二是固定式互助,学生在5~8人的学习小组中互学、互助,一起成长。即兴式互助的优势是针对性强、效率高;而固定式互助则有利于合作氛围的形成,有利于组内成员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当然,这两种互助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补充并贯穿于劳动实践的全过程。

2.自助式。

自助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其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一阶段的自助式学习,按“自选项目—自助学习—自主展示”的流程开展。首先,教师把相关劳动学习内容按菜单的形式发布,让学生自由选择某一项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劳动技能,学生根据资源库中的学习单、视频、网络资料等进行独立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学、教师、家长请教。最后是个性化展示,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在班级中展示自己习得的技能。成果展示的同时又是第二阶段自助式学习的启动,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劳动技能并将其作为自己下个阶段自助学习的项目。

3.挑战式。

挑战式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外部挑战和内部挑战。外部挑战,侧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挑战;内部挑战,是学生或团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外部挑战可以在小组、班级或年级等层面进行,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垃圾分类”活动为例,我们在班内开展知识竞赛、垃圾分类技能大赛等;在年级内开展现场挑战赛、可回收物称重比赛等。

内部挑战能让学生在一系列挑战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如我校有一棵大石榴树,每年秋天采石榴是大家最向往的校园劳动。怎样采,谁来采?我们通过项目化的设计(见图2),在挑战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四、统整实践的课程实施保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校坚持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这能为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全域育人,空间一体化。

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整体布局,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

第一空间:家庭劳动启蒙站。家庭是劳动教育最好的启蒙之地,家长是最好的家务劳动导师。在每个年级,我校都选择2~3项自理技能,先进行课堂指导,然后学生在家里操练,养成劳动习惯。

第二空间:班级岗位实践点。我们将整个学校建成一个劳动育人的生态园,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场地都融入劳动育人的元素。班级岗位实践点遍布校园每一处,通过责任岗、实践点、志愿服务站,强化学生“劳动点亮生活”的意识。

第三空间:校内外职业体验区。校内,通过开放式展馆,让学生体验园艺、家政、厨师等职业。校外,通过合作的企业群、地方博物馆以及家长职业,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库。我们鼓励学生跟随家人对亲友的职业进行体验与研究,如到菜场协助售卖蔬菜、整理物品或了解蔬果鱼虾的保鲜方法等。

2.全员育人,导师一体化。

我校积极打造校内、校外联合一体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导师。此外,我们也积极聘请校外的劳动教育导师,如聘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为学校阡陌园课程的建设和活动指导提供帮助。

3.全程育人,时间一体化。

教育是个大工程,需要时间的积淀。为此,我校积极规划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利用好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段,力求让学生经历从低段的劳动启蒙到中段的劳动习惯养成再到高段劳动价值观的初步形成的全过程。

总之,统整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能有效改变“被动式劳动”“表现式劳动”和“运动式劳动”,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劳动,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