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歌演唱在高中“歌唱”课堂中的教学实施

2021-08-02邱红霞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歌唱教学民族声乐高中音乐

邱红霞

摘  要:自新课改以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国不少高中在歌唱课上,开始组织学生演唱民歌,一些地方民族乐团也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有着独特的唱法。其不同于美声和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更富有“民族性”“特色性”,传承中华民族声乐唱法,不仅能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有利于提升中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关键词:民歌演唱;民族声乐;高中音乐;歌唱教学

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里,音乐就被称为情感教育的“利器”,但是伴随全球文化的频繁传播交流,我国传统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声乐教育的舞台,“四艺”里琴棋书画里的“古琴”悄然变成了“钢琴”,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之音应该何去何从?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里融入民族声乐内容很有必要,国家教委也开始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文体素养的培育,倡导更多的民族声乐走进当代高中生的音乐课堂,通过引导高中生在音乐课堂上学习民歌演唱、组建民族乐团的方式,启发我国学生民族音乐审美,培育当代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当前民歌演唱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民族性缺失

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中国民歌和其他歌曲的鲜明区别,然而在当前高中音乐民族歌曲演唱教学时,很多教师依然采用西方美声的培养模式,在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时,主要是“气息下沉”“突出声音的金属感”“腔体共鸣”等,学生先学习了源自西方的美声唱法,再来练习民族声乐的歌唱,以美声的要求和练习方式来歌唱民歌,始终难以达到好的歌唱效果。其根本原理在于民歌教学民族性的缺失,不该以美声的标准来衡量民歌的标准,缺乏“原生态”歌唱教学方式。

1.2艺术性的缺失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课程,以往在教学外国音乐时,教师常常会给学生灌输音乐文化的背景,希望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音乐文化,然而,在教学民歌演唱时,却不注重歌曲的文化背景,所以,学生在演唱民歌时,无法带入情感,达到与民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民歌教学只是停留在“音准”“技巧”的学习上,学生是很难感受到民歌艺术性的,可以说,民歌里蕴含的文化底蕴才是民族声乐的精髓,然而,这一点在教学中却没有引起重视。

1.3民歌内容缺失

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材里,包含了歌剧、舞蹈、音乐剧、戏剧等多个栏目,但是民歌部分明显弱化了,在高中的音樂教材里,更是只有少量的民歌经典唱段在“感受与鉴赏”模块,学生接触不到民歌,对民歌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自然无法产生对民歌演唱的兴趣,想要增强高中生的民歌演唱能力,就必须先从“激趣”入手,让学生愿意主动去了解民歌、学习民歌唱法。

2.中国民歌演唱在高中“歌唱”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2.1气沉于底,民歌的技巧教学

京剧演员在唱歌时尤其注重“气沉丹田”,这也是我国传统声乐教学里必不可少的要素,在高中音乐课的民歌教学里,教师首先要教学生民歌正确的演唱方法,首先学会气沉于底,具体可以指导学生先深深的呼吸。然后将气息下沉到腰腹那一带,保持气息在腰腹一带形成对抗力,只有浑厚的气息才能让声音变得“通透光亮”,然后指导学生身体放松,在歌唱时,胸、肩、颈都是利用“发声”的器官,只有先学会运气,才能将歌曲唱“活”。

2.2真情流露,强调民歌艺术价值

在民族歌曲教学中,歌唱者应该是歌曲的诠释者,如果歌唱者对歌曲没有感情,自然无法用歌声打动他人。我国民歌艺术作品《木兰诗篇》就因为其深刻的内涵与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歌唱登上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获得了艺术成就。因此,在民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歌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分析民歌里的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背景,从而达成对民族个性的深刻理解,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有感情的唱民歌,比如,带领学生试唱歌剧《白毛女》里喜儿独唱的那一段,应用了一个藕断丝连的八分休止符,深刻体现了角色细腻的情感,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抑扬顿挫的要求来发声歌唱,进行民歌的情感教学。

2.3因材施教,注重民歌风格特点

在高中音乐课上进行民歌教学,既要强调学生的咬文嚼字,还要注重字头、字尾的抑扬顿挫,民族声乐富含艺术性与独特的风格,在教的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学生可能在唱流行音乐时得心应手,而唱民歌时气息不足,这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无论学生之前是什么样的歌唱基础,都要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一些高中生处于变声期末,声带条件还没有完全打开,也不会用共鸣腔来歌唱,所以,教师不可以操之过急,让学生有一个民歌演唱过渡的过程,从简单的民歌曲目,如《康定情歌》《茉莉花》开始歌唱,再接触有难度的民歌,应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高中生的民歌兴趣。

3.中国民歌合唱发展的对策

首先,应当加强对原有民歌的改编工作。因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复杂性,很多合唱爱好者往往无法准确把握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态,而已有的民歌恰恰是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在创作合作作品时选择已有民歌予以编创能够有效促进中国民歌合唱艺术的发展。全球大部分经典的合唱作品也是通过对已有单声部音乐实施多声部编创而诞生的,但是,在编创工作中必须要强调适当保留原有民歌的风格,真正坚持忠于原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予以扩充,其次,各大合唱比赛需要对原创作品带来更充足的鼓励,特别是支持创作更多拥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在不同合唱团队中实施排练,同时让民歌合唱作品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活动,让其可以和更多的听众见面,从而逐渐吸取和积累经验,促进原创民歌合唱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态度,耐心地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取材,从风格和体裁上在复合原有少数民族音乐调性特色上实施多声部的合作创作,最后,对于民歌合唱作品曲目的选择、编创以及选择哪一合唱团进行演唱,这些都必须深思熟虑。由于民歌合唱作品受到民族、语言以及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选择民歌合唱编创或利用少数民族元素实施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和实际风格,这对民歌合唱作品将来能否被听众认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我国歌曲演唱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影响,导致民歌不受青少年的欢迎。在重视文化传承的今天,应该主动让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民歌演唱方式、认识民歌的演唱背景,从而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民歌演唱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民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热爱民族声乐、民族文化,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高中音乐民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邢晓萌,徐敦广.汉族民歌合唱润腔的韵味及其表现[J].文艺争鸣,2018(5):192-195.

[2]高琳然,王燕平.河曲民歌合唱创编艺术探析[J].音乐创作,2017(12):133-135.

猜你喜欢

歌唱教学民族声乐高中音乐
聆听,让生命如花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新时期歌唱教学三部曲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