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从朗读入手
2021-08-02焦亚琴
焦亚琴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实践也表明:语感强的学生,说话、作文有条理,读课文不仅通顺、畅达,而且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作者的情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文意;语感弱的学生,读课文有时会添字、漏字,句子读不连贯、读不通顺,阻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应从朗读入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语感;朗读;小学语文
一、以“声”作则,示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如,教《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借助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非常想读,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一些动作模仿的也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只需在关键的句段和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展现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時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在朗读和讲授课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
二、启发对话读,领悟语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文字他不是一个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字里行间都有作者赋予的浓烈感情和鲜活的生命。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生,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教学“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时,我引领学生与文本及文本中角色进行对话,借助“倾吐”一词,首先向学生发问:“如果你是阿炳,你想向月夜倾吐书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想倾吐我坎坷的一生。”“想倾吐我饱尝人间的辛酸和痛苦。”“想倾吐我对音乐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倾吐我对光明的渴望。”……接着让学生把阿炳的心声用第一人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朗读品味中,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用心在演奏,是用琴声在“倾吐”自己对家乡、生活、音乐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三、朗读与想象结合,诱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
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象、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语感培养有很多种途径,朗读是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传递的感情信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兆燕.培养语感从朗读入手[J].小学语文教学,2018(23):59.
[2]林丽清.培养语感从朗读训练入手[J].教师,2018(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