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非常态发展进入新常态轨道

2021-08-02尹鸿张晶

编辑之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十四五十三五

尹鸿 张晶

【摘要】“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以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展电影影响的新常态轨道,初步形成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构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坐二望一”大市场,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头部电影,提供了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为中国从世界电影大国成长为世界电影强国奠定了基础。面对国际形势、经济形势、媒介生态、技术升级的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将通过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类型的丰富、市场规则的形成、全球战略的调整、传播渠道的扩展,为观众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

【关键词】中国电影 “十三五” “十四五” 电影大国 电影强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2-033-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2.004

21世纪初,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正处在低谷中的中国电影开始了背水一战的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生产力和创造力的解放,使中国电影走上了非常态的快速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从不到10亿的票房到超过400亿票房,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甚至远远超过当时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期,这一年,经历了加速发展之后,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近十四年来第一次低增长时期。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出现了直线下滑。电影发展的拐点论、危机论、泡沫论纷纷出现,然而,改革带来的发展动力并没有消失,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电影在这五年中,没有进入所谓的发展拐点,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以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展电影影响的稳定发展的新常态轨道,初步形成了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构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坐二望一”的电影大市场,在创作生產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头部电影的同时,也提供了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作品,为中国从世界电影大国成长为世界电影强国奠定了基础。

一、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电影产业与电影市场

“十三五”期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电影行业的主要数据依然一马当先、独步全球,成为全球电影行业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区域。在这五年间,中国内地市场的银幕数量全球第一,中国的电影票房全球第二(仅次于北美市场),中国的电影产量、观影人次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一个第一”“三个第二”的数据,确定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行业的地位,也确立了电影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因为电影行业地位的提升得到明显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电影业发展受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已失去了常规意义上的参照性。实际上,2020年中国防疫措施的有效,使得中国电影行业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成为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场。当然,为了可正常比较,笔者主要采用2016—2019年数据,简单回顾“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影的发展成就。

中国电影故事片产量从2016年的772部增加到2019年的850部,增长约10%(见图1)。这五年间,不仅故事片数量增加,而且动画片、纪录片等的发展更是迅速,出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大鱼海棠》(2018)、《白蛇缘起》(2019)、《二十二》(2017)、《喜马拉雅天梯》(2016)等现象级的作品,大大丰富了电影的作品体系。五年来,中国电影创作生产整体上已经从增加数量转向了提高质量、增加类型,后者所取得的成效甚至大大高于电影生产数量增加的效果。

这五年中,中国电影市场一直稳居全球第二,逼近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场——北美,年总票房从2016年的457亿增加到2019年的642亿,增长185亿,复合增长率超过40%(见图2);中国的银幕总量达69 787块,院线约50条,全国可统计的有票房产出的影院11 309家;[1]影院和银幕数量远远超过北美市场;全年观影人次2016年首次超过北美,2019年院线观影人次达17.27亿,增加3.55亿,保证了电影市场的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从58.33%扩大到64%,增长了5.67个百分点(见图3)。在北美绝大部分高票房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下,国产电影牢牢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主要份额,电影几乎是中国文化领域中直接面对世界主流产品竞争的行业,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市场都是好莱坞电影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中国电影能在正面较量中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

更为可喜的是,在市场扩大的同时,一批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的头部电影接连创造了多项新的电影记录,《战狼2》以超过57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市场的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过50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市场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成为国庆档期的票房之最。在历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中,九部都是国产电影,而且全部为“十三五”期间创作和发行的国产片(见表1)。这五年中,中国电影的整体创作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可以说,一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影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释放,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业仍然奇迹般地欣欣向荣,并在全球电影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业有效供给与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落差、国内增长与国际影响之间的落差、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的落差依然存在,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留下了新的挑战。

二、主流电影引导下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经历了多年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三元分立,[2]主旋律电影无市场、商业电影缺乏主流价值、艺术电影难以生存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电影产业化改革以后,初期的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过度商业化、商品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叫好与叫座的矛盾一度十分尖锐,价值观、艺术性、商业性的冲突比较普遍。但随着电影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影市场的培育、电影观众观影水平和观影能力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电影人在舆论影响、政府引导、评论风向的影响下,强化了艺术自觉性和使命感,“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影的整体创作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头部电影的影响力、美誉度大幅上升,一大批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电影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创新性和现实穿透力。虽然每年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劣质影片,但真正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的电影都呈现出明显的质量提升,特别是一群“70后”“80后”“90后”电影人频繁推出令人惊喜的优质电影,许多电影人的处女作就已体现出惊世骇俗的创作能力,这对于“十三五”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成绩。

第一,一批头部电影在价值观传达、艺术完成度、工业制作水平、市场传播力四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高度。《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烈火英雄》《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夺冠》等作品,在价值观传达上,从个体、命运、人性人情出发呈现“我”与国家、“我”与时代、“我”与使命之间的关系,让宏大主题有了微观视角,政治概念有了情感基础,加上工业大片的制作规模和商业大片的市场效应,形成了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相统一的新主流电影,[3]既体现了时代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热点、节点、献礼主题,也与观众的观影心理产生了共情、共鸣、共享。

第二,一批具有社会关怀、人性关怀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体现了中国电影与当代中国、当代中国人之间的审美联系,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尽管受种种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不同程度的制约,这五年依然出现了众多具有一定现实表达深度、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电影,如《我不是药神》《我不是潘金莲》《无问西东》《地久天长》《少年的你》《江湖儿女》《无名之辈》《误杀》《风平浪静》等作品,用具有现代视听审美的叙事和视听手段,既体现了电影的人性洞察力和艺术的审美表达力,而且受到观众认可,大多产出了亿级甚至数十亿的票房规模,提升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观众的整体艺术鉴赏力和社会认知热情,成为中国电影中最具有现实观照度的一类重要影片。

第三,众多艺术风格独特、作者色彩鲜明的电影,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生态多样化。市场空间的扩大、观众观影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对分众传播的促进,都使得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冈仁波齐》《路边野餐》《撞死了一只羊》《春江水暖》《送我上青云》等诸多电影,都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视角、艺术风格、艺术关怀,虽然这类影片较难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但它们依然展现了中国电影的不同侧面,体现了当代中国电影人的不同倾向和选择,使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有了丰富性和生动性。

第四,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类型更加成熟,体现了中国电影整体创作和制作水平的普遍提高。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战争片《八佰》《金刚川》、青春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体育片《夺冠》《飞驰人生》、喜剧片《疯狂外星人》《西虹市首富》、寓言片《动物世界》《一出好戏》、动作片《功夫瑜伽》《绣春刀》《影》、奇幻片《妖猫传》《美人鱼》、纪录片《二十二》《喜马拉雅天梯》,还有混搭类型的《唐人街探案》等,中国电影的作品体系更加分层、多样,且这些作品在电影形态上大多完成了从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的过渡,从叙事方式到视听呈现、从剪辑节奏到内在气质,都呈现出中国电影美学吐故纳新的气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影人的更新换代逐渐形成。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徐克、吴宇森、成龙等前辈电影人依然宝刀不老,管虎、张一白、吴京、徐峥、宁浩、陈思诚、黄渤、贾樟柯、王小帅、陆川、薛晓璐、林超贤、刘伟强等中生代电影人更加成熟,而文牧野、郭帆、饺子、乌尔善、路阳、韩延、饶伟志、曾国祥、李芳芳等一大批青年导演也都脱颖而出、出手不凡,形成了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不仅薪火相传,而且体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大趋势,使中国电影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三、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中国电影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影可以说真正回到了大众文化生活的中心,世界电影也不得不因中国市场话语权的扩展而重新叙述中国故事,以至于好莱坞那些全球流通的大电影,从漫威系列电影到《功夫熊猫》《花木兰》都采取了明显的中国化策略。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电影品质和电影多样性的要求、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和影响世界的目标、中国电影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愿景、中国电影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带动性影响等,依然是中国电影“十四五”期间所面临的使命和任务。有效供给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分工化、专业化、平台化的影视工业体系亟待建設;市场规则、产业规范、行业法规和细则亟待完善;负责任的领导性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需要加强;新的影视内容、影视形态、传播媒介、受众行为不断为传统影视结构带来挑战;影视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策略将面对新形势下的深度调整等,都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必须看到,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非常态已成为历史,中国电影如同中国社会一样在未来五年可能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会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战略和策略面临重大挑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不确定性,会使中国电影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更加敏感多变;互联网发展推动下媒介生态的不确定性,会使电影已经形成的产业体系和市场结构面临新的调整甚至重构;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升级的不确定性,使中国电影在生产方式、审美观念、技术手段上面对新的考验。这四方面的不确定性,会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为中国电影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带来新的考验。

当然,经过近20年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具备了一定的面对挑战的经验和能力。为了更加确定地把握未来,“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电影,需在以下六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迎接挑战和考验,从而在文化强国的大目标下,[4]推动中国电影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跨媒介企业为核心的电影产业体系。目前,中国电影行业大部分的产业环节高度分散,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行业风险过高、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的差异性不足、企业效益不足而投入再生产的能力不足。此外,流通环节潜规则不时出现、版权价值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战略过于急功近利等问题也会成为痼疾。因此,更加开放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解决一些所有制障碍、监管障碍,推动电影企业之间、电影和其他企业之间更大范围的优化重组,形成真正具有一定的市场领导力、风险控制力、战略执行力的头部企业,中国电影才能具有更加稳定的确定性。

第二,鼓励和支持形成主流产品、类型产品、分众产品和分渠道、分功能产品互补的多元作品体系。电影发展既要艺术的多样性,也需要产品的多样性,多样性既是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要,也是滿足相同观众的不同需要。多样性一方面可为艺术创新提供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会为观众审美提供更多的差异,最终扩展观众的观影规模和观影频次,也为电影带来新的空间和领域。在政策上和舆论上,都要防止电影的过度商业化和政治化带来的同一性和雷同性,即便一些成功的案例也不能长期复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带来电影真正的繁荣。

第三,扩展影视版权窗口,形成多屏传播的有序格局。电影的价值远远不只是影院,中国电影需要从过度依赖票房向规模化、长尾化方向发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形成多窗口的有序传播,形成国内与国际、一轮与多轮、点播与流媒体播出、付费与广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行体系和版权窗口体系,让电影价值最大化、影响最大化,从而真正提升电影作为内容版权行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完善市场规则、产业规范、行业法规的细则和程序。“十三五”期间,国家颁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行业法。该法的实施需要更完善的实施细则,规范电影行业、电影市场、电影政策、电影审查、电影创作生产、电影传播、电影版权、电影教育等。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电影产业已经高度市场化、全球化,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行业领导性企业急需通过充分协商,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市场规则、产业规范,这是中国电影产业有序发展的保障和前提。

第五,调整国际传播策略,拓展亚太地区影视市场。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电影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然而,全球前二十位的电影市场,亚洲国家和地区占了三分之一以上,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都是重要的电影市场。加强与亚太地区电影合作,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电影市场的研究,对于中国电影分阶段走向全球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推动影视与城市品牌、旅游、时尚、消费品行业的深度融合。电影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业,直接经济价值有限,但影响力价值却可以无限放大。电影植入、电影明星和电影活动引发的关注度、电影衍生品、电影中体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电影带来的传播力等,都是电影重要的影响力价值。电影行业需要深化与城市发展、时尚品牌、消费行业、文旅行业的合作,一方面让这些行业为电影注入经济活力,另一方面电影也为这些领域带来更大的文化附加值。

当然,中国电影的发展,最终都是以创作生产出更多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电影作品为核心的,即内容为王。因此,中国电影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电影内容的提升,政府、市场、电影人、电影观众都是发展中的关联方。更加开放宽松的创作环境、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机制、更加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更加求同存异的观众接受,是中国电影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过去十多年,这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历史节点。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电影通过市场的强大为“市场是最大的政治”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那么现在中国电影需要用创作成就来体现市场化改革的红利,用未来证明,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种下的“不是跳蚤而是风云龙种”。[5]

“十四五”期间,建构既能满足国内观众需求、又能适应全球观众共享的通用文化体系,建构适应中国电影发展和创新的互联网化的工业体系,建构与世界文化融合的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中国电影从大国成为强国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电影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我们有理由相信,再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互联网化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能够基本形成,中国电影在巩固好本土根据地之后,有可能通过不同区域的发展策略获得更重要的全球地位。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而艰难的,电影需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历史进程相匹配,既要突破许多习惯性的文化、艺术和美学观念,也要变革和创新限制中国电影的视野、活力和动力的机制体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创作出更多既具有文化感召力也具有市场占有力的优秀电影。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不仅仅是中国电影,也是真正意义上能够影响全球更多观众的世界电影。

参考文献:

[1] 崔汀. 频繁撤档、进口片炮灰、票价上涨:2020中国电影会好吗?[EB/OL].[2020-01-02].https://m.sohu.com/a/365240275_522834.

[2] 尹鸿. 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21.

[3] 尹鸿,梁君健. 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 现代传播,2018(7):82-87.

[4] 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EB/OL].[2020-11-0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1/03/c_1126693784.htm.

[5] 尹鸿. 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537.

From Abnormal Development to the New Normal Trajectory:

Chinese Cinema Marching toward "The 14th Five-Year Plan"

YIN Hong1,2, ZHANG Jing2(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100062, China; 2.Film Academy,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has stepped into a new normal characterized by the pursuit of high quality of content, the stability of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influence of films.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film system, the Chinese film marke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rkets worldwide. Various movies were produced with considerable quality both artistically and technically, and thus welcomed by various audiences. While the rapid growth of market offered promis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vie industr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lobal circumstance as well as the shifting of media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also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will need to further regula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roduction of conten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he variety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order to play th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whole cultural sphere of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cinema;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e 14th Five-Yeara Plan"; great nation of film; dominant nation of film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十四五十三五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