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真菌的阴谋

2021-08-02李彦

健康之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趾间手足癣浅部

李彦

夏天到了,很多朋友可能出现了手足发痒的情况,常常还伴随着脱皮、起疱的症状,让人饱受折磨。尽管已经到处求医问药,用了各种偏方,好不容易治好了,却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再次复发,让人心神憔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手足真菌感染具有传染性,常常还会被人以异样的目光注视,心理压力也大大增加。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手足真菌究竟是何方“妖魔”,为何这么难治?又该怎样预防?

1真菌的种类和特性

真菌与植物特性十分相近,曾被植物学家误认为是一类植物,但其本質是单鞭毛生物,与双鞭毛的植物完全不同,因而被划分为一个独立生物类群—真菌界。有时,人们很容易会将真菌与细菌病毒搞混,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实际上真菌是真核生物,细菌是无核生物,病毒则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三者差别巨大。真菌界分为4个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及壶菌门。其中担子菌门包括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食用及药用菌类,如银耳、灵芝、牛肝菌等。

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大家从食用菌的采摘地就可以大致了解它们是有多喜欢这种环境了。真菌不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来满足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而是喜欢腐化吸收周围物质来作为自己的食物,这也就导致了许多人出现真菌感染的情况。加上真菌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纤维素,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较强抵抗力,使得真菌感染难以根除,常反复发作。

2手足真菌感染有哪些

致病性真菌根据引起感染的部位,可分为浅部真菌及深部真菌。浅部真菌就是导致人体出现手足感染的根源,而深部真菌除了感染人体皮肤外,还能侵犯内部组织、脏器等,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散播性的感染。引起手足真菌感染的浅部真菌可分为皮肤癣菌和角层癣菌两类。依据致病真菌及患者、体质表现的不同,可将足癣分为5类(手癣与其相同),见擦型、水疱型、鳞屑型、角化型和体癣型。

见擦型常发生在第3、4趾间,也可出现在其它趾间,表现为趾间皮肤浸软、脱皮、皲裂等,有时还会出现红色糜烂面,散发臭味,夏季加重,冬季则有所缓解。

水疱型发生在足跖及足缘,表现为聚集成群或分散的水疱,皮肤发红,若又发生细菌感染,则会由水疱转为脓疱。

鳞屑型发生在足跖部,表现为鳞屑,伴随小水疱,以及局部会出现红斑、丘疹等,四季均可发生,夏季发病率最高,且往往病情会加重。

角化型发生在足跟、足跖及足旁部,表现为皮肤干燥粗厚、角化过度,容易皲裂,多发生在冬季。

体癣型发生在足背部,表现为典型的弧状或环状体癣改变,常并发体癣,多发于夏季。

3如何治疗手足真菌感染

治疗手足真菌感染时,以清除病原菌,消除症状,防止复发为治疗重点,可采用口服药、外用药及中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口服药主要包括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常用药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副作用是可能引起头痛、光敏、水肿等。

外用药主要包括水杨酸、雷锁辛、碘剂、硫磺、阿莫罗芬及环吡酮胺等,副作用是长期使用易形成依赖性皮炎。

中药常用的有苦参、黄柏、苍术、白及、白芍及白鲜皮等,副作用较小,且消除症状时还有可能清除根源,效果也好,但治疗周期较长。

在进行手足癣治疗时,应谨遵医嘱,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按规定用药,且手足感染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症状消除后还要继续用药1~2周,避免复发。使用激素药膏搽涂患处时,不能长期使用,容易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还会抑制免疫,加重真菌感染。

4如何预防手足真菌感染

容易发生手足真菌感染的人群有多汗者、妊娠期妇女、肥胖者、足部损伤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多汗者及肥胖者足部常常会有较多汗液,十分潮湿,再加上脚常被包裹在鞋袜中,环境温暖,非常适合真菌繁殖;妊娠期妇女因其内分泌失调,使皮肤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则是由于糖代谢紊乱,使抵抗力下降,都会引起手足感染;足部损伤者因其体表皮肤损坏,皮肤屏障无法抵御真菌侵入,而患上手足癣。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体表正常菌群会失去平衡,细菌数量减少而真菌大量繁殖,导致手足感染。

手足感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与手足癣患者直接接触以及使用了手足癣患者用过的日常用品及鞋袜等。其中,公共浴池是手足癣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预防真菌感染就需要尽量少到公共浴池等场所,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鞋袜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在接触后做好杀菌消毒,平时出行选择透气的鞋子,保持足部干燥,不给真菌创造适宜的繁殖场所。

猜你喜欢

趾间手足癣浅部
更 正 声 明
中药癣酊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
自拟除癣外洗方治疗角化过度型手足癣的临床及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绵羊常见蹄病的诊断与防治
群发性犬趾间炎的处置1例
苦参汤加味治疗手足癣疗效探究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
奶牛常见蹄病诊治
仅趾间扁平湿疣为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吉林省辉南县腰岭子金矿地质特征及浅部资源储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