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短期临床效果观察
2021-08-02李鑫杨丹
李鑫 杨丹
摘要:目的:探究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7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将行静脉止痛泵镇痛的38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38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4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更低,且不良反应率更低(P<0.05)。结论: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可发挥显著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不良反应
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终末期关节疾病治疗及膝关节功能重塑的有效方式,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但术后疼痛问题不可避免。据资料显示,膝关节置换术后,存在明显疼痛者占60%,且中度疼痛者占30%,对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康复极为不利[1]。有效的镇痛措施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可显著改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提高其舒适度。本研究以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持续骨神经阻滞镇痛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7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研究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78岁,平均(63.42±5.3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79岁,平均(63.69±5.58)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異(P>0.05)。
1.2 镇痛方法
术前3 d予以患者西乐葆100 mg服用,每日2次,术后对照组予以自控静脉泵镇痛,研究组予以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舒芬太尼200 ?g+恩丹西酮12 mg加生理盐水200 ml静脉持续滴入。研究组:于全麻诱导前采取神经刺激器予以引导,在患侧部位进行股神经阻滞。患者取平卧位,腿外旋并分开,于腹股沟韧带下2 cm处股动脉外进行穿刺,选择合适的配套针,以30°角度进针,合理调节电流参数1 mA,观察股四头肌收缩情况,调节刺激电流0.2~0.3 mA,如股四头肌仍持续收缩则表明穿刺部位无误,注入2%利多卡因5 ml。观察无不良反应后退出枕芯,头侧置管,0.2%、200 ml罗哌卡因持续阻滞。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4 h、12 h、24 h、48 h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分,1~3分、4~6分、7~10分各表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嗜睡、瘙痒。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4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P<0.05)。见表2。
3讨论
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由于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周围血管、神经分布丰富,术后常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的主要原因是手术造成的软组织及骨结构损伤。为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尽快恢复,降低关节黏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需早期开展有效的功能锻炼,但患者因疼痛无法进行早期活动,从而影响术后康复,故术后予以患者有效的镇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达到改善预后的效果。
目前,临床术后镇痛方式较多,如口服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神经阻滞等。静脉镇痛操作简单、基本不影响肌力,但静脉用药会引起全反应,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股神经阻滞镇痛在超声引导下采取微创、定位精准的方法进行神经阻滞,具有操作便捷、不良反应低、镇痛效果明显等优势,能缩短麻醉用时,增强操作的成功率、安全性,尽量减少对周围血管的损伤。同时罗哌卡因用药浓度与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呈正比,仅0.2%的罗哌卡因在实现最佳阻滞效果的基础上可达到最小神经阻滞,持续股神经阻滞既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感,同时对运动功能基本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4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更低,且不良反应率更低(P<0.05),提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镇痛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可发挥明显的镇痛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可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威廉,倪娟,肖锦亮,等.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9,40(5):95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