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CMO技术对急性中毒导致心搏骤停的治疗进展

2021-08-02谭奕东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7期

谭奕东

摘要:急性中毒引起的心搏骤停患者具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样化,临床往往对该病患者实施标准的心肺复苏外,还包括予以脂肪乳剂、高糖胰岛素以及解毒剂等特殊治疗,但其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而体外膜氧合(ECMO)的应用,可有效替代心脏功能运作,将血氧合后重新输注至机体外周动脉处,以此保障呼吸循环系统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为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创造一定的治疗时机。本文就临床近几年的急性中毒引起的心搏骤停患者应用ECMO的治疗进展进行逐一综述。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急性中毒;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827.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350-01

急性中毒导致心搏骤停主要指患者在严重中毒后发生的急性循环衰竭,目前由于其机制较为复杂,故临床尚未完全掌握其发病机制,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不仅对患者存活率造成影响,且同时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被逐渐应用于常规复苏治疗无效的患者中[2]。但随着ECMO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发生。对此,临床学者仍需要高质量的研究结果来进一步完善与评估ECMO技术[3]。本文特围绕急性中毒导致心搏骤停应用ECMO技术的治疗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在十九世纪中叶,有学者报道有关鸦片致儿童中毒后猝死的案例[4]。随后,各国地区关于不同药物或毒物引起的心搏骤停案例不断发表于临床治疗研究中,在此之内,急性中毒导致心搏骤停发生率往往低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搏骤停患者[5]。药物过量引起的心搏骤停约占新博骤停发生总例数的2.0-29.4%,发生率普遍较高,且呈逐年递增的速度增长。欧洲药物以及毒物滥用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6],急性中毒所最常见的药物为海洛因。而韩国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男性为主,一般以除草剂或农药中毒为主。

2疾病发病机制

急性中毒引起心搏骤停常见的病发机制主要是由药物或毒物间接或直接造成的心肌损害:(1)氧化磷酸化受到抑制,导致心肌細胞直接死亡;(2)诱发血压升高、躁动以及高热等应激状态;(3)诱导心脏冠状细胞携氧能力或动脉血管痉挛下降,减少机体心肌细胞供氧能力[7]。与此同时,药物或毒物均能够导致难治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如简短扭转性心室纤颤或心动过速):(1)导致心肌细胞钙超载,通过延迟作用计划移位,使其产生波动。(2)影响心肌细胞钾、钠离子通道,延长QT间期,导致心肌致敏。药物或毒物还能够通过诱导血管扩张、血容量丢失或机体体液丢失,导致机体发生分布性休克或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造成心脏灌注下降,损害心肌细胞[8]。

3ECMO在临床救治工作中的应用

ECMO在临床治疗中又被称为体外生命支持,是一种较为新型的主动机械循环辅助治疗技术,是一种能够通过经皮置入技术治疗的方式,能够短期或长期为患者提供呼吸辅助或机体循环支持,直至患者能够纠正可逆性病因,帮助其恢复呼吸循环功能[9]。ECMO主要分为动脉(V-A)模式和静脉-静脉(V-V)模式。动脉(V-A)模式主要是在机体静脉系统将血液抽出,在经过人工肺气体交换处理后,直接将血液注入动脉系统,以此提供完全或部分的呼吸功能以及循环功能支持[10]。当该项技术治疗心搏骤停患者时,则被临床学者称之为体外循环心肺复苏。近年来,动脉(V-A)模式在心脏手术术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各种病因引起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1]。

4ECMO治疗的基础研究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临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12],ECMO能够帮助患者提高药物中毒引起的新博骤停的存活率。通过对同样应用静脉卡因患者分别实施标准复苏治疗和ECMO发现,应用ECMO治疗的患者其病情恶化程度改善效果优于标准复苏治疗,且能够存活,而对于实施标准复苏治疗患者而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通过对动物加以试验证实[13],分别对一氧化碳中毒动物进行常规机械通气与ECMO治疗,发现后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动物在试验过程中的死亡率与心搏骤停的发生率,且部分应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后采取序贯ECMO治疗的患者,其远期存活率得到明显改善。

5ECMO治疗性研究

学者表明[14],ECMO在临床应用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还能够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神经功能缺损现象,说明该项治疗技术日渐成熟,实用性与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也为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很好的治疗保障[15]。

6小结

临床急性中毒引起的心搏骤停发生例数虽不高,但由于其致病机制较为复杂,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导致临床无法降低整体死亡率。临床通过众多研究数据证实,在对患者实施常规复苏治疗无效时,可改用ECMO治疗技术,以此挽救患者生命。但在实施ECMO治疗技术的同时,临床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最佳治疗条件以及人群适应症等问题开展治疗,以此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子含,常莉,宋孟龙,等. 一例高海拔地区ECMO联合航空转运救治高原性肺水肿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经验[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12):1622-1626.

[2]向玲玉.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暴发型心肌炎致心搏骤停的专科护理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4):59-60.

[3]李伟,陈旭锋,梅勇,等. cTnT对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V-A ECMO治疗的预后预测价值分析:一项连续5年的回顾性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9):1091-1095.

[4]胡燕,王春,王静,等. 体外膜氧合治疗儿童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21,19(1):13-17,41.

[5]邵劲松,温伟标,余志辉,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搏骤停患者1例[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10):1289-1291.

[6]张华忠,陈旭锋,张劲松,等. 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预测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2):222-226.

[7]冉晓,张琴,李树生.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血液净化,2021,20(4):239-243.

[8]曾庆芳,罗梦洁,刘巧.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8):1488-1491.

[9]韩宗茂,高洁,高传玉,等. 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2021,36(5):433-438.

[10]刘婕. 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联合俯卧位通气患者标准化护理流程表的设计和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5):177-179.

[11]钱露露,乔力,曹洋阳,等.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2):248-251.

[12]梁茜茜,王宝玉,刘畅.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2021,16(2):183-187.

[13]吴颖,张励庭,冯力,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狀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2018,33(6):561-566.

[14]宋艳,郭锋伟,陈红,等. 超声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围治疗期患者评估及并发症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临床研究,2020,33(10):1325-1330.

[15]鄞松峰,陈太碧,谢惠晗,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1):1023-1028.

[16]Veno-arterial-ECMO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From technical aspects to clinical practice.Le Gall A, Follin A, Cholley B, Mantz J, Aissaoui N, Pirracchio R.Anaesth Crit Care Pain Med. 2018 Jun;37(3):259-268.

[17]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a review of the pathophysiology.Millar JE, Fanning JP, McDonald CI, McAuley DF, Fraser JF.Crit Care. 2016 Nov 28;2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