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心临床应用及价值探讨

2021-08-02洪立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7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价值心肺复苏

洪立文

摘要:目的: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对院前急救中心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4月期间院前急救中心救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以便利抽样法分组,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标准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治疗。组间对比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抢救成功率、1个月后的Rankin评分。结果:研究组的自主呼吸恢复率和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1个月后的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心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可以提高急救效果和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心;临床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046-01

心跳骤停是常见的危急病症,患者多同时伴有呼吸骤停等情况,若治疗不及时轻则致残,重则死亡。心肺復苏是临床治疗心脏骤停的主要方法,常规心肺复苏方式是徒手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机体循环,促进其心跳与呼吸的恢复[1]。但是,徒手按压容易因为施救者体力不足等原因而中断,且按压过程中容易出现力度与幅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急救效果。相比之下,利用机械进行腹部提压式心肺复苏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提高急救成功率。本文选择2020年9月~2021年4月期间院前急救中心救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试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

1 方法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4月期间院前急救中心救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以便利抽样法分组,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研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8岁~84岁,平均(56.34±12.15)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9岁~83岁,平均(56.23±12.29)岁。将年龄、性别纳入组间对比,P>0.05,两组之间可采取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标准心肺复苏治疗:按照AHA心肺复苏指南,徒手为患者开展胸外按压。具体流程为:为患者保持平卧体位,恢复气道通畅。取患者胸骨中下1/3处,医护人员手掌与该处紧贴,双手交叉重叠,双臂保持伸直,左手五指翘起,借助上身力量给予连续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胸骨下凹5~6cm。期间适时嘴对嘴给予患者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频率为15:2,即每胸外按压30次便配合2次人工呼吸。为确保按压尽量不中断,应安排至少2名急救人员。

研究组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治疗:使用CPR-LW100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设备组成部分包括升降型手柄、显示屏以及腹压吸盘等。医护人员双手握紧手柄,使设备的提压板顶角处于患者剑突与肋缘下,令负压装置开口和患者皮肤紧贴。开启设备,按照100次/分钟的频率连续反复进行时间相同的向上提压动作和向下按压动作,压力则分别是30kg、50kg。

若超过30分钟患者心跳与呼吸均未恢复,则可以在患者家属同意后放弃继续急救。

1.3 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抢救成功率、1个月后的Rankin评分。根据《AHA心肺复苏指南(2015年版)》中抢救成功的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瞳孔缩小且恢复对光的反应,面色、唇色恢复红润,恢复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心功能和脑功能均恢复正常[2]。Rankin评分以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估,用于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评分范围为0~6分,评分越高,患者残疾程度越严重[3]。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资料的处理均使用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表现形式分别为n(%)和(),检验分别使用卡方值(χ2)和t值。若P值<0.05,则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自主呼吸恢复率和抢救成功率

研究组的自主呼吸恢复率和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见下表。

2.2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个月后的Rankin评分

研究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1个月后的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见下表。

3 讨论

心脏骤停发生后,机体循环无法正常进行,呼吸也停止,患者的脑组织会因为缺少血氧的供应而出现功能障碍,若能在1分钟内恢复血氧供应,则可以避免神经细胞发生酸中毒,若能在4~5分钟内恢复血氧供应,则可以避免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反之,若是长时间未能恢复血氧供应,即使患者最终幸存,也会因为神经功能损伤而致残[4]。本文中对照组采取的标准心肺复苏术主要是以徒手方式进行胸外按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机体循环,使脑组织得到一定的血氧供应,但即使是经过系统性训练的医护人员,也无法保证每一次的按压都有相同的力度和幅度,且受限于体力因素也有可能出现按压中断的情况,若是按压人员技术不足还有可能使患者肋骨被压断[5]。相比之下,研究组采取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是利用设备进行机械式的提压和按压,其可以确保每一次的幅度与力度都是相同的,且不会出现“体力不足”的问题,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肺复苏效果,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且,其借助机器进行提压和按压,可以更贴切地模拟呼吸做功,可以进一步促进氧气的吸入,改善患者的缺氧问题,避免神经功能因缺氧而受损,进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6]。结果中研究组的自主呼吸恢复率和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34%vs14%,30%vs12%),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1个月后的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正可以证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患者急救效果和急救效率的积极影响。

结语: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可以促进患者自主呼吸的尽快恢复,提高急救效果和急救效率,使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亚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在呼吸心跳骤停抢救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06):1034-1035.

[2]张开,杨春杰,张思森.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1):5839-5841.

[3]陈小玉,黄煜民,许燕红,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实践[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20,7(28):12+16.

[4]徐彦立,杨跃杰,刘瑜,等.腹部提压在急诊严重胸部外伤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09):1574-1575.

[5]王永红,王婕,吴国兰,等.腹部提压装置在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01):115-117.

[6]夏成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心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氧代谢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09):1178-1180.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价值心肺复苏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评析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