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08-02何顺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7期
关键词:股骨肌力置换术

何顺

摘要:目的:研究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法;研究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法。分析两组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肌力恢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能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可促进肌力尽早恢复。

关键词: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044-01

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好发人群为8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是低能量损伤造成,很多是在跌倒后发生。该病目前在骨科中十分常见,是骨科面临的最大挑战。虽然这类骨折发生部位血液供应十分丰富,骨折愈合速度更快,然而,因很多老年人存在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患者治疗方案不当,导致患者恢复速度减慢,极易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发生[1~2]。对此类骨折,应尽早展开手术治疗。半髋关节置换在骨科中应用较多,为探讨这一疗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本研究选取36例患者,以分组研究方式,探索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71.14~87.64岁,平均(79.37±1.45)岁;病程0.24~6.81天,平均(2.38±1.02)天;研究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均为71.26~87.25岁,平均(79.28±1.13)岁;病程0.25~6.44天平均(2.41±1.12)天;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法:对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或腰麻,对所暴露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转子下小切口,复位骨折,安放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注意近端3根锁钉的安放次序、螺钉长度、方向和最大偏移范围,确保3枚螺钉位于股骨颈内,发挥螺钉和钢板的锁扣作用。骨折远端常规固定,逐层缝合切口。

研究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法: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腰麻,使患者选择侧卧位,以其髋关节后外侧作为切口,在确保患者软组织不受损伤的前提下,小心查探患者的髋关节的骨折部位。对骨折部位做复位处理,随后进行扩髓处理。选取大小适宜的人工半髋关节进行安装,将患者的髋关节调整至适当的角度位置,并用骨水泥或生物型将其固定,随后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

两组患者术后2天內,均采用抗菌治疗法。

1.3 观察指标

(1)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包括活动度、步态、疼痛程度、畸形、功能活动5项,满分100分。分优(91~100)分、良(81~90)分、中(71~80)分、差(≤70)分。优良率=(优+良)/例数×1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压疮、内置物移位。(3)肌力评分比较。分为肌肉无收缩(0级);肌肉有收缩,但不能水平横向移动肢体(1级);若肌肉可以收缩,且可横向移动,但无法从床面抬离后移动,则判定为2级;肌肉有收缩,也能台历床面移动,但不能抵抗阻力(3级);肢体可对抗一定的阻力,但不完全正常(4级);肌力完全正常(5级)。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检验、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Harris评分

对比两组的Harris评分,得知研究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术后肌力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肌力评分,得知研究组的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

3 讨论

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为低能量的损伤造成,常因髋部的着地受力导致。症状为:髋部的疼痛、肿胀、畸形及其活动受限。若不行手术治疗,则会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无法行走,只能卧床休息。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3]。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一般建议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疗法,有利于防止骨头畸形错位愈合,减少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选择方法较多,对于患者已有严重骨质疏松或伴明显骨关节炎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考虑行髋关节置换术,目前仍存在争议[4]。

半髋关节置换术是采用人工髋骨关节假体替换患者病变的髋关节,从而使得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其目的是为了减轻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的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如今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半髋关节置换手术已相对成熟。但并不意味所有人均可接受该手术疗法。本研究深入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组对照探讨得知:运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在术中使用骨水泥固定,可充分发挥机械型固定的优良作用,可有效组织阻止假体移位,有效解决股骨头坏死导致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跛行等症状,。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高达83.3%,远高于对照组的38.8%,由此可得,研究组采用的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法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方案切实有效,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状况,促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正常恢复,从而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且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即可早期下地负重行走。降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引发的诸如:压疮、呼吸系统、肺部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感染、以及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目前,半髋关节置换术已较为成熟,又因其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不会有较大创伤,手术效果优良,术中不需输血,亦不会出现过多并发症,患者的各项功能可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本研究还表明研究组的术后肌力恢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缩短病程,促使患者早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幸福指数。另有研究[5]表明: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法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结论与本研究相一致。这些数据均可得出:半髋关节置换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加速患者骨折愈合,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有重要效用。

综上所述,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可以预防并发症,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在后期的研究中,可以延长随访时间,了解这一手术对患者远期恢复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春, 汪洋,彭家全,等.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评估[J].医药前沿,2018,8(007):152.

[2]薛卫平,孟庆鑫,王军,等.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8,026(020):18-20.

[3]杨利斌,杨林,王善坤,等.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7):1457-1460.

[4]于金华.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14):64-64.

[5]侯建思.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27):33-34.

猜你喜欢

股骨肌力置换术
循证护理在促进股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老年人不可缺少肌力训练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女性练肌力,护心、远离糖尿病
全髋关节置换术90例护理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1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