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浙江养蜂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2021-08-02王瑾毛小报毛晓红傅琳琳
王瑾 毛小报 毛晓红 傅琳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杭州 310021)
1 引言
2020年初,我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许多产业出现生存困境,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农业,一度遭受重创。蜂业作为农业产业中最为特殊的产业之一,因道路封锁、生产资料匮乏、劳动力短缺等因素,产业发展遇到新的问题。浙江省作为传统养蜂大省,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在全国首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社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通力合作,积极开展各种自救行动,有效促进蜂业复工复产,大大降低了全省蜂农损失。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进行,小范围疫情时有发生,后疫情时代浙江养蜂业如何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于2020年5~6月在浙江省江山市、平湖市、慈溪市、兰溪市和桐庐县等养蜂大县(市、区)开展后疫情时代浙江养蜂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调研。
2 疫情对浙江蜂业影响调查分析
2.1 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研究疫情前后对浙江养蜂业的影响,进一步掌握后疫情时代浙江养蜂业发展方向,在前期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后疫情时期对浙江养蜂业发展影响的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17个问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疫情前后对养蜂业影响变化,共8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后疫情时代政府部门或合作社作用发挥,共6个问题;第三部分是后疫情时代养蜂业发展方向,共3个问题。采用线上随机填写的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287份,有效率95.7%。问卷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内江山市、平湖市、慈溪市、兰溪市和桐庐县等县(市、区)养蜂主体和大户。
2.2 疫情前后对浙江蜂业影响情况
2.2.1 对蜂业生产影响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值蜜蜂转场和春繁关键时期,由于道路交通封锁,区域之间隔绝,人员居家隔离不能外出,蜂农转场放蜂遇到困难,只能靠白糖等喂养蜜蜂,成本昂贵,养蜂业受到重创。2020年3月1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打通堵点促进养蜂业全面复工复产的紧急通知,进一步打通堵点,推动养蜂业尽快全面复工复产[1]。在样本中(如表1),疫情初期影响养蜂业发展的因素前三分别是“蜂场转运目的地很难进入”“购买白糖、蜂药、蜂机具等生产物质资源比较困难”“找不到运输车辆转运蜂群”,分别占76.32%、57.89%、42.11%。随着国内抗疫的胜利,各行各业合理有序复工复产,养蜂业也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但是国内疫情局部爆发,国外疫情严峻,内忧外患,养蜂业复工复产坎坷。在样本中,后疫情时期影响养蜂业发展的因素前三变成“蜂产品销售受阻”“合作社等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缺少白糖、蜂药、蜂机具等生产物资”,分别占71.05%、42.11%、36.84%。
表1 疫情前后对养蜂业影响因素对比表
2.2.2 对养蜂模式影响情况
浙江省是全国养蜂大省,一直以来,养蜂以大转地和小转地两种养蜂方式为主。疫情期间由于交通管制、区域隔离,蜂农转地放蜂受到限制。后疫情时期国内新冠疫情局部暴发的风险始终存在,养蜂业也发生着适应性变化。浙江省养蜂模式从原来的大转地、小转地为主逐渐变为转地模式缩减、定地养蜂增加的局面。从样本中看(如图1),2019年和2020年浙江省养蜂模式变化显著,大转地从89.47%变为72.06%,削减了17.41%;小转地从7.89%变为39.46%,增加了31.57%;定地养蜂从2.63%变为16.19%,增长了13.56%。另外笔者在2020年11月期间进行关于“浙江省大转地蜂农2020年转地情况”调查,回收的56份有效样本中,有13份样本从大转地变为定地养蜂,10份从大转地变为小转地养蜂,大转地养蜂比往年推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且转地区域以周边省份为主。
图1 2019~2020年浙江省养蜂模式变化图
2.2.3 对养蜂收入的影响情况
受疫情和天气影响,2020年,全省蜂产品产量为6.56万吨,同比下降1.07%[2]。浙江省蜂产品加工出口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蜂产品加工量减少,出口受阻。尽管后期由于国外疫情肆虐,全球市场对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的需求出现明显提升,但总的来说,蜂产品出口额显著下降。2020年,全省蜂产品出口额7145.17万美元,同比下降5.4%[3]。出口额和产量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蜂农收入。从样本中看,50%的蜂农认为2020年全年收入比2019年降低10%~30%;36.84%的蜂农认为降低30%~50%;仅有2.63%的蜂农认为没有太大影响。从调查中看(如表2),蜂农普遍认为“蜂产品产量下降”“封村封路导致的转地运输不便、授粉变少”“生产资料购买不便和购买成本上升”“蜂产品线下收购变少”等因素对收入影响最大。
表2 2020年影响蜂农收入因素表
2.3 后疫情时代浙江蜂业发展情况
2.3.1 组织方式发展情况
浙江省蜂农组织化程度高,极大提高了蜂农抵抗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有52.63%的蜂农认为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对降低疫情影响有作用。然而全省合作社组织方式比较单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蜂农”“专业合作社+蜂农”等多层次的经营体系有待完善。后疫情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蜂农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样本中希望合作社提供“风险救助”的占63.16%,“提供养殖技术、蜂场安全生产等交流培训”的占60.53%,“组织蜂农统一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对接蜂企业”占50%,“建立本地区蜂产品品牌,进行统一包装”占42.11%。
2.3.2 养殖模式发展情况
立足浙江省“数字经济2.0版本”发展背景,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蜂业领域也急需数字化改造升级,发展智慧蜂业。调研中,后疫情时代,71.05%的蜂农希望进一步了解使用数字化养蜂机具,以减少养蜂成本,提升蜂产品质量。样本中“了解国内优质蜜源地及蜂蜜生产情况的信息平台”“蜂病在线就诊、养殖技术在线问专家的系统”“蜂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统”“用于蜂群认养、蜂产品购买的智能系统”等数字化、信息化数字技术和设施设备是蜂农最想使用的数字化系统应用前四,分别占68.42%、52.63%、50%、44.74%。
2.3.3 蜂产业发展情况
浙江山多地少,农业产业发展制约性大,蜂业是空中产业,不占土地,未来蜂业发展潜力巨大。立足浙江实际,样本中认为浙江未来蜂业发展“蜂业休闲旅游”占66.67%,发展“蜂文化传播”占64.1%,发展“蜜蜂授粉”占51.28%,发展“数字蜂业”占43.59%。
3 推动浙江蜂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浙江蜂业立足自身实际,积极调整发展方向,优化养殖模式。依托数字技术,积极发展智慧蜂业。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焦组织形式、养殖模式、功能拓展等关键环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
3.1 构建复合式经营体系,深化多元化服务
围绕蜂业高水平发展,以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为方向,着力完善提升一批养蜂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养蜂大户,提高蜂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深化“蜂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蜂农”的组织形式,积极构建以蜂农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依托、蜂业龙头企业为龙头的复合式立体式经营体系,提高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创新多元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养殖托管、订单服务、电商销售等多种产业服务模式,统一机具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促进蜂业提标改造。
3.2 提升蜂业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智慧蜂业
依托数字技术,加快蜂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智慧蜂业、数字蜂业,切实解决蜂农老龄化问题。加强蜂场环境、蜂群养殖、蜂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自动采集、数据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集蜜源植物、蜂群分布、企业信息、市场咨询、监督检验和品牌推介等为一体的智慧蜂业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蜂农养蜂APP,让蜂农随时随地远程监控蜂场环境,防止盗窃蜂箱。使用数字蜂箱,配备温湿度监测仪等智能设备,推进蜂业“机器换人”。建立健全养蜂数字日志和档案,构建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蜂业管理服务模式。
3.3 促进蜜蜂授粉产业化,加快蜂业转型升级
蜜蜂授粉是蜂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强化优质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绿色生态养蜂,保障授粉安全。依托专业科研单位和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快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紧抓设施农业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工厂化生物授粉产业,促进授粉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依托规模果蔬基地,建设专业化授粉蜂培育基地。培育新型授粉主体,完善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
3.4 着力推进蜂旅融合,拓展蜂业多种功能
蜂旅融合是蜂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适应了新时期蜂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业态多元化的双重要求[4]。后疫情时代浙江蜂业立足产业实际,积极推动蜂旅融合,重点开展蜂文化体验、蜂业养生、蜂情研学等多种业态,拓展蜂业可感、可玩、可闻等多种功能,构建蜂旅融合新模式,促进蜂业提质增效。同时充分发挥农业节庆效应,因地制宜开展蜂业节庆活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扩大蜂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4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对蜂业来说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在阻碍浙江蜂业发展的同时,激励浙江蜂业找出自身问题,调整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雄厚基础,构建复合立体式经营体系;积极推动蜜蜂授粉技术产业化,带动蜂农增收;以数字经济建设为契机,以蜂业数字化改造为抓手,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数字化升级,建设智慧蜂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浙江省蜂业将积极拓展多种功能,促进蜂、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