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肌肉骨骼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1-08-02缪仙花黄清存林亦库陈文春
缪仙花,黄清存,林亦库,陈文春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放射影像科,福建宁德 355500
肌肉骨骼疾病为目前全世界残疾的重要原因,对人们的健康造成较大威胁。肌肉骨骼发生损伤为生命过程的正常表现,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为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病变类型,为横纹肌、骨组织还有周围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2]。该病变具有较大的繁杂性及差异性,典型特点为疼痛(多数是持续性疼痛)、行动能力、肢体功能、灵巧型受到限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均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发展。较为常见的致残性肌肉骨骼疾病为骨关节炎、颈部、背部的疼痛、骨脆问题所导致的骨折、系统性炎症等。因此针对该疾病病理变化的有效诊断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方便医师制定治疗方案。一般的磁共振成像功能成像、定量测定较差,扫描耗时长,不利诊断。DWI为目前唯一可以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式,运用射频脉冲使体素内质子的相位一致进行检测。从该院方便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接受诊断治疗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108例为对象,分析该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类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恶性病理变化)男36例,女18例;年龄29~71岁,平均(51.15±1.02)岁。 观察组(良性病理变化)男37例,女17例;年龄30~71岁,平均(50.17±1.0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肌肉骨骼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3]医疗装备(2018)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参加该次实验的患者均自愿参与,且愿意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合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障碍、糖尿病或对研究无法积极配合的患者;②合并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严重的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还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有凝血功能方面的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④内分泌、传染性疾病的患者;⑤不适合进行磁共振检查者。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1.3.1 调整设备参数 所有患者均使用磁共振(Discovery MR750 3.0T)DWI序列判断病理变化状况,将体线圈或表面线圈置于患者发生病变的位置。先为患者行一般的磁共振成像扫描,包括抑脂T2加权成像、T1、T2加权成像。而后使用轴位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方式,使用SH-EPI方式,设置参数:128×128矩阵,每层厚度为0.5 cm,层间距大小0.08 cm,TR等于3 000 ms,TE是84 ms,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调整FOV与具体层次数量。共采集4次,时长为1 min 31 s,使用b值(b=0、b=400、b=800)等不同弥散敏感梯度,选择适合频率编码(R)、相位编码(P)、方向(S)行弥散梯度进行操作。
1.3.2 分析获取图像 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仪器上自行生成的ADC图上对ADC值行测量,调整位置,将ROI放置于最为显眼的地方,避开不适合部位,例如坏死、囊变、骨化区域等。通过多次测量不同位置,得出平均值,而后交由医师对所得图像分析讨论,做出决定。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诊断鉴别结果,包括ADC值、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诊断结果等,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肌肉骨骼良恶性病理变化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ADC值状况对比
观察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ADC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DC值状况对比[(±s),×10-3 mm2/s]
表1 两组患者ADC值状况对比[(±s),×10-3 mm2/s]
组别ADC平均值观察组(n=54)对照组(n=54)t值P值1.83±0.49 1.02±0.26 10.731<0.001
2.2 ROC曲线状况
该次研究通过制作ROC曲线发现,使用ADC值进行最佳诊断的阈值为1.38×10-3mm2/s,在该值下针对肌肉骨骼病理变化的潜在恶性估测准确度为95.38%,特异度为95.63%,敏感度为95.22%。
2.3 两组诊断结果
在两组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中由以上所得阈值,发现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各有2例骶骨软骨内瘤及腰椎转移瘤被错诊为良性病变,有1例椎体血管瘤被错诊为恶性病变。
3 讨论
肌肉骨骼疾病对患身体者的灵活性、行动能力均产生较大限制。导致患者提前退休,社会活动的能力降低,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在非癌症的持续疼痛疾病中,肌肉骨骼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在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当中,肌肉骨骼疾病较为普遍。特别是老年者,多数都存在肌肉骨骼疾病,往往会导致抑郁发生,对家庭造成影响。肌肉骨骼病理变化较为复杂,其影像与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别,导致医师辨别难度加大,不利于制订治疗方案。
一般使用的MRI技术手段确缺少功能成像、定量测定导致诊断效果较差[4]。DWI为利用细胞内外水分子跨膜运动状况改变对组织微观结构变化行分析从而辨别、诊断疾病的无创性功能成像技术手段,安全可靠性较高,且为目前较为成熟的功能成像技术手段[5]。该技术手术无创、针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且可多方向成像,有利于医师诊断[6]。
该研究观察组ADC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在ADC最佳诊断阈值下针对肌肉骨骼病理变化的潜在恶性估测准确度为95.38%,特异度为95.63%,敏感度为95.22%;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各有2例骶骨软骨内瘤及腰椎转移瘤被错诊为良性病变,有1例椎体血管瘤被错诊为恶性病变。该研究认为这与DWI诊断方式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较高有较大关系。虽然该方式会发生错诊,但针对恶性病理变化的诊断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均比较高。DWI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所开始发展的MRI新技术,国内引进之后开始于临床大量的推广和使用[7]。现如今已被临床应用于肝脏、乳腺、颅脑、前列腺等部位的良恶性鉴别当中,在肌肉骨骼病理变化中也较为常见。该技术手段是唯一可以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式,可检测组织中自由水限制性扩散程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受到多数医师及患者的认可[8]。
张莉、丁宁宁等[9-10]通过研究分析骨骼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研究中发现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手段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细胞水平变化状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无创的有用信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11-12]。何志铿等[13]对112例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展开研究后发现恶性病理变化患者组的平均ADC值(1.03±0.27)×10-3mm2/s相较于良性病理变化组 (1.84±0.50)×10-3mm2/s更低(P<0.05),且该研究发现ADC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38×10-3mm2/s,在该临界值下估测的准确度为95.39%,特异度为95.64%,敏感度为95.23%。DWI的临床应用诊断结果良好,该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对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使用DWI方式诊断辨别效果良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减少恶性病理变化发生,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对肌肉骨骼发生病理变化患者使用DWI方式诊断辨别效果良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可以较好的反应病理变化的临床特点,且肌肉骨骼良、恶性病理变化运用ADC值为更详细具体的指标应用效果良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促进肌肉健康成长,适用于临床诊断大量的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