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脊电针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1-08-02赵小康

中外医疗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夹脊电针饮水

赵小康

甘肃省张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甘肃张掖 734000

吞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30%~65%,是由于脑卒中损伤延髓或者大脑神经所引发的症状[1]。吞咽障碍可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窒息,甚至可能使患者合并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吞咽功能训练、等复健方式为主要的治疗方案[2],但是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吞咽功能恢复缓慢。中医认为该疾病由于中风导致的经络不通所致,大量文献报道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该院近年来使用夹脊电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为了观察临床疗效,随机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100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该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至该院进行治疗的吞咽障碍患者100例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继发于脑卒中,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7.21±9.06)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73例,出血性脑卒中27例;病程10~45 d,平均病程(27.33±7.61)d。 洼田吞咽能力2级37例,3级29例,4级25例,5级9例。根据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为观察组,双号患者为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并予以批准。

纳入标准:①继发于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患者;②饮水试验≥2级;③处于恢复期,神志清楚,无交流障碍,能够配合治疗;④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无法正常交流,配合治疗;②因为晕针等原因无法进行电针治疗的患者;③脑卒中急性期患者;④有精神性疾病病史的患者;⑤不同意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①温度刺激训练。在每次吞咽之前给予冰刺激,促使患者自己出发吞咽反射。②基础训练。每日给予患者包括唇、面、舌、咽、喉等与吞咽相关的器官以运动功能训练。③摄食训练。包括进食的体位、食物的形状、黏稠度,一口量,以及进食速度。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共计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穴位选择夹脊穴、风府穴、廉泉穴。患者取侧卧位,必要时由陪护人员辅助固定。使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使用0.25 mm×25 mm毫针给予针刺,颈夹脊穴直刺0.8~1寸,风府穴向鼻尖斜刺0.8~1寸,廉泉穴向舌根部斜刺0.8~1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至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为止。使用G6805-a型电针仪,两组电极分别连接侧颈部、夹脊穴,续断波,频率为5 Hz,电流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30 min/次,1次/d,共计14 d。

1.3 观察指标

使用洼田饮水试验[3]、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测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试验结果以及临床疗效。

洼田饮水试验是在患者端坐的情况下,喝下30 mL温开水。根据患者饮水的次数与呛咳情况对患者进行1~5级评级,评级越高则患者吞咽功能越差,吞咽障碍越严重。

SSA是专门用于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的量表。该量表分为3个部分:①临床检查,总分8~23分;②让患者吞咽5 mL水3次,观察患者吞咽情况,总分5~11分;③对于上两项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使其吞咽60 mL水,观察吞咽情况,总分5~12分;该量表评分范围为18~46分,分数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治愈:患者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患者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或者与治疗前相比等级提高≥2级;优秀:患者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与治疗前相比等级提高≥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饮水试验与治疗前相比等级未提高。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50×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36.82±8.61 35.79±7.28 0.646 0.520 27.19±5.41 24.33±6.07 2.487 0.01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吞咽是指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的全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大脑、神经、肌肉等多个器官的复杂的反射活动[4]。有研究证实,吞咽活动需要30组以上的肌肉相互协调才能够顺利完成,通过脑干的调节改变外周肌肉动作来保证吞咽过程安全有序的进行[5]。中风后患者大脑中枢系统或者周围神经系统发生损伤,使吞咽反射中一个或者多个步骤受到影响,肌群无法正常协调运动,反射不能顺利完成,因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6]。

中医没有相关疾病的单独病名,根据患者的症状归于“喉痹”“噎膈”等疾病范畴[7]。中医认为脑卒中患者的症状具有起病急剧,变化多端的特征,符合“风善行数变”的特点,因此称为“中风”。其病机包括风、火、痰、瘀、虚,患病后患者经脉瘀滞,口咽功能失司,气机不畅,血脉不通,则发生吞咽障碍[8]。任脉和督脉属于人体的奇经八脉,上与神明之府连接,下与十二经脉贯通,皆走汇于咽喉,与咽喉关系紧密[9]。一旦任脉和督脉瘀滞,则机体气血巡行就会出现障碍。廉泉穴属于任脉,是阴维脉与任脉的交汇之穴,风府穴属于督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阳维脉交汇之穴。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颈夹脊是大脑神经从大脑走形至躯干的部位,具有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10]。电针是对传统的针法进行改良而来,是在使用针刺得气以后,在针上通上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达到持续性对穴位进行刺激的效果。对于一些使用常规针刺难以见效或者见效缓慢的疾病效果更为显著[11]。

从该次研究来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过夹脊电针刺激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有了显著改善,呛咳减少,一次性吞咽成功率提升。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P<0.05),显示夹脊电针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这是因为通过电针的刺激,患者经络得以疏通,气血运行顺畅,口咽得以濡养,则功能得以恢复。何虹等[1]对7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发现使用电针颈夹脊治疗的对照组治愈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夹脊电针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夹脊电针饮水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简易饮水鸟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颈夹脊”源流考略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防丢干伞饮水杯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