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08-02魏瑜双
魏瑜双
邹城市中医院透析室,山东邹城 273500
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采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是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良好的留置导管通路对血液透析质量影响巨大,随着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应用范围逐渐增加,留置导管的相应问题逐渐暴露,容易发生导管流通不畅或导管失功等现象,另外受患者病情及自身耐受程度影响,留置导管的通畅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1],甚至导致血液透析失败,进年来临床资料中对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相关资料较少,该文为具体探究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进行血液透析时的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需要行血液透析患者152例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需要行血液透析患者152例开展实验研究,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导管堵塞分为研究组(n=42,发生导管堵塞)和对照组(n=110,未发生导管堵塞),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5~71岁,平均(59.3±3.7)岁。 病程1~7年,平均病程(3.1±1.1)年。对照组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33~70岁,平均(58.5±3.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1.6)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开展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与研究;②患者为第一次血液透析置管,且导管不良发生在透析2周以后。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过程不耐受患者;②有精神类疾病或意识不清患者。
1.2 方法
1.2.1 导管留置及封管方法 患者行血液透析前选取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经右颈内静脉,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及撕脱型扩张导管留置法,在穿刺同时还需要进行导管扩张性置入监测及X线引导置入,调整导管使导管尖端在患者胸骨右缘3~4肋间位置,皮下导管隧道留置长度约为10~15 cm,涤纶套要距离导管皮肤出口处2~3 cm。患者透析之前0.9%NS 50 mL+尿急酶20万单位微量泵注射。每次血液透析完成后使用0.9%NS 2 mL+肝素钠1 250 U按照导管刻度封管。根据患者病情部分患者每周透析后采用尿激酶封管。
1.2.2 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方法 为保证患者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通畅率,需要进行导管留置质量控制,防止主观因素影响血液透析质量。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生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置管位置;确定科学的封管液浓度;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②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进行留置导管封管,封管手法也应规范;对患者开展专业的血液透析健康知识宣教,降低透析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率。③患者方面。增强患者在透析期间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大范围、大幅度活动导致的导管移位。④其他。根据患者自身体质、文化程度等情况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降低因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导管留置质量不佳。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改进后导管通畅率;观察记录患者血液透析后血常规指标变化;记录患者尿激酶封管、口服抗凝药、导管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通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对比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控制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开展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后,导管通畅率显著高于改进措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对比(%)
2.2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后Alb、BF、hs-CRP等血常规指标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常规相关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常规相关指标变化比较(±s)
组别研究组(n=42)对照组(n=110)t值P值Hct(%)29.3±4.8 28.2±5.1 0.529>0.05 Alb(g/L)Hb(g/L)TG(mmol/L)TC(mmol/L)36.8±5.0 39.0±5.3 4.125<0.05 98.2±14.5 99.5±14.9 0.781>0.05 3.9±1.2 4.0±1.1 0.790>0.05 1.7±0.6 1.5±0.7 0.630>0.05 BF(mL/min)219.9±24.8 255.4±26.1 6.021<0.05 hs-CRP(mg/L)6.4±2.1 3.3±1.8 4.578<0.05
2.3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尿激酶封管患者比例比对照组少,导管感染患者比例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相关指标对比[n(%)]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液透析时筛选可能影响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通畅率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确定Alb、hs-CRP、尿激酶封管、导管感染是影响导管通畅率的主要 影 响 因 素 (OR=0.939,t=5.381;OR=2.317,t=7.044;OR=0.572,χ2=5.676;OR=2.403,χ2=9.513;P<0.05),hs-CRP、导管感染是导管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OR=2.317,t=7.044;OR=2.403,χ2=9.513;P<0.01),见表4。
表4 导管通畅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在临床上开展血液透析时指南建议血管通路应首选静脉内瘘术[3],但目前大多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常合并多种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患者较多[4],这些患者血管条件不良,难以开展静脉内瘘术,所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患者接受度较高的血液透析通路方法[5]。但随着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广泛使用,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导致患者不能长期使用,甚至引发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6-7]。
该文对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经开展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后,导管通常率显著高于改进措施前(P<0.05)与翟培庆等[8]试验结果一致(实施品管圈活动后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发生导管堵塞2例,发生率为5.71%,改善幅度为75.01%,超过预期目标值,且目标达标率为133.90%);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后Alb、BF、hs-CRP等血常规指标变化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血液透析后尿激酶封管患者比例比对照组少,导管感染患者比例比对照组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确定Alb、hs-CRP、尿激酶封管、导管感染是影响导管通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OR=0.939,t=5.381,P<0.05;OR=2.317,t=7.044,P<0.01;OR=0.572,χ2=5.676,P<0.05;OR=2.403,χ2=9.513,P<0.01),hs-CRP、导管感染是导管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OR=2.317,t=7.044,P<0.01;OR=2.403,χ2=9.513,P<0.01),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和生物菌膜的形成有关,另一方面和导管感染加重患者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导致留置导管堵塞[9]。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要想保证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通畅率,促使留置导管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首先要开展导管留置质量控制,控制主观因素对导管通畅率影响,另外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品管圈质量管理,对患者的炎症反应进行控制,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10-11],并使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析膜,必要患者采用尿激酶封管,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另外并加强患者营养,维持患者正常的血液白蛋白水平,提高患者抵抗力,控制患者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相关学者[12]研究认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改善留置导管通畅性,减少导管堵塞发生,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