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与奥卡西平治疗颞叶癫痫的不良反应及疗效对比分析
2021-08-02朱道平
朱道平
南京市江宁医院药学部,江苏南京 211100
颞叶癫痫作为临床十分严重的一种癫痫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不良损伤。以语言障碍、识别障碍、记忆障碍等为主,目前临床治疗颞叶癫痫以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为主,尽管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易对患者造成伤害,特别对于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因结构复杂,手术治疗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不良后果[1]。药物治疗相较手术治疗更为安全,传统治疗颞叶癫痫首选药物卡马西平,但患者用药期间容易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不佳。奥卡西平为卡马西平的衍生物,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更低[2]。该文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18例颞叶癫痫患者为例,对比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颞叶癫痫患者118例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单双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其中男44例,女14例;年龄30~81岁,平均(55.1±1.8)岁。观察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1~81岁,平均(55.2±1.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或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口服治疗,初始剂量100~200 mg/次,1~2次/d,逐渐增加药量直至最佳效果,一般剂量为400 mg/次,2~3次/d,针对一些症状较重患者可增加至1 600 mg/d。餐时、餐后或两餐间隔服用。
观察组采用奥卡西平(国药准字J20171082)口服治疗,初始剂量300 mg/次,2次/d,逐渐增加药量至理想效果,亦可每间隔7 d增加药量,每次增加剂量≤600 mg,一般维持剂量为600~2 400 mg次,2次/d。空腹或与食物同服。
两组患者均持续药物治疗直至无精神疾病发作,相应检查指标恢复正常范围,无癫痫发作,身体状态稳定后可停药。
1.3 观察指标
通过优、良、可、差3个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患者用药治疗后100%控制颞叶癫痫发作,效果判定为优;患者用药后70%~99%控制颞叶癫痫发作,效果判定为良;患者用药后50%~69%控制颞叶癫痫发作,效果判定为可;患者用药后颞叶癫痫发作控制率不足50%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效果判定为差。总有效率=优占比+良占比+可占比。
分别在患者入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8天开展测定,且需提前告知常规空腹采血。在采血当天7:00~8:00空腹状态下进行,选择肘窝主静脉作为采血点,每例患者采集血样5 mL即可。使用无任何抗凝药物的常规试管盛装血样,并放在室温下静置60 min,随后在恒温(4℃左右)条件下对血样开展离心处理,速率设定为4 000 r/min,共离心10 min,保留上清液作为血清样本以供检测。选择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样本内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原神经营养因子(BDNF)指标,酶标仪和相关试剂盒均需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计算总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GF、BDNF水平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NGF、BDNF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GF、BDNF水平对比[(±s),pg/mL]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GF、BDNF水平对比[(±s),pg/mL]
组别NGF治疗前 治疗后BDNF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0)对照组(n=58)t值P值531.37±11.05 531.40±11.03 0.015>0.05 585.45±10.12 585.43±10.11 0.011>0.05 1 235.23±26.94 1 235.25±26.91 0.004>0.05 1 299.15±10.13 1 299.14±10.11 0.005>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观察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总概发生相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观察对比[n(%)]
3 讨论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显示,脑组织内的颞叶为癫痫的高发区域,且颞叶性癫痫也属于难治性癫痫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当前国际医学界认为最直接的治疗方式为外科切除手术,其直接将病灶区域切除,从而阻断了神经元放电对颞叶组织的影响,避免了癫痫症状的发作[3-5]。但在实际切除过程中,手术操作会对颞叶病灶周围形成损伤,其恢复后会留有瘢痕组织,加之周围神经元电信号的刺激,导致术后早期阶段出现复发性癫痫症状。为了降低该症状对患者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医疗工作者推荐在手术后2~3年内坚持使用抗癫痫类药品进行抑制,其中奥卡西平、卡马西平等应用较为常用,可有效提升症状的缓解率。
抗癫痫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电压敏感性Na+通道的作用,也可部分阻断T型Ca2+通道,降低脑神经内电信号对术后瘢痕组织的影响,抑制癫痫的发作频率和程度。卡马西平属于传统部分性抗癫痫类药品,而奥卡西平则属于新型药物[6]。其中卡马西平在临床的应用时间较早,虽然临床疗效明显,但服用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且对肝脏、肾脏功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药性皮疹,严重时可能引发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出现[7-8]。这主要是由于肝脏细胞中合成的色素酶P450在参与卡马西平药物代谢时会产生环氧化物,且该药物本身还能进一步提升肝脏细胞中酶类物质的活性,使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血药浓度快速下降,使得药效吸收效率受个体体质影响较大,临床口服使用剂量和血药浓度呈不平行关系,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以此调整用药剂量,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临床大数据统计显示,在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中部分可能出现重症剥脱性皮炎,可能引发重症皮肤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也被医学界命名为“黑盒子”效应[9-11]。
奥卡西平则属于卡马西平的衍生物,其本身无任何药物活性,但在进入人体后会进入肝脏代谢,受肝细胞内合成的胞质酶作用,进而被还原成具有药物活性的单羟基衍化物。该物质能够快速突破血脑屏障,且人体对其的生物利用率可达到96%左右,在经肝脏代谢时也不会受到色素酶P450的影响,对肝细胞酶物质无任何诱导作用[12-13]。奥卡西平可直接采取口服用药方式,药物吸收速度较快,且血药浓度更加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剂量呈线性关系,实际应用后不需要单独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大大节省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14]。另外根据临床大数据统计显示,奥卡西平在服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皮疹症状,极少可发现临床重症皮疹情况。加之该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蛋白的结合率在40%以下,因而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时副作用率同样较低,且无明显拮抗作用。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仅1例出现轻度皮疹情况,1例患者主诉恶心感,总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廖玲[15]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概率 (15.00%)低于对照组(70.00%)(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临床治疗颞叶癫痫均有良好效果,但奥卡西平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少,应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