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幅的纵向式审美逻辑与内容制作
——以漫改竖屏剧《通灵妃》为例

2021-08-01

现代电影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画幅

黄 敏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

1 “墨守成规”的画幅

一直以来,技术的发展始终影响着人类的认知习惯。18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并获得了该项专利,其影像形成的1.33:1 (4∶3)的画幅也被人们习惯性地接受。然而,技术的发展总要历经发明、革新、普及这三个阶段,尤其受到电视媒介的冲击后,电影生产商希望改善电影的视听效果以求吸引更多观众。在此之后,电影便大致经历了立体电影、IMAX、360度环幕电影等在放映规格方面的改革,其重点主要保证影片的画幅比区别于一般的电视规格,使得电影真正成为大银幕的艺术。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电影胶片画幅的格式以及放映影像的画幅比先后达150种之多”,其中最有成效的革新是宽银幕的普及,原因有三。人们对于宽银幕的接受主要来源三个方面:首先,画幅应该成矩形,而不是什么圆形或方形,因为矩形符合人眼的视觉经验,接近生理属性,观众的感觉偏向真实。其次,前苏联学者认为电影画幅的宽应该大于高,“因为电影是一种动作的摄影,合理的动作总是在地平线方向运动,人眼观看事物时习惯横向观看。”最后,宽银幕的设置有利于扩充影院的观影席位,影视中的植入广告也会更加醒目清晰,具有广阔的商业价值。

电影经过百年的发展,观众对于横画幅宽银幕也产生了某种审美依赖,影像也因此遵循历史的规律逐渐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的表现机制 (美学规则)。然而,在上述的视效探索中,人们的革新仅仅局限于“横向”,如果将电影的画幅边界比作画框的话,过去竖向的活动影像很大程度上易被人们忽略。回顾电影史不难发现,早在1894年,法国人Étienne-Jules Marey便采用竖向画幅拍摄了一段活动影像《坠落的猫》(见图1)。但由于笨重的胶片摄影机难以竖向操作,且横向的画幅更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因此竖向的制式逐渐被业界放弃。

图1 Falling Cat,tienne-Jules Marey,1894年

设备的局限与商业的碰壁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竖屏影像的发展,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格式不仅框定了电影的生产和播出样式,同时也限制了电影在探索视听语言方面的想象空间。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仍有人员为此奔走疾呼。远一点来说,早在1930年,俄罗斯电影制片人、理论家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就反对标准化的风景画格式,他将水平矩形视为戏剧舞台的倒影,积极呼吁电影院对各种几何形状保持灵活性,并且热切地主张垂直屏幕形式的“活力”和进化优势。近一点则要注意到2014年,澳大利亚成立了世界上首个垂直电影节(VFF),展映短片以9∶16的画幅比呈现在观众眼前,用以探索垂直格式的创作潜力,为竖屏影视爱好者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前者的呼声囿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与设备环境,未能得到拥护。后者的出现则是受到技术的鼓舞,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推波助澜帮助人们找到了一种影视的创新方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按照人体工学的考量,手机被设计成可以单手持握的纵向载体,人类浏览信息也因此开始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视觉动作,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大大拓宽了人类的信息域,使得手机成为了“人类身体的延伸”。从此,垂直画幅的活动影像广泛存在于手机当中,变成了为之“量身定制”的内容载体。

2 竖屏视频:从草根到专业

从竖屏视频的发展演进来看,起初人们对于垂直画幅的创新一直抱有轻视态度,认为这是不专业、不规范的一种做法,有着粗制滥造之嫌。这一时期往往也是UGC (用户原创内容)各自发力的结果,甚至还有专业人士制作短片 《竖屏视频综合症》用来提醒公众竖屏影像的“危害”,尤其提醒那些拍摄竖屏内容而上瘾的人们。直到2015年,国外一款社交软件“色拉布”(Snapchat)以鼓励市场营销人员和媒体公司采用竖屏模式拍摄广告,将“竖屏拍摄”作为可接纳并且推广的方式,这也为多类型、多内容的竖屏视频创造了展示条件。彼时“竖屏影像”成为了snapchat的一个标识,也成为了年轻一代观影习惯的一个重要转变。随后,2016年Facebook、Instagram 等相继推出竖屏视频广告;2017年,Youtobe也投入了竖屏视频的怀抱,并且突破ios系统用户不用转动手机即可观看全竖屏技术;2018年再次更新技术去除竖屏内容的黑边框作为优化方案。上述行动可以见得,国外对于竖屏技术的探索与起步与国内相差不大,新技术的普及更是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各大媒体对于竖屏影像的态度从早期的拒绝转向迎合。

那么在国内,竖屏影像首当其冲地涌入了各大短视频平台,这些影像在极短时间内抢占了国内手机用户的大部分碎片时间,竖屏视频的分类与内容也逐渐呈现出标准化、专业化的特点。尤其到了2018年,腾讯、优酷、爱奇艺三大长视频巨头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抢占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市场,着力开发、精心制作叙事连贯的竖屏连续剧以保持用户黏性,这也表明了竖屏影像开始从业余输出(UGC)转向了专业制作 (PCG)的模式。既然开始了精良化路线,竖屏剧在前期策划到后期包装都应该有别于一般的竖屏视频,除了2018年底爱奇艺自制竖屏系列剧 《生活对我下手了》掀起了一次小小的浪潮外,其余竖屏剧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直到2019年末腾讯微视以“极端化”的方式打造了首部真人漫改竖屏剧:《通灵妃》。该剧一经开播便收获了腾讯、bilibili弹幕网总计近4亿播放量,均分约7.5以上,观众对一分钟一集的节奏、漫改真人剧、还有竖屏的创设纷纷赞赏有加。下文将从技术、艺术、观众的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探索该剧的竖屏影视审美逻辑以及演化出来的内容制作新特征。

3 《通灵妃》:技术与艺术的互动试验

曾经有非专业人士错误地认为,想要呈现出来竖屏的效果只需后期将原本16∶9的画面,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截取为9∶16的纵向画幅即可。这样的操作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竖屏剧要求在拍摄时就应采取纵向画幅,利用好既定的格式规约表达重点信息。那么,类似于 《通灵妃》这种专业化团队在进行初期拍摄时,就需获得一些设备支持。目前,最常见的竖屏拍摄主要依靠横竖屏皆可方便操作的手机,但它满足不了专业需求,且市场内少有专为制作竖屏视频的拍摄器材,因此在制作前期,需要团队制定和掌握竖屏拍摄的方案和技巧,确保精良的画面效果。澳大利亚的竖屏电影节官网曾就此类问题专门开设了窗口 (For film maker),意在为电影从业者介绍关于竖屏影像拍摄的技巧和窍门,比如推荐一些灵活的脚架云台方便拍摄器材的90°旋转(Movi或Letus Helix的万向稳定器、球头三脚架等)或为手持摄影在竖屏影像实践的运用提供需要注意的方法和意见。然而,仅仅上述这些拍摄方式的改变不足以创作出来优秀的竖屏影像,更重要的是在题材选择、构图拍摄、叙事节奏、场面调度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纵向式审美逻辑指导实践,借用竖屏规约来践行影视艺术的创新。

首先,竖屏制式对于题材的选择不具有普适性,尤其对于影视相关的内容来说,文本的类型与调性通常需要试验与考量。一方面,竖屏视频在诞生之初即是为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内可以快速、简洁地浏览信息,因此内容应该简单易懂、主题明确,避免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绪铺垫。另一方面,考察国内目前制作的竖屏剧类型,大部分以喜剧、奇幻等强类型为主,这是因为上述类型易为用户提供简单、直接、高密度的信息刺激,在有限的时长内集中用户的注意力。漫改真人竖屏剧 《通灵妃》不仅符合上述的两个特点,而且新鲜加入了漫画元素,凸显出了强烈漫画风格的视觉效果。早先,《生活对我下手》的导演李亚飞认为,竖屏剧十分适合戏剧性人物强烈的漫改题材。一从漫画的基本属性来看,它与竖屏剧同属于消磨碎片时间的娱乐快消品,在网络化进程中,漫画为了适应移动端的观看,也将传统的页漫改进为条漫且效果颇丰,圈粉无数。二从叙事结构来看,漫画的叙事较为简单,不会出现多条叙事线并置的复杂情节,且多按章节或话来分,利于竖屏剧的改编。三从画面信息来看,漫画尤其是如今的条漫,大多以纵向画幅做框,故事场景及人物关系受限于竖屏之中,因此构图样式符合纵向审美,可以帮助竖屏剧以此作参考修改分镜脚本。还有漫改剧中典型的特征,比如人物表演夸张、视觉效果漫画化等效果均沿用至 《通灵妃》之中,以便持续不断地吸引观者注意力。该剧正是看到了上述两者的相通之处,因此在选取题材时,将漫改IP作为了创制竖屏剧的一大考量。

表1 2018-2021年各平台上线竖屏剧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其次,竖屏剧因其画幅的局限,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尽管在绘画领域,人们对于画幅的选择从来没有过限制,但在实践过程中,画家们发现了其中的特点,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规律。西方绘画重在写实,对于画作保留着强烈的“木乃伊情节”,画家在表现人物肖像时,为了将人物置于中心位置进行细致的“复刻”,必须将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进行消解,一般选取竖幅作为人物衬底,便于取得视觉焦点,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在他另一幅画作 《最后的晚餐》中,我们可以意识到横幅的天然优势,当画作人物众多、背景繁杂、场面宏大时,横幅显然最符合人眼观看的生理要求。动态影像与静态图画同理,在竖屏剧《通灵妃》中,横屏先前所主导的黄金比例已然不适合竖屏的沿用。一般情况下,横屏的中心点较为多样,通常置于正中或是横竖三分线的交叉点处,但在竖屏中,中心点往往位于屏幕上方五分之二的横线处,这片区域才是观者视觉聚焦的中心位置。因此,《通灵妃》在前期拍摄时经由较为细致的分镜处理与构图研究,其审美价值大大提升,为今后的竖屏剧提供了参考方案。

在画面的多信息处理方面,《通灵妃》巧用分屏技术突破自身局限。分屏早在传统影视中就已屡见不鲜,但仅仅作为一种风格化的视觉效果进行呈现,如若经常使用的话,将会破坏横屏影像所带给观众的沉浸感。然而,在竖屏剧中,分屏几乎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镜头语言,这是由竖屏剧的先天不足造成的。首先,狭窄的画幅难以表现剧集中的丰富信息量,当在横屏中只需一个全景镜头便可展现出剧中人物表情动作的话,那么竖屏即需要进行分屏切割,便于突出和强调画面信息。例如该剧的第一集,丞相一家在计划由谁嫁给夜王时,夫人提到了大女儿千云兮,这时伴随着打雷的音效,可以看到画面被切为上中下三分屏。这样的做法无疑为原本单一的画面添加了三倍的信息量,将竖屏无用的空间信息进行填充,展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各怀鬼胎的心理活动,观众甚至可以由此判断,该画面过后将是故事的一个情节点 (如图2)。其次,竖屏影像难以完整表现群像的戏剧动作,甚至在拍摄竖屏剧时要控制同框人数,数量过多的话容易将边界人物挤出画外或是留下不完整的信息,一般来说竖屏可以同框三人。《通灵妃》中为了表现群像的反映,同样采取了分屏的样式扩充画面信息 (如图3)。最后,除了增加画面信息外,上下分屏的形式也被经常性地运用在竖屏剧当中,用来代替一般影视剧中常用到的正反打镜头。竖屏剧需要严格把控叙事节奏,而双方交谈时的正反打镜头往往会使剧情拖沓,为了不损失重要信息,竖屏便采取该形式推进剧情的进展,有时构思巧妙的话,同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4)。

图2 《通灵妃》画面截图

图3 《通灵妃》画面截图

图4 《通灵妃》画面截图

最后,竖屏影像的出现也对用户的观看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下我们正处于多屏观看的时代,从过去的大宽屏到现在的小微屏,观看体验也从“沉浸式”向“互动型”转变,其表现就在于剧集时长越来越短小,观众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大。一般的竖屏剧都会考虑到人们在观看竖屏影像存在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生理方面解释为人眼在观看竖屏时,焦点易受局限,且不符合观看横屏影像的人眼仿真效果,时间长的话容易累眼,也容易瞌睡。那么在心理方面则认为长久以来,竖屏影像都以短视频的形态出现,一般是几分钟的体量,以便填补碎片化时间,人们对此也表现为默许态度。因此综合以上因素,竖屏剧打破了每剧45 分钟的传统,拆分为5~10分钟一集的小短剧,以此来保证观众的注意力与视频的完播率。但 《通灵妃》不走寻常路,它将每集内容压缩到了1分半左右的时间,以快切的形式呈现了15~30个镜头,叙事之快速,节奏之紧迫令广大观众瞠目结舌。该剧稳准地抓住了观众们对于以往传统剧集注水严重、情节拖沓的不满心理,在改编初期就要求编剧从每一话中提炼出来核心要点,其余的狠心断舍离,这样的做法既尊重了原著漫画,又收获了观众的好评,称赞其“唯一不拖沓的剧”,做到了真正的短小精悍。通过观看腾讯、爱奇艺等平台的竖屏剧后发现,竖屏剧的选集模式要比横屏剧更加灵活,只需像滑动短视频那样,利用大拇指和食指上下划动即可,较为流畅连贯。这对于观众来说具有“掌控一切”的体验,甚至在竖屏剧《摩玉玄奇》中,真正把互动元素代入到其中,以便观众更好地感觉到竖屏剧的互动式观剧体验。

4 结语

竖屏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横向影视美学思维,就此倒逼创制者对于传统视听语言的创新。但横屏与竖屏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拍摄设备、创作题材以及浮夸的表演之上,而且要在思维模式、纵向式审美以及影视剧类型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式改革,未来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横屏与竖屏的使用,在某种程度来说又似乎象征着代际差异,从创作者到接受者必然要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互联网思维。

注释

①UGC: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这里主要指非专业、即业余用户制作的内容;PGC:互联网术语,全称为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这里主要指受过传统专业训练的制作团队及平台把控的内容。

②澳大利亚竖屏电影节网址:https∶//verticalfilmfestival.org/9-16-tips-and-tricks。

猜你喜欢

画幅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小画幅已死?小画幅摄影器材的生存现状
小画幅已死?
画幅之争
画幅长留天地间
中画幅革了谁的命?
中画幅有多大? 关于画幅尺寸的小知识
Kipon推出哈苏中画幅镜头减焦转接环
Leica M9全画幅数码旁轴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