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

2021-07-30郝世奇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瓦当

摘要:一堂好的美术课,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得到真正落实。利用博物馆的人面瓦当墙资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图像识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三重境界的教学,学生从直面瓦当到学会欣赏瓦当,再透过瓦当学历史,在课堂上层层递进,图像识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好课;教学境界;美术核心素养;瓦当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112-03

临济宗青源惟信禅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笔者认为这不仅反映的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也体现了一堂好的美术课的三重境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1]。在美术课堂上使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得到真正落实,无疑是美术课堂成功的标准。一堂好的美术课,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通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层层落实,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带领所教初一学生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人面瓦当墙”资源,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透物见史——瓦当会说话”应运而生,让学生透物见史,全面立体地了解了六朝时期的南京的同时,将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层落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看山是山:直面瓦当,图像识读

“看山是山”是第一重境界,即万事万物就是它本身,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这重境界对应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这也是美术课堂首先要完成的学生素养培育任务。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瓦当的由来

参观之前,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瓦当的功能和发展史。我国古代房屋主要是木结构建筑,木头遇水容易腐烂,瓦当起到了保护屋檐的作用。“当”在古汉语中有“底”的意思,同时又和遮风挡雨的“挡”谐音,所以根据位置和功能,就有了瓦当的名字。目前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周原遗址。西周的瓦当大多是素面半圆形,到了东周才出现了带有纹样的圆形瓦当。汉代的文字纹瓦当独具匠心,富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东汉末年,国家进入暂时的分裂时期,南北差异使得瓦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人面纹瓦当就在此时出现了。

(二)课中讲解,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

在六朝博物馆的二楼有一整面朱色背景墙,从上至下展出了在南京出土的六朝时期的瓦当,除了常见的兽面纹和莲花纹以外,人面纹瓦当就有一百多个,这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们身临六朝境,创设出了一个课堂无法模拟的教学情境。于是学生们普遍有了这样的感受——“人面纹瓦当是六朝的一个‘符号,是六朝时期独有的文物”。在这样的情境中,关于瓦当的造型、材质、纹饰等知识完全不需要老师去描述、去讲解,学生自己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

(三)课后归纳,让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

在六朝博物馆,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中讲解,学生们直面文物,不经意间已经学会图像识读,他们看到了瓦当,认识了瓦当,并对它的功能、造型、纹饰,以及不同时代瓦当的区别等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自身的观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关于瓦当的概念,只需要教师稍加总结,便很快达到了“看山是山”的第一重境界。

二、看山不是山:欣赏瓦当,创意实践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笔者认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后,就会有美术表现的欲望,加上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他们会去欣赏山、欣赏水、欣赏石,甚至想用画笔去表现山、表现水、表现石。这一过程,恰好体现了学生在美术欣赏基础上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素养的形成路径,也是一堂好的美术课应当达到的第二重境界。

(一)欣赏瓦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一百多个人面纹瓦当没有相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是通过五官的变化显现出来的。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参观时能够模仿瓦当上的人面纹的不同表情,这说明他们已经观察到这些人面纹瓦当不是千篇一律的。人面纹瓦当纹的独特性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二)感悟瓦当,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当学生对人面纹瓦当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这类独特的文物,在欣赏和分析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们通过鉴赏发现这些人面纹具有对称、均衡的特点,五官被处理成点、线、面的形式,例如眉毛被处理成弯线;胡子是一组直线;面颊是一对圆形或方形的面;舌头面积较小,可以理解为点。这些点线面理性布局,相互配合变幻出生动的人面纹,正好与教材中《图案之美》这一课中的形式美法则不谋而合,校内课堂上输入的知识在博物馆内得到了输出,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延续到课外,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可持续学习的方式,充分满足了价值观养成的持续化需求。

(三)创作瓦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是一门利用各种媒介、符号和隐喻手段来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学科[2]。让学生重新组合五官元素,设计新的人面纹不失为一种美术表现的学习手段。笔者利用六朝博物馆内的互动区域让学生用蜡笔在纸上以仿拓片的形式画出自己喜欢的人面纹瓦当。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总结出人面情绪的变化与眼睛和嘴巴的形状有关。接着,笔者让学生化身为“东吴的能工巧匠”,去设计一个人面纹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小情绪。鼓励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表情包的时候要融入现今流行的五官元素,把握好点、线、面的布局。學生们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从真实的五官中提取最能表达情感的要素,加以适当的夸张和简化,一个个有趣的人面纹表情包就跃然纸上了,喜怒哀乐在表情包里一览无余。回到学校以后,有的学生跟通用技术组老师合作,将自己设计的人面纹用3D建模,做成杯垫,并用3D打印机制作了出来。此时,人面纹瓦当已经不再是博物馆里展陈的文物了,而成为学生创意设计的表情包,也成为实用美观的文创产品,古老的文物中已注入新的生命力。文物元素和生活关联,文物“活”了起来。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鉴赏瓦当、动手实践和创造,潜移默化之间,学生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素养得以养成,逐渐实现了“看山不是山”的第二重境界。

三、看山还是山:透物见史,文化理解

在前两重境界的基础上,随着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再看到的山已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而是透物见史,留在学生心中的更多的是山、水的精神与文化。这样便自然而然达到了美术课堂教学“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透物见史,文化理解。

(一)通过瓦当,了解六朝文明

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3]艺术创作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瓦当是艺术品,更是历史。人面纹瓦当是文物也是教学材料,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南京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瓦当上面的纹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为什么人面纹瓦当是六朝时期所独有?”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六朝博物馆里参观,在仿建的六朝房子里,坐在和六朝时期一样的坐榻上,听六朝古音,赏千年文物,不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美的艺术享受,更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通过瓦当,理解民族融合

六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人们开始寻找精神寄托,玄学和佛教的兴盛让装饰纹样打破了过去的神兽云气的传统内容,莲花纹成为六朝时期的重要时代特色。还有文献提出,汉末胡人的佛教徒迁徙至吴,建业有胡人的存在,于是这些有着络腮胡、高鼻梁的胡人形象成为工匠们的表现对象,六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在人面纹瓦当中得到了体现。

(三)通过瓦当,探索未知领域

关于瓦当,有很多问题,如“这些人面是谁?为什么要画人面?”,直到现在,历史学界也没有明确的结论,所以这些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对此,笔者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去研究历史文献,进而去猜想与探究这些问题,去理解六朝。透物见史,通过文物的“表”看历史的“里”。此时,学生再见到的人面纹瓦当,就是蕴含着六朝文化的瓦当,是饱含六朝历史底蕴的瓦当,这也就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四)通过瓦当,提升美术素养

笔者利用六朝博物馆的资源,透“人面纹瓦当”见“六朝历史”,使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发展。这样的美术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审美、判断与创造的能力,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4.

[2]何桂金.简述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J].教育界,2018(5):46.

[3]丹納.艺术哲学:《傅雷家书》推荐的传世经典[M].傅雷,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45.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1-01-07

作者简介:郝世奇,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210008),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瓦当
汉代瓦当纹饰所见社会信仰之一二
瓦当响当当
时光深处诉流年
时光深处诉流年
沟头瓦里到底藏了什么故事?昆明老倌告诉你
秦汉瓦当图案在包装中的视觉元素分析
秦砖汉瓦,瓦是何?四神瓦当又是何?
瓦瓦相盾方寸间
平面设计从汉代瓦当中汲取创作灵感
追寻一种即将消失 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