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觉联动:乐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2021-07-30马晓菲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乐感

摘要:多觉联动以听觉感官为基础,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形成联动。多觉联动具有化虚为实、唤起联想、引发通感、转化意象等审美功能,以及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创造性等音乐特性。在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符号、色彩、绘画、图形谱、律动、打击乐器、动作指挥、模拟演奏、综合表演等多种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多觉联动,培养学生的乐感。

关键词:多觉联动;乐感;听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19-04

当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事物时,身心就会感到一种愉快。音乐的美是通过耳朵传递到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因此,对音乐的感觉是否敏锐主要取决于感官的联动是否敏锐。多觉联动,是一种能够跨越单一感官知觉的非凡体验,它以听觉感官为基础,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形成联动,是感觉经验的组合。多觉联动突破了听觉感官的局限,多感官共同参与,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使儿童在音乐欣赏中如临其境,如睹其物。

一、多觉联动:返璞归真的学习方式

婴幼儿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听到大人用铃鼓敲击发出有节奏的音乐时,他们也会随之而动;当听到一首热烈欢腾的音乐时,更是立马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表达内心的情绪。可见,音乐中蕴藏着传递情感的特殊秘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人类对音乐的感觉是一种本能。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很多学生对于音乐的本能感觉正在渐渐隐没。比如,课堂中越来越不爱发言,不爱表现自己,更别说对音乐做出情感反应了。那么,究竟是学生的音乐感觉功能退化了,还是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了呢?

一次,观摩某位教师执教一年级音乐《玩具进行曲》。在播放音乐前,教师要求学生腰板挺直坐端正。当播放到热烈欢快的音乐的时候,有两个学生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凳子上舞动起来。教师立刻一个眼神过去:坐端正,不许动!那两个学生立马吓得不敢乱动。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始终在观察这两个学生,他们一直正襟危坐,再也沒有出现之前那种随乐舞动的状态。

笔者以为,音乐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让音乐教学回归音乐,返璞归真。而多觉联动,就能让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感官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多感官联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的。

二、多觉联动: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

乐感怎么生成呢?人们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声音,但不限于产生听觉感受[1]。在音乐欣赏中,需要将听觉感官的情感积累与其他感官的情感积淀互通互联,这样的乐感,才更敏锐、更准确。

(一)多觉联动的审美功能

多觉联动帮助学生以听觉感官为核心,利用多感官联通的方式感受、体验音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从中“听”出“目之能见的图画”,产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的通感意象,由内而外地领略音乐的美妙感觉。

1.化虚为实。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音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仅靠耳朵聆听,是无法诠释音乐艺术的真谛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化虚为实呢?多觉联动就可以让虚拟的声音变得可见、可感、可触。以耳为目,听声类形,这种感官渗透与交叉增强了艺术的魅力与效果,让人沉醉于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中。

2.唤起联想。审美联想是听觉挪移转变的重要桥梁,在欣赏音乐中,审美主体必须借助表象的联想,在各感官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以多觉应和,把听觉挪移到另一种感觉上,才能形成音乐审美的通感意象,从而充分深入地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真正丰富和拓展音乐艺术形象的精神内容和审美蕴涵。

3.引发通感。本联想而生通感。当一种感觉不够用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打破各种感觉器官的界限,生出许多表象的联想。试问,“音”如何有“色”,又何以觉“沉”呢?音符也是有重量的,越往低音走越浓郁、越粗犷、越灰暗,就像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样。事实上,这就是因为多觉联动引发了审美通感。音乐是听觉艺术,适宜于表达抽象事物,却难以表现听觉官能以外的感觉体验;而通感能够引导学生把多种感官的功能联通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4.转化意象。音乐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借用多觉联动的非凡体验,进行通感抒发,创造丰富的审美意象。如:贝多芬受到巴黎建筑艺术的启迪,创作了著名的《英雄交响乐》;聂耳在抗日的烽火中受到抗日志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事迹的感染,创作了高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所以,当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形象难以把握时,可通过多觉联动,使音乐的意象更鲜明、具体、生动,更具审美感染力。

(二)多觉联动的音乐特性

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培养“对音乐的感觉”,而多觉联动便是很好的途径。其核心理念在于:听觉绝对领先,一切对音乐的反应、认知和理解,都必须从听觉出发而形成[2]。大致说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性:

1.主动性。多觉联动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去学,可以更快乐、更简单地去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好。多觉联动能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以及对音乐的感觉,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体验,感性地理解音乐作品。

2.参与性。什么都代替不了学生的多觉体验。以听觉感官为基础,多感官共同参与,将音乐体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现,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进程,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较高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以沉浸式体验、游戏式互动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这是音乐学习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3.实践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多觉联动可以更好地发现、尝试、收获新的多觉体验,然后在小组中、集体中分享并反思自己的发现。多觉联动的学习过程从感知到体验,再从认知到理解,最后从反思到创造,能拓展学生对音乐世界的认识。

4.创造性。音乐是人类创造性的表达形式。多觉联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对音乐的想法、灵感带入课堂,并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多觉联动的音乐课堂要力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及即兴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审美创造。

三、多觉联动:传递情感的审美表达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法参与音乐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肢体等多感觉共同参与。人的情感一经音乐刺激,瞬间就会播散开来,从而引起所有感官的联动。

(一)符号呈现

学生可以选用一些可视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直观感受[3]。如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用“点”表现音乐中跳跃的部分,用“线”表现连贯的部分,由此发现“点”的位置是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短节奏,而“线”的地方是两个二分音符。这样的多觉联动充分调动眼、耳、手等感官,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玩中学,乐中学,同时将作品的结构也直观呈现出来。

(二)色彩呈现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小三和弦色彩暗淡,大三和弦色彩明亮,这就是因为调动了视听觉联动。如欣赏《天鹅湖》组曲中第一场景时,学生从力度变化上,将乐曲分成三只不同颜色的天鹅:蓝色天鹅表现温柔略含忧伤的主题,红色天鹅代表悲愤的乐声,而乐曲在低音乐器中轻轻地结束时不禁让人黯然神伤地想到黑色天鹅。这样的视听觉联动,使原本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变为具象、可视的彩色意象,有助于学生快速领悟作品的情绪变化。

(三)绘画呈现

《天鹅湖》组曲中的第一场景,当整个乐队奏出如泣如诉的悲愤乐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体验乐队的指挥,并随着节奏、旋律的变化画出与天鹅形象相似的线条,同时注意:刚才激烈的鼓声是出现在强拍还是弱拍上?数一数,出现了几次?学生发现,除了第一声,其余都在弱拍上。我们发现,用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等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感受到的意象通过绘画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聆听、体验,从而把握作品的内涵。

(四)图形谱呈现

图形谱是利用图像记谱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直观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小猫圆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樂曲中富有特色的小猫叫声设计活动,将学生听到的小猫叫声次数用图形谱来表示,并用图形谱的大小表现音乐的强弱。借助生动形象的图形谱,将视、听觉艺术融合在一起,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把握音乐中那美好的意境。

(五)律动呈现

律动,就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运动,它是多觉联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律动把音乐欣赏与身体运动相结合,调动听觉、视觉、动觉共同参与,用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在《幽默曲》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抓蝴蝶的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体验旋律的高低变化。学生“闻乐起舞”时,身体会随着旋律的起伏进行律动,形成一种“内模仿”,增强了专注力和音乐记忆力,提高了音乐敏感度。

(六)打击乐器呈现

凡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都可称为“打击乐器”。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小鼓、响板、双响筒、碰铃、串铃等。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起着重要作用。欣赏《赶花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营造热烈气氛。如:让学生用响板演奏短节奏,模拟出门赏花的脚步声;用串铃演奏附点长音,形象地表现人们欢声笑语、走走停停的赏花景象。这样的多感官联动,激活了学生的无限想象。

(七)动作指挥呈现

这里的指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挥,而是特指在音乐的主题情景中所进行的模仿动作,用手臂、手腕、手指等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换言之,它是一种传递音乐情感的肢体语言。如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师生一起用拍手和画圈的方式来指挥,有效地将视、听、动觉互联互通,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对塑造音乐形象和渲染音乐意境的作用。

(八)模拟演奏呈现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松紧张弛,模仿乐器演奏姿势,从而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如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让学生听到引子部分时,摆出吹响号角的动作,感受喜讯传来时的深远意境。《小猫圆舞曲》中小提琴用滑奏的技巧表现了小猫的叫声,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模仿演奏姿势,左手按弦,右手持弓,在甜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小猫的优雅与调皮。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视、听、动等感觉,使音乐形象极富感染力。

(九)综合表演呈现

在欣赏《赶花会》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把握音乐作品,创设“赶花会”的情境:

引子:清晨人们醒来的动作(长音处)。

A主题:打击乐器+声势动作+衬词,表现人们出发赶路去花会时的欢乐情景。

B主题:用歌声表现人们赏花时赏心悦目、悠然自得的情境。

A再现:打击乐器+声势动作+衬词,表达人们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尾声:念白+互相挥手告别。

从清晨醒来、出门赏花、激情唱花到暮归惜别,学生运用综合表演的方式表现作品结构。学生在反复聆听、体验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音乐节拍里,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综上所述,学生乐感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多觉联动是直接、有效的乐感培养路径。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指向,通过长期训练激活学生感官的多向联通,引导他们将所体验的、所经历的、所联想到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可见、可动、可感、可画的艺术形象,从而使音乐学习的过程不再单一枯燥,潜移默化地提升音乐感受力、审美想象力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灵心妙语:艺术通感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36.

[2]康恒.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63.

[3]珍尼特·R.巴雷特,彼得·R.韦伯斯特.音乐的经验:重新思考音乐教学与学习[M].梁菁,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71.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利用多觉联动开展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实践研究”(19A16M1SZ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2-10

作者简介:马晓菲,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乐感
节奏在音乐中的实际应用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跳跃的黑白键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对策研究
浅谈钢琴基础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钢琴演奏者人文素养、乐感与演奏技巧之探微
“崇高”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