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共生系统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

2021-07-30郭蕾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稳定性校企合作

郭蕾

摘  要: 从共生视角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共生体,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学校和企业的共生系统,主要概述了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基质和共生环境的构成。并以构建的校企共生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影响校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十六个因素指标,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维持校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建议,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校企共生系统; 稳定性; 影响因素;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3-0008-07

共生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这一词最初被用来刻画多种生物之间复杂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互利共生、竞争共生、偏害共生和偏利共生[1]。随着时间的推移,共生理念逐步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学者尝试将共生的理念应用到其他学科,如衍生出金融共生理论、工业共生理论、城市和环境的共生理论等,这些研究的目的是用共生理论来解决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基于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共生系统,而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校企合作中校企共生系统的构建

构成共生系统的要素共计有四个: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基质和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的基础,共生环境刻画了共生系统的外部条件,共生界面和共生基质则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关键因素,构成的共生系统可以刻画如图1[2]。鉴于校企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双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非常类似于生物学中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故将共生理论用于校企合作中,对校企共生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做出如下分析。

(一)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个体,共生单元的构成可以是仅有一对共生单元或者是涵盖多个共生单元。在研究校企共生系统时,我们可以从单层次和多层次两个角度来构建共生单元。

第一,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入手,将学校和企业各视为一个总体单元,两个很大的总体单元构成了一对共生系统里的共生单元,这是一种比较单层次的共生单元构建方式。第二,考虑到当今社会中分工愈加专业和细化,所以在构建校企共生系统里的共生单元时,可以将两个大的共生单元进行细分,这样构建出多个校企共生系统中小的共生单元。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深入大众,并非只有高职高专和中专的毕业生才会工作在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上,很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已经逐渐接受了生产实践的一线工作,故校企合作中学校这个极大共生单元可以细分为中专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独立院校、各种成人教育等各类院校和院校的学生本身等小的共生单元;同时,企业这个极大共生单元也可细分为负责人事的相关部门、为学校学生提供法律保障的部门和负责校企合作的企业代表等,这些都应纳入校企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里。毫无疑问,这些共生单元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督促,目的都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在社会经济体中生存和发展。

(二)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刻画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包括了共生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所需的媒介,即共生關系中共生单元相互关系所需要的多种介质的有机总和。很多时候,共生系统中的共生界面往往存在于共生单元里,是共生单元公共的一部分,体现了共生单元间各种作用的机理[3]。校企合作中校企共生系统拥有多个小的共生单元,这些共生单元是借助于追求学生的良性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所以共生界面表现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关于培养学生而进行沟通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多介质的,校企双方的沟通语言、投入的资金、投入的人力、配套的设施等多种介质构成了校企共生系统里的共生界面。其中,共生界面中校企合作的沟通语言在共生系统中起到了传输和交流物质能量的功能,提供给学生实习实训用的设备能促使共生系统共生序的有效形成,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是维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内在动力。

(三)共生基质

共生基质是共生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共生基质维系着共生单元之间彼此的联系,是吸引着共生单元发生共生关系的关键因素。就校企共生系统而言,共生基质主要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对校企合作的需求和学校企业间存在的互补资源这两大基质。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无法脱离当今的社会经济体,学校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紧随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让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是合乎规格的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企业所需;而企业更是如此,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才能长存和发展,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故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求是校企合作共生基质中重要的一个基质。另外,学校和企业之间有很多的互补资源,学校拥有独特的研究资源、学生资源,企业则有学校所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更能明确当今的市场需求,这些互补资源吸引着学校和企业去构成一个共生系统,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同构成共生基质,也是校校企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引力。

(四)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指的是所有共生单元之外的因素总和。校企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社会经济这个宏观环境,也离不开学校和企业自身的合作意识、管理理念和企业的技术环境等这些微观环境。故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理念、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投入成本、企业自身已有的规模和实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配合程度等这些宏观和微观因素均属于共生环境。其中宏观的经济文化和政策环境等决定着校企合作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校企合作中共生单元能够形成共生系统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更是维持彼此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现在的“一带一路”政策给社会上的很多文化产业和学校的部分专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针对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时就会随着共生环境的变化而有新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产生。微观的学校和企业的一些环境因素主要影响着校企合作这种教育模式是否能深入发展,是否能让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都成为受益者,是否能让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成为最优合作模式。

二、影响校企共生系统因素指标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需要将探讨的问题设为目标层,然后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清晰的层次模型表达。构造层次模型时,具体要求是同一个层次的指标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受上一个层次的指标支配并能支配下一层次的指标;特别是为了保证AHP层次分析法结果的准确度,相差过于悬殊的要素不能放在同一指标层[4]。故根据上述构建的校企共生系统和构造层次模型需注意的关键点,现将影响校企共生系统的因素指标层次化,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供分析使用,具体的层次模型如表1。

三、AHP层次分析法在校企共生系统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一)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有AHP(层次分析法)和FAHP(模糊层次分析法)两大方法。两者的区别是AHP的计算结果有明显的缩放作用,所得的计算结果能够体现某些指标的极端重要性;而FAHP的结果明显差距较小,主要用于体现一些指标的稍微重要性或者是明显重要性。本次研究是希望通过分析方法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所以在此选择了AHP即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校企共生系统影响因素的分析[5]。

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观点“人对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AHP使用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刻画引用了九分位比例标度,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了专家在指标评定过程中直接评估权重的困难,具体的九分位比例标度见表2[6]。

(二)专家团构成情况

为了对表1中的指标得到比较准确的评价,本次研究聘请了一些专家对表1里的指标因素进行了九分位的打分,对专家团的构成说明和选取理由具体如下:专家中有4位是学校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老师多年来均直接参与校企合作,行政人员也是一直从事学校的校企合作的协调工作,且4人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还有5位是来自企业的管理层,所从事的行业分别为机电、纺织、贸易、通信工程和艺术设计,他们所在的企业已开展校企合作多年,其中有的企业获得过“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的殊荣;考虑到学生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参与人,对校企合作共生系统的指标影响力有很大的发言权,这次的专家组中邀请了4位专家,他们的经历比较“特殊”,他们在校参与过校企合作,就业时都从事了对口专业的工作,并且都是现在所在企业的业务骨干,是实实在在校企合作的受益者。

总体来说,本次专家团共13人,其中4人来自学校,5人来自企业高管,还有4人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业务骨干,人员分布比较合理,这样的构成有利于得到客观科学的分析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研中,有些专家是从百忙之中抽空参与,可见无论是学校、企业甚至是学生个人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三)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评分的一级指标进行分析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几何平均法(根法)来求解权重,求解时先求解一级指标的权重,再求解二级指标的权重[7]。

步骤一:对专家给一级指标的九分位打分结果进行统计,并求解B1(共生单元),B2(共生界面),B3(共生基质),B4(共生环境)打分结果的平均值,如表3。

步骤二:然后利用打分結果来构造判别矩阵,构造矩阵中bij=Bi/Bj,其中bij代表矩阵第i行第j列的值。

根据表3的结果,借助于EXCEL里的公式计算就可以得到判定矩阵如下:

B=1.000  0.950  1.011  1.0211.052  1.000  1.063  1.0740.990  0.941  1.000  1.0110.979  0.931  0.989  1.000

步骤三:计算矩阵B各行乘积并计算乘积的4次方根,利用归一化原理来求一级指标的权重。

m1=0.981,m2=1.201,m3=0.942,m4=0.901.

wB1==0.995,wB2=1.047,wB3=0.985,wB4=0.947.

wB1===0.249,wB2=0.262,wB3=0.246,wB4=0.243(总和为1).

步骤四:一致性检验,目的是检验专家思想的一致性,此处需要用到RI的值,RI值为固定取值,查表即可得。对照AHP方法中“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参考表”,可知4阶矩阵对应的RI取值为0.89。

权重向量为:W=(0.249,0.262,0.246,0.243)T

矩阵相乘:BW=0.995.

矩阵最大特征值(近似):λmax=(BW)i/wi=4.093.

一致性检验:CR==/RI==0.035≤1.结果具有很好的满意一致性。

(四)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评分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

求二级指标在每一层一级指标下的权重,具体过程同上面求解一级指标的过程完全一致,只需重复上述四大步骤求解权重和进行一致性检验,直接将结论罗列如下:

wc1=0.259,wc2=0.215,wc3=0.347,wc4=0.179,CR=0.022≤0.1.

wc5=0.240,wc6=0.224,wc7=0.332,wc8=0.204,CR=0.041≤0.1.

wc9=0.169,wc10=0.274,wc11=0.387,wc12=0.170,CR=0.009≤0.1.

wc13=0.198,wc14=0.186,wc15=0.318,wc16=0.298,CR=0.013≤0.1.

将上述结论中的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和步骤二中各自所属的一级指标权重结果相乘,得到每个二级指标在整个校企共生系统中的影响权重。详见表4。

四、对维稳校企共生系统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若干策略

从层次分析法的结论中可以观察出一级指标权重的差异并不大,反思其原因,应该是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基质、共生环境在共生系统维稳时都有各自的作用,只是作用不同而已。一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共生界面这一项,影响权重为26.2%,略高于其他三个指标。这个指标主要描述的是校企合作中为了让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校企双方构建沟通平台的情况。说明专家都普遍认为校企合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合作要以服务培养学生为中心来开展。

另外,18个二级指标因素的权重差异较大,现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可得到若干维稳校企共生系统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一些策略。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本次分析结果中,权重排在最前面的三项分别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学校专业课程的渗透度”,“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对实习实训学生的跟踪度”。这三项的权重全部在8%以上,这几项体现的是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在校企共生系统维稳中的重要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现值得深入探讨。

每个技工学校、中等職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一样,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是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无疑需要企业的参与;同时,企业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其中必然需要学校的支持,双方的共同需求促成了很多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如今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企业层面,都已经认识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中宣布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加大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目的就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求能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8]。

所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真的指产业和学校融为一体,而是指双方相互渗透、支持并开展深度合作。要想合作有深度和有内涵,首先,校企双方都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保证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是紧随时代发展的、社会所需的,是高度贴合社会上产业发展的,避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得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学校则提供部分资金、场地和劳动力,双方都应该以培养学生为首要目标,切不可过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企业优良的管理模式和专业技术,企业能够融入学校课程的教学中并实时跟踪学生的实习实训状况,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则更加完善,可以说是三方均是受益者,最终呈现的是“三赢”的局面。

(二)规范管理、职责明确

排名在前50%的指标中,可以将层次分析法结果中这样几项归纳在一起:“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学校对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的时段”。这五项的权重比较接近,都是在6.3%到7.7%之间,可以将其总结为规范化的管理和职责的明确分工对校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之一。

校企合作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繁碎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9]。政府是主导,对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起到引领作用。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双方的责任义务、质量评价制度、教师资源的使用、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中应得的保障等方方面面设立法律章程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起到监管和统筹规划的职责,实施监督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对校企合作开展所得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检测,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和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企业则应在校企合作中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大和学校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不仅有针对性地为部分职业院校的老师提供实践岗位,还应鼓励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参与到学校专业课程开发中,协助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可直接加入到学校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中,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建议。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也应转型,不能仅满足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而应从学校层面制定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章程和制度文件,分配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人和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愿意到企业中去实践的教师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参与到行业企业文化开发建设中的积极性;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学会从行业企业的角度出发,确定合适的实训时段,保证学生能在实习实训中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注重学生反馈,提升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

在权重位于后50%的指标中,有三个指标可以归为一类,三个的影响权重都在5.5%左右,分别是“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情况”、“校企双方给学生的保障措施”、“双方对校企合作的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情况”,这三个指标都是从学生层面出发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可以总结为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也是影响校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作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将平时所学的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职业规划。校企合作中,虽然校企双方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来制定合作模式和培养方式,但真正操作中依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怎么样才能体现出来呢?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说,校企合作一旦出现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问题,或者实训实习的内容没能很好地调配和整合,又或实训实习有滞后性,不能帮助其择业时很好地对口专业等,这些问题均会第一时间通过学生反馈而得知。例如,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资金和设备是否能带来实效?是否已有滞后性?主要还是要看学生反馈的信息。多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都是希望能够毕业时凭借一技之长得以很好地就业,他们对校企合作的期待和重视度自然是比较高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比较高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只有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技术,为就业助一臂之力,才能让学生对参与的校企合作有较高的满意度。特别是学校往往都会建立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就更应注重从学生中收集信息作为专业发展的借鉴。教育中倡导“以生为本”,校企合作中也是这样,也要做到“以生为本”,实训实习时应注重和学生交流,重视学生反馈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样,校企合作机制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当然,其他的指标因素对校企共生系统的稳定性都有着若干的影响,比如学生的综合素养影响校企合作的效率,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产学研水平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此处不一一赘述[10]。

五、结语

通过这些年来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已有一定的成效,有着多元的合作形式,有着较好的运行机制,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本,是职业教育生命力的来源,只有维持校企合作中校企共生系统的稳定性,才能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才能让职业教育适应日新月异的生产科技和行业体制的转变,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柯红波,朗晓波,姜方炳,等. 共生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凯旋模式”[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2] 马小茹. 共生理念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J]. 经济研究导刊,2011(4):217-218.

[3] 李思强. 共生构建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罗式胜. 科学技术指标与评价方法:科技计量学应用[M]. 武汉:武汉工业出版社,1999.

[5] 杜淼. 两类层次分析法的转换及在应用中的比较[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9):114-119.

[6] 张炳江.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 Saaty,Thomas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London:RWS Publications,1994.

[8] 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专项与资金[EB/OL]. (2016-03-31)[2020-12-01].http://tieba.baidu.com/p/4448039801.

[9] 王仕琼. 探索高职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之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2):103-104.

[10] 闫智勇,殷新红.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内生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62-67.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Symbiosis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GUO Le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school and enterprise are the symbiont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es the symbiosis system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It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symbiotic unit, symbiotic interface, symbiotic matrix and symbiotic environment, take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s objects for research, sets up the 16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school-enterprise symbiosis system, determines the proportion of each index with the help of AHP.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symbiosis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chool-enterprise symbiosis system; stability; influence factor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法稳定性校企合作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