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炎症反应、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7-30陈其强王莎莎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神经功能

卓 金,陈其强,王莎莎

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1]。现阶段,脑卒中患者致死率虽较前降低,但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研究发现,诊治成功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偏瘫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2]。目前,康复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主要手段。但有学者发现,常规康复治疗时间晚,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欠佳;而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3-4]。故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120例,根据康复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及常规组各60例。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偏瘫,无严重并发症,无精神认知功能障碍及沟通障碍者。排除标准:存在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临床资料缺失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偏瘫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2组急性期予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药物治疗后,各项生命指征正常,病情趋于稳定。早期组在病情稳定15~30 d后转入康复科实施系统的康复治疗。急性期卧床时保持良肢位,各关节被动运动从简单的屈伸运动开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健侧肢体同时协调配合训练,每次10 min;逐渐增加主动运动,更换体位训练,利用健侧带动患侧做屈伸、内外及桥式运动等,每次20 min,每日>2次。恢复期根据患者康复评定结果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制订下一步训练方案,包括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等,每次30 min,每日2次。常规组在治疗后3~6个月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治疗内容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而定。

1.3观察指标

1.3.1炎性因子: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500 r/min离心处理5 min后,留取上层血清,置于-80℃恒温箱中冷藏待检。检测时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2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5]。

1.3.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

1.3.4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7]。

1.3.5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8]。

2 结果

2.1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TNF-α、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表2 脑卒中后偏瘫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2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早期组NIHSS评分降低、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3。

表3 脑卒中后偏瘫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2.3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量表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早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4。

表4 脑卒中后偏瘫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分)

2.4生活质量比较 2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且早期组上述评分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5。

表5 脑卒中后偏瘫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150万人,其中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9]。如何减少脑卒中患者痛苦,降低伤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除给予对症药物、手术等治疗外,还可采用康复治疗[10]。相关研究表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针对性康复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11]。还有研究指出,早期康复治疗可加速建立脑侧支循环,促进周围病灶及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最大限度发挥脑可塑功能,加快肢体功能恢复,减轻后遗症[12]。纪二丽等[13]研究发现,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行脑功能恢复干预效果最好。周丽君[14]也曾表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好。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早期组NIHSS评分降低、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常规组。因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结构、功能具有重组及重塑能力,故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5],且早期康复治疗时间越长,恢复效果越好。但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予针对性康复训练以保障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有研究认为,急性脑卒中后偏瘫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16]。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易诱发血栓,导致脑组织内缺氧缺血,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炎性因子合成,加重患者病情,影响预后[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低于常规组,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而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且早期组上述评分亦高于常规组,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神经功能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