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21-07-30敦雪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棕榈精神分裂症药物

敦雪菲

精神分裂症作为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复发率。患者发病后,出现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的不协调,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病情反复,造成患者家庭承担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显著提高。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给予帕利哌酮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反复发作。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口服药物容易出现擅自停药或忘记用药,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棕榈酸帕利哌酮在患者体内可水解,转化为帕利哌酮,对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具有拮抗作用。人体吸收率良好,只需要每月注射,即可达到治疗效果,用药次数显著减少,起效快,药效持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随着该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疗效良好,受到了临床治疗的欢迎。为研究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文于本院2019年5月~ 2020年5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女=14/11,平均年龄(43.81±4.09)岁,平均病程(4.12±1.01)年;观察组:男/女=13/12,平均年龄(43.72±3.54)岁,平均病程(3.97±0.9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PANSS 评分为70~120 分,年龄≥18 岁[1]。②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神经系统、重要器官组织等疾病的患者;②存在严重行为混乱、自杀倾向的患 者[2];③有药物过敏史,近1个月内服用过长效药物的患者;④滥用药物以及精神活性物质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10)治疗,6 mg/次,1 次/d,清晨口服。

观察组给予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比利时Janssen Pharmaceutica N.V.,注册证号H20110587)治疗。对于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治疗前先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确定患者对帕利哌酮耐受。首日注射150 mg,1周后注射100 mg,起始治疗均通过三角肌注射。视患者病情给予75 mg/个月,可酌情增加25~150 mg 剂量。从第3 次开始,注射部位可以改为臀肌或者三角肌。医生要根据患者情况,每个月调整用药剂量。注射时,缓慢注射入肌肉深部,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血管内,药剂需一次性完成注射,不允许分次分批注射,且不能在皮下或者血管注射药剂。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妄想症状,多失去自理能力,需要重视对患者的管理,加强卫生等基础护理,以保证理想的疗效。由于患者缺乏自控能力,在注射时可能发生躲避、对抗等行为,必要时可采取束缚带约束患者四肢,给予注射治疗,保证顺利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视病情给予针对性辅助治疗,若患者病情、情绪稳定,可指导患者进行社交训练和生活能力训练,逐渐恢复患者社会生活能力,鼓励患者自主生活。对于极度懒散患者,给予正面激励,让患者受到激励改正错误的生活习惯。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临床症状消失,PANSS 评分降低>5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ANSS 评分减少30%~5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变化,PANSS 评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 评分,使用PANSS 量表评价患者症状,分数越高,患者精神症状越差[3]。③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显效12例(48.0%),有效7例(28.0%),无效6例(24.0%),总有效 19例(76.0%);观察组显效16例(64.0%),有效8例(32.0%),无效1例(4.0%),总有效24例(96.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53,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较为常见,患者发病后表现出思维、行为以及情感上的障碍,出现精神活动混乱,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有助于控制临床症状,提高其社会功能[4]。目前尚不明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也不存在根治方法,患者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控制临床症状。但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急性期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造成疾病反复发作,临床疗效有限[5]。且长期药物治疗,药物会累积在人体内,造成不良反应增加,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临床常见药物主要为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阳性症状,但复发率较高,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如利培酮、帕利哌酮等,长期服用会引发患者内分泌紊乱[6]。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对患者肝脏组织造成的负担加重,不利于患者长期身体健康。

棕榈酸帕利哌酮主要成分是帕利哌酮,其水溶性混悬液利用纳米晶体湿磨技术形成细微颗粒,由于药物的水溶性面积大,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7]。注射后可水解为帕利哌酮,经过人体肝脏代谢后,形成活性产物,快速进入人体循环系统,1周内可保持一定血药浓度,且血药浓度稳定,对5-羟色胺2A 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起到拮抗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8]。该药可1个月注射一次,具有持久的药效,在临床上应用起效快,疗效持久,能够稳定控制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患者依从性差中断药物的情况[9]。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可最大程度上保证按时用药,预防停药、漏药的发生,有效提高疗效。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给予患者棕榈酸帕利哌酮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者精神状态的康复。

有研究指出,患者单次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后,第1 天起释放帕利哌酮,最长释放时间可达到126 d[10]。注射后13 d 可以达到血药浓度最大值。药物主要通过人体肾脏代谢,其中59%能够经过尿液排出,其余经过肝脏等组织代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1]。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保护患者身体安全性,并维持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PAN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明显好于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有效预防病情反复,具有突出优势。对于急性期以及维持期患者,能够通过调整用药剂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指出,棕榈酸帕利哌酮可能造成患者便秘、肥胖、头晕、失眠、闭经、心动过速、疼痛、溢乳等不良反应[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比于口服药物,棕榈酸帕利哌酮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更好,具有安全性保障。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推广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恢复患者社会功能,从而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PANSS 评分,缩短患者病程,降低患者复发率,且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棕榈精神分裂症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棕榈树
棕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