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江初中历史教评现状的新高一历史教学思考
2021-07-29倪轶聪
倪轶聪
历史教师思考教的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这需建立在教师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任何学科的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跟踪了解。但这些跟踪了解多集中在同一学段内,较少关注跨学段的内容,而这一情况在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过程中更加明显。不明差异,不知学情,很难高效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1]据最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概念界定来看,首先就要求高中教师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涉及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此,我们需对照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寻找差异,明确高一每课的教学目标。本文以高中部编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
一、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差异,明确教学目标
每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推进方向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面对简明扼要的新教材内容,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如何把握重难点成为不少教师的首要问题。解决此类困惑,先需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通称“新课标”),新课标对《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内容要求有三点(如表1左部)。新课标在本课中强调的是事件的“历史意义、深远影响、历史作用”这类论释性内容,而对“原因背景、经历过程”这类事实性内容相对淡化。出现这样的原因之一就是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课标的衔接递进。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内容要求主要分3课完成,强调“过程、为何、怎样”这类事实性内容。例如在“3—1—4”课中要求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等。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前去比较分析,抓准差异,制定策略。
按课标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具备对重要史事的基本认知,高一历史的教学目标当在此基础上设定。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制定高一新课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初中阶段内容,不能机械划分与割裂。“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要达成新课标这一系列论释性目标,必然是论从史出,忌脱离事实,空谈影响意义。同时,不能仅止步于新课标要求的字面内容,需深挖掌握“论释性”内容的价值,例如其对塑造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的作用等等。据此,制定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教学目标(如表1右部),以作参考。
二、分析初高中教材内容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用好用足教材是助力教学的不二选择。对照初高中教材,分析各自内容的异同点,在抓准教材内容特点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教学过程。现行浙江初二、三的历史教材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2013年审定)》。2020年9月起,初一学生采用部编版6册《历史》教材。因此,本文中对比的还是初中《历史与社会(2013年审定)》与高中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有关“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容。
首先,重视教材正文编撰的异同点。第一,初高中教材对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这一内容的叙述方式是一致的,即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但在宏观的编排上有明显差异。初中教材将本块内容置于“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单元内,该单元内同时还介绍了俄国、埃及、印度等国开展民主斗争运动的相关内容,而高中教材的整体编排就是中国通史。故高一新授课时,可重新回顾初中的宏观架构,强化学生的历史联系能力,增进其对中华民族优秀革命文化的认同。第二,该课在编撰的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初中教材以历史事件的过程性内容为主体,对于历史事件的意义性内容涉及较少。高中教材对历史事件的过程性内容的叙述明显减少,而意义性的内容有所增加。学生要掌握历史事件的意义,前提就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回顾初中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努力再现历史事件的情境,让学生自然神入,从而科学掌握历史事件的意义,而非死记硬背。例如在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文字史料和影像资料来营造情境,学生借此体悟其价值。
其次,关注图片素材选用的异同点。单就图片的使用数量看,初中教材在介绍本块内容时使用图片15幅,高中教材仅有7幅,且其中有5幅图片(如表2)与初中教材一致。这样的图片数量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初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差异。从图片直观感知到文字抽象分析,这是一个逐渐拔高的过程。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图像资源的合理运用依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授“马克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影响”这块内容时,可以重复使用初中教材的有关图片,同时再精选一些现代学者研究的数据图等,将直观感性与抽象理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最后,留心“副文”编排的异同点。教材除正文和配图外,最多的是一系列的补充资料,如初中教材中的“资料卡”,高中教材中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栏目,笔者将这类统称为“副文”。这是教材正文的延伸,辅助正文教学。合理利用“副文”,能够为教学添彩。初中教材中的“副文”同其正文的编撰风格基本一致,其内容多为史事的概述,例如“向列强说‘不”、“在工人中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资料卡”。高中教材的“副文”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化。其选择的内容更倾向于事件的某一角度。此外,高中教材的“副文”还增加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团体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评论、分析,例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話”、“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材的“副文”,同时适当补充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同。
三、对照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反馈机制
中学历史教学的理念、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但是,历史学科遇到的技术难题却也不容回避。中学历史教学分为初、高中两段。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就是初中历史教学,而起点的高低就影响到了结果的优良。在现阶段,初中学生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又受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影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学科分数占比权重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对相应内容教学课时的安排。浙江省的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并非单独设置,而是与《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糅杂在一起,纯粹的历史学科知识一般是其中的四分之一,而这糅杂为一的分数占比也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较大差距(如表3,据2020年浙江各地市中考政策整理)。此外,浙江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在不少地市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的,这也不利于初中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史实。
浙江高中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与初中还是有较大不同的。其一,考试形式为闭卷。其二,满分为70分。其三,学考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第形式呈现,有A/B/C/D/E五等,E等为不通过。据之前的分析,高中的历史课标与教材内容都是设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而初中的历史基础不扎实,就会影响高中历史教学,加重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负担。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清楚高一新生的基本水平。根据学生反馈的基本情况,在制定合理的历史教学进度,采取适当的历史教学方法。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很难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初中的固有思维。同时,尽可能建立各种实时有效的历史学情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
初高中历史教学本为一体,以生为本,循序渐进。作为高中教师,了解两者的共同之处,比较两者的差异性,尽力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采用完善的反馈机制,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