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更丰富
2021-07-29崔峰
崔峰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笔者从识字教学、诗词教学、故事教学、习作教学四个方面讨论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传统文化,让识字教学生动形象
汉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随着教学方式的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摒弃,老师们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举办汉字听写比赛、对写字好的学生进行嘉奖等。但大多数激发兴趣的方法,其本质都是学生对汉字读音、笔画的死记硬背,识字过程枯燥乏味。每一个汉字,都是我国古人思想的结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让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
例如,“日、月、山、水、人、木”等象形字,教学时老师可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对应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展示的物体形状联想到字形。左右结构的字,例如“休”,可以展示人靠着大树休息的图片,人是“休”字当中的“人”字旁,大树是“木”。古时男耕女织,男子在外耕田种庄稼很累,累了一般靠着能遮阳的大树休息,这便是“休”字的由来。上下结构的字,例如“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头,意为老人,下半部分是“子”。因此,可以展示壮年男子背着年迈老母去看医生的图片,母亲老了,孩子不离不弃,对母亲照顾有加,此为“孝”。同时,“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同学们应当牢记“孝”字,把这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汉字,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体现在汉字的一笔一画中。每一个汉字能沿用至今,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内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当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人创造汉字的心路历程、领略汉字的别样风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识字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文化,让诗词教学意境优美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一共收录了112首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然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草草讲解一遍断句和该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后,便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这样的“应试化”古诗词教学,已经偏离了教育部把古诗词编进小学语文教材的初衷。传统文化对古人写作诗词有着较大的影响,古诗词又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丰富古诗词意境,令学生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江南春》一诗时,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再现古时江南的妩媚风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莺啼”“绿映红”“水村”所描述的美景,让学生喜欢上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然后再展示战乱之后的残垣断壁,利用视觉反差让学生从心底里向往生机美丽的江南。围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解朝代的更替,并引导学生讨论“战乱”的原因和后果,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胸怀,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文明社会。最后,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变迁中依然屹立的江南建筑,如傲然挺立的雷峰塔、规模宏大的保国寺,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淘洗出的文化精髓,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把古诗词记下来,做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要通过诗词那优美的韵律,与古人的思想产生共鸣,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操。
三、传统文化,让故事教学内涵丰富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通俗易懂的寓言、成语等故事,在教材中有较多的篇幅。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讲解故事课文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生字词教学上,而对课文里故事的讲解,更多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不那么枯燥乏味。然而,每一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必定有其价值,或启迪人心向善,或揭示某一哲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故事教学,挖掘故事所讲述的时代背景,揭示故事所表达的思想,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课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洪涝的危害,所过之处庄稼没了,房子没了,本该安居乐业的农民,沦为衣衫褴褛的流民。后来大禹出现了,没日没夜地挖沟渠,忙得三次经过家门却没空回家探望,终于沟渠挖好了,洪水得到了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故事的主角大禹,有着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造福大家,可以无私奉献自己的小家,所以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最后,引导学生列举记忆中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如乐于助人的雷锋、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等,让学生向名人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成语、寓言等故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意义。小学生对故事课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通过课文认识新字,更是为了体验我国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出贡献。
四、传统文化,让习作教学丰富多彩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可见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习作主题缺乏,许多老师甚至用天天写日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样枯燥的应付式习作,不仅不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还容易养成学生“流水账”式习作思维。因此,习作主题的发掘迫在眉睫。统编版教材强调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因此,要把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进习作教学。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后,语文教师可以播放放鞭炮、拜年、贴春联、挂灯笼、逛庙会、舞龙灯等习俗的小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時最难忘的事儿并在课堂上分享。课后,布置以“难忘的春节”为主题的习作。又如,每到端午、中秋、七夕等节日,在节日前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介绍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引导学生分享印象中节日是怎么过的,有什么趣事,以此开阔学生的思维。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该节日的习作。实践证明,布置这样既有文化内涵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习作,学生习作的内容会更丰富。
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不仅是要学生能用文字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时间、地点、人物,更是要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民俗节日因其本身内涵丰富,过节日的花样又多,所以可以被当作习作题材。布置民俗节日型习作,不仅能丰富习作内容,还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落实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让识字教学更生动,让诗词教学更有意境,让故事教学更具内涵,让习作教学更精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