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诗多在月明中

2021-07-29王鹏程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词人李白月光

王鹏程

清代黄宗羲说:“好诗多在月明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多达十六首古诗词出现了“月”,品读“月”意象的审美意蕴,有助于我们拓展语文载体的深度,增强认识的立体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抒发绵绵之情思:“我寄愁心与明月”

乡愁、友谊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那高悬空中的皎皎月轮,在每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陪伴着、慰藉着、温暖着孤寂的灵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意象方面,诗人用杨花、子规、明月等来渲染气氛,营造出一个似真亦幻的梦境,情思绵绵无断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无限愁思,无可诉说,所以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明月何曾是两乡”?虽人分两地,终究可以“天涯共此时”。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成为诗人与王昌龄肝胆相照的见证。

而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的则是浓浓的乡愁。诗人借助寒气逼人的“似雪”“如霜”写月色,读来给人一种眼前白茫茫,心里冷飕飕的感觉,让我们似乎看见了“征人”凝望远方的忧伤的目光。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独具匠心,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想象女子饱受相思之苦,体贴入微。“应觉月光寒”是通过触觉折射内心的凄凉悱恻。

课本中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抒发绵绵情思的,还有四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二、暗示时光之流逝:“长沟流月去无声”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问中求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的生命真意;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的困惑中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喟叹;李煜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的嗟叹中表达“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物是人非的悲怆。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无情。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长沟流月”语出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遗憾伤感已隐约可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眼见月光流转,想到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词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映照澄澈之襟怀:“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明月的泪光映出了人间的忧伤与怅惘,也照出了人生的种种困顿。诗人们对明月的偏爱,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也是自己人生和灵魂的映照,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所言:“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竹里馆》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虽隐居于偏僻的竹林之中,却并不感到孤独,是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就好像知己朋友一般时时陪伴在自己左右。这澄澈明净的月亮,正是诗人追求高洁的人生写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词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样的夜晚,月华纵有残缺,清辉犹在,诗人那份“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执着与傲岸,与冷月相映,熠熠生辉。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处的“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空灵无瑕的美好世界,彰显了作者旷达坦荡、超凡脱俗的襟怀。

四、引发哲理之思考:“月有阴晴圆缺”

诗人们仰望星空,一轮明月,不仅拨动了离人、恋人们的心弦,映照出了诗人们澄明的心灵,同时,月的阴晴圆缺,也激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考量。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上片望月,“明月几时有”,较之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语气更迫切。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月亮的喜爱与憧憬之情推向了更深的层次。诗人心中的月亮一定是圆满美好之所在,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二字,让我们联想到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描写的月下泛舟时超脱尘世的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同样是由望月而入仙境而成仙人,和这首词相互佐证,“明月”就成了诗人精神的栖息地。从“问”明月,到“归”明月,再到“在人间”,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

下片怀人。词人怨怼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接着,宕开一笔,又为明月辩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有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意蕴深长。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渲染凄清之氛围:“烟笼寒水月笼沙”

月亮本来不带情感色彩,但诗人们常常移情于月,于是,清冷的月,变成了诗人忧伤寂寥的心情的写照,借月抒情,蕴藉悠远,又深切动人。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不同凡响,“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柔和幽静,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它营造出了一个迷蒙冷寂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六、传达田园之闲适:“从今若许闲乘月”

在詩人们眼中,月亮这一意象也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白天是“柳暗花明”,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岂不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

宋代诗人陆游的纪游抒情诗《游山西村》,描写故乡山阴的生活,诗题中着一“游”字,但全诗并未详细描写游村过程,而是撷取游村所见所闻,体现了诗人游兴盎然。“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已经“游”了一整天,可是游兴并未阑珊,此时夜空中明镜高悬,山西村似乎被一片清辉笼罩着,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诗人浅吟低唱:我只愿随时都可以拄着拐杖,乘着月色,造访农家,与农人亲切交谈,快哉,快哉!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月,是梦幻萦绕的故乡,是爱恋不已的亲人,是心心相印的知己,是温暖澄净的精神家园。作为老师,引导学生“掬水月在手”,享受月色的浪漫与皎洁,浸润古典的高贵与忧伤,让如水的月光汩汩滤过心田,这既是精神上的陶然享受,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弘扬。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词人李白月光
中秋的月光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月光碎落了
月光改变了我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