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维导图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29翟卿韩卫丽魏纪珍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参与度系统化开放性

翟卿 韩卫丽 魏纪珍

摘 要:思维导图具有层次清晰、用词简练、抽象概念具体化等特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过程的展示工具,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保持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连贯性,学生参与度高,在完成系统性学习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水平。

关键词:思维导图;开放性;参与度;系统化

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创建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利用大脑中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线条、符号等将各级主题用隶属及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每个信息结点又可单独作为思考中心,向外发散出多个分支,各分支围绕中心与主题建立联系,也就是将思考过程呈现为放射性立体结构。

通过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过程的展示工具,除了能保留PPT展示的优势,还能在多个方面有效弥补PPT教学的不足,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前后衔接的问题。经过实践训练,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后,除了能将其应用于本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会使用思维导图,甚至在个人生活管理上也会更有条理性。由此可见,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意在阐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以期为探索大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特点

(一)层次清晰

思维导图的核心是中心词。各层级发散出的每个节点都围绕中心词展开,节点是对与中心词相关的问题进行描述,每个节点又可作为独立的中心词继续发散,层层延展,各中心词及相关描述内容的层级关系非常直观。无论是制作还是使用,各层级都逐步细化,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二)用词简练

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只需将最核心的部分抽提出来作为节点并进行标注,各级中心词、关键词和相关描述都很简练,从而杜绝了繁杂冗长的无用信息。使用者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核心词的提取和加工,加深对描述对象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少数简单核心词提示,快速唤醒记忆,辅助理解。在启发引导式学习与复习中使用简练的词语能节约时间、激发思考,更容易激发新灵感,这些因素在创新思维的锻炼与新思路的提出中尤为重要。

(三)抽象概念具体化

思维导图的一个特点是利用颜色、文字、数字、图片,甚至声音、动画等元素对中心内容进行描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想象力等多种方式的联合刺激,加深使用者对描述中心的理解与思考。这些元素和刺激方式使描述对象具体化和个性化。

二、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的优势

(一)对制作者和使用者友好度高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使用门槛低、易上手。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很多,可以满足各类需求,不少软件支持文件在同账号的电脑端和手机端共享、制作、修改、查阅。利用软件编辑的电子版思维导图不受版面篇幅限制,各级分支都能根据需要自由展开或收起,可随时在任意节点添加或删除分支。大部分软件支持将文件导出为多种格式,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的软件展示。手绘形式的思维导图展示形式更个性化,更方便制作者个人使用,如果应用熟练,甚至可以用特定的文字符号代替特定的内容。

(二)整合“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全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可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一体化,并能随时调整、补充,师生可以共同制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复习相互关联,在知识学习中侧重细节补充,在脉络梳理中侧重构建联系,锻炼整体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避免无关内容干扰

思维导图制作与使用时,随着使用者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入、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初始思维导图补充、修正,将新的想法、认知、问题和解决方案填充到初始框架中。在“接受—质疑—讨论—修正—接受”的循环中,无论单人学习,还是多人互动,都遵循“接受知识—发现问题—质疑—解决问题—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的过程,任何层次的中心内容都具有唯一性,避免了无关内容的干扰,学习者可以快速理清思路,提出问题。

(四)概念组块使知识系统化

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理清知识结构,学习者以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拓展思路,提出想法。各离散节点相互关联,形成概念组块。使用者在将散乱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强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提升对知识点的认知;同时,在已知知识点的辅助下,新接触的知识点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实现良性运转,提高学习效率。

(五)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效果

课堂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师生互动的频次与效果明显增加。制作时开放性的优势决定了这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包容参与制作者想法的工具,通过师生讨论、思维碰撞、头脑风暴,将所有参与者的想法融合、交汇,得出最佳结论。对于不能达成共识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选择保留,为后续讨论互动提供素材。在此过程中,师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课堂效率明显提升。有研究表明,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导图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调节有显著作用。

(六)锻炼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中的图像、连接线、关键词等呈放射狀布局,与大脑思维结构类似。以电子版的思维导图为例,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结构排布还是对未展开部分的好奇心,都比常规形式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使用者探索欲。分支展开前,使用者能对各节点的核心词做出分析,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三、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要求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对师生有限制与要求,思维导图亦不例外,在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时,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软件的熟悉与准备

目前思维导图制作、查看软件种类繁多,教师在确定之前,不妨多尝试几种,选择最合适的一款进行深入挖掘。虽然多数思维导图软件支持导出为常用文件格式,但是不能打开默认格式以外的其他格式文件,而不同软件之间默认格式也不能通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分享作品的环节,需要考虑到格式能否兼容的问题,或者导出为其他格式,或者在教学设计中统一使用软件。在开课之前,教师要多做练习,尽可能挖掘出有利于课程开展的功能。

(二)思维导图对逻辑性的要求

思维导图内容是层层递进的,不同中心词、分支既能作为独立的知识点拓展,又能建立关联成为整体。优秀的导图作品完成后能让人清晰地辨识出知识点、知识线、知识网。这要求使用者在制作时既要熟悉当前知识点,也要掌握历史内容,还要清楚各内容间的关系。制作或授课要求各中心词间排布要逻辑通畅,以便顺利完成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三)思维导图教学对教师要求

不同于传统PPT教学课件中可以罗列大量的文字,思维导图要求言简意赅。中心词的提取、内容的拓展,各分支的逻辑关系、表现形式、配色、配图,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内容的把控等都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驾驭能力,付诸更多的精力。思维导图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又决定了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状态也必然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思维的发散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需要掌握本门课程前后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前导课、后续课与本门课程的相关性非常熟悉,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收放自如。此外,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对教师总体要求更高。

(四)思维导图教学对学生要求

思维导图生成与使用过程是动态的,需要经历“发散—收敛—提炼—拓展”的过程,从而达到思维可视化的效果。对学生而言,难度最大的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这需要课后持续加工处理,只有反复地复习、琢磨、领会,才能避免思维导图呈现出的是简单的关键词罗列,甚至是大段文字内容的摘抄。掌握知识点,需要经历“接收—消化—吸收—调用”的过程,并将其转化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体系的成功构建意味着学生完成了现有知识点的学习目标。最后,由课程学习时单门课程知识的前后贯通,达到所有相关课程间的贯通融合。

参考文献:

[1]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本.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2]李玉,柴阳丽,闫寒冰.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近十年国际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1).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参与度系统化开放性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寻求开放性道路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