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艺考生藏族舞教学的思考

2021-07-29杨钧涵

参花(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理文化

摘要:针对艺考生藏族舞教学,除了将教学目的、教学规范全面准确地传达外,还要对艺考生学习压力、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艺考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要对艺考生进行民族舞蹈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服饰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以使艺考生深入理解舞蹈寓意,深层次地表现舞蹈内涵。本文主要对艺考生的藏族舞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艺考生 藏族舞 心理 文化

中国民族舞教学越来越系统化、科学化,因此,要积极推动民族舞教学的规范化。在目前的舞蹈教学中,汉、藏、蒙、维、朝、傣等民族舞蹈已经被国内艺术院校纳入教材中。在教学实践中,对舞蹈风格的把握及舞蹈的艺术特性显现尤为重要。

一、探讨教学目的

在每节舞蹈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程训练的核心,也可理解为每个组合及训练的核心动作。以藏族舞中的屈伸为例,组合训练的核心是膝盖屈伸动作,组合中其他动作是辅助“屈伸”来进行训练的,所以在实际教课过程中应该突出屈伸的反复训练,学生充分理解并且能够完成屈伸动作后,组合训练效果就容易顺利达成。

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它使教师教学效果高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发性,又能把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各有不同的潜力和天赋,舞蹈艺术类表演和教育专业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怎样能在同一节课里让天赋各异、状态不同、兴趣各异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考验。

教师要每节课做到更高效,最主要的是使自己教课方式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藏族舞是民族传统的舞蹈艺术之一,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自老百姓的生活,舞蹈教师要讲述民族舞蹈的内涵,让学生对舞蹈动作、传统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进而愿意了解、研究和学习舞蹈。

三、启发式教学促进舞蹈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编排各种舞蹈组合,运用不同方式方法锻炼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核心技术动作,当各个核心舞蹈技术动作能够准确达成时,学生对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就容易掌握了。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探索民族舞特征、总结民族舞特征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熟悉、掌握民族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知识等。因而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从学生语言、体态、心态、节奏把握来开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以建立体态动律来规范动作,以呼吸为中心,形成内在的训练模式。语言、体态、节奏、心态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也相互制约,协调好这些方面便能很好地完成专业性艺术表演。

四、诠释教学规范

目前,有的舞蹈教师比较浮躁,总希望短时间内取得相应的成绩,想通过一个思路或者一个輔导作品而获得成功,这反而削弱了教学实际成效。所以,舞蹈教学需要耐住性子,一步步来完成教学规范。

(一)藏族舞蹈的动律训练

藏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类别颇多,比如:果谐、堆谐、谐、热巴卓、羌姆等种类。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动律特征的是膝关节的屈伸、颤动,这个特征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由于藏族同胞长期居住于高山、高原地带,气候多变,经常将外穿袍子的上装袖子解下缠绕在腰间,沉重的藏袍衣服增大了身体胯部的重量,再加上筒靴又大又厚,妨碍了小腿的灵活运动,就会多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动作,使得藏族舞形成了“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律特征。在跳节奏欢快的踢踏舞时,还要有“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的美妙状态,可见膝的颤动需要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这种上下运动为主的颤膝动作贯穿于整个舞蹈动作中。

(二)构建美的意识

当艺考生对舞蹈有了美的意识、鉴别美的能力时,就会不自觉地对优美的肢体语言进行模仿,追求美、创造美。教师要通过各种舞蹈姿势、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学习并接受训练动作,增强眼、步、手的配合。舞蹈美是通过优美轻盈的舞蹈动作来表现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进行训练,欣赏舞蹈作品,培养学生构建美的意识。

用肢体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舞蹈教学,舞者会在舞蹈中获得美的滋养。就个体舞者而言,要将内心世界通过舞蹈展示出来,在舞台上把舞蹈内容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就集体舞而言,要严格排练、训练、展演,这是纪律性、集体精神的培育。教师要通过舞蹈教育使舞者逐渐具有构建美的意识。

五、课堂心理引导

舞蹈生的就业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低,单位需求少,舞种难度较大,竞争较为激烈,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思维正确,并愿意体现自我价值。教师要重点从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角度来引导学生。

(一)人生价值引导

一个人如果立志要成功的话,必须具有执着的精神,知晓为什么目标而学习,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富兰克林说:“每个人都应该确认他特殊的工作和职业,而且耐心地去做。”设定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着再设定新的目标,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得到”“要去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正确心态。要用坚定的信念、思想、观念、心态、行动来做好每一件事情。

(二)心理健康辅导

教师服务学生的单独咨询,全过程跟进,促进其思想健康、思维正确,体现自我价值。重点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掌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分类识别,用心理问题处理的原则及核心思路等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教师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交谈就能够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要遵守保密原则,使学生有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关系。

(三)爱心传递,打开学生心扉

教师的爱心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并且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可以信赖彼此的桥梁。教与学是一种契合,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舞蹈动作的容器,学生所展现的舞蹈就是枯燥的,失去了舞蹈之韵味。舞者的舞姿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舞者心中流露着爱——对于舞蹈、人生以及这个世界的爱。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就是体现教师的灵魂。

六、藏族舞蹈的文化积累

(一)舞种文化

学习舞蹈、研究舞蹈,还要正确研究人们实际生产生活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中的思想感情,其形式和风格的成因等。舞蹈创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性的创造,文化性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都无法避开其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只要它出现就一定是某种文化的载体。

西藏的康、卫、藏、阿里地区的音乐分为两大体系:一是“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山歌、牧歌;二是“谐”——动态的歌,泛指节奏规整的歌舞。从舞蹈上讲,可分为“谐”“卓”“噶尔”“羌姆”,其中藏族舞蹈基础训练的“踢踏”,为整个藏族舞蹈的训练和风格的把握奠定了基础。人们随处可以听到藏族悦耳的歌声和跳舞的踢踏声。

(二)着装文化

藏族的着装文化是所生活地域的气候特点及地理位置而逐渐形成的,藏族居住地处于青藏高原中心地段,由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唐古拉山脉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西藏地貌有高原宽谷区、草原区、峡谷密林区。风大、干燥、气温低,这一地理情况使得藏族着装样式以长裙、长袖、长靴、大襟、肥腰为主,符合实际生态需求,舞蹈服装与舞蹈交相辉映,形成了相应的民族舞蹈文化。

藏族着装生动地体现在人们生活中,除了遮体保暖外,还有护身符的功能,服装的每一个图案寓意不同,或是历史讲述,或是表现藏族的民族意识、生活现象和精神文明等。如补绣于服装胸部、背部图案符号的万字纹,万字纹和十字纹是传统观念的艺术体现,是藏族文化的印记。氆氇藏服上印万字纹、十字纹;白马藏族服上最常用的是星星、月亮、太阳的变形图案,《池歌昼》舞面具额头有星、月、日浮雕图案,寓意减灾祈福。由此可见,舞蹈着装是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传承

舞蹈所形成的文化给国家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舞蹈的要求越来越高,舞蹈教师不但要努力做好舞蹈的创作和教学工作,也要参与到舞蹈的实践中去,促进舞蹈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藏族文化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仍需要保持民族性,注重继承、传承民族文化,增加文化底蕴,彰显民族魅力,这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七、结语

对艺考生需要进行民族舞蹈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服饰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旨在促进艺考生深入理解舞蹈的寓意,更深层次地进行舞蹈表达;更需要对艺考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辅导,使艺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艺考生很好地表现藏族舞蹈。

参考文献:

[1]胡志强.群众舞蹈在公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金田,2016(05):34.

[2]荀志丹,黄英杰.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方音乐,2017(12):77.

(作者简介:杨钧涵,女,浙江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心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谁远谁近?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心理小测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