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革命理想继承发扬人民兵工精神

2021-07-29韩玉杰

军工文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辽沈兵工职工

韩玉杰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中诞生,从此星火燎原动天地,百年奋斗泽人间。193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家兵工厂——官田中央军委兵工厂,从此人民兵工跟党走,华夏安平铸利剑。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当历史的时钟指向建党百年和人民兵工创建90 周年的伟大时刻,这首《长征组歌》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经典歌词赋予了我们兵工人对于理想和信念更深刻更具化的理解,更加坚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把革命理想融入人民兵工的初心使命

人民兵工是承载强军强国使命的一片红色圣地。革命理想信念和“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铸就了人民兵工的红色基因。

穿越世纪辉煌路。从“红色信物”——红军“重”武器马尾手榴弹,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99A 式主战坦克威风凛凛亮相阅兵沙场,人民兵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今天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已成为陆军武器装备研制发展主体和三军毁伤与信息化装备研制发展的骨干力量,面向陆、海、空、火箭军等各兵种,在装甲突击、防空反导、远程压制、精确打击、高效毁伤、信息夜视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

兵工“老字号”——辽沈集团,從他回归人民兵工的那天起,就把革命理想融入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之中。“一个军工一座城”,悠悠岁月,今天的这座军工城池依然威武如磐、飒爽如初。难忘历史深处那段岁月之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直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这个始建于日伪时期的老兵工厂与东北三千万苦难同胞和全民族一道经历了那场被奴役、被涂炭的噩梦,亲身见证了解放前日寇侵华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这两个最黑暗的历史时期。看前世,他经受了风雨中的漂泊和黑暗中的挣扎;览今生,他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每一个脚步都充分展现出“把一切献给党”的初心使命与政治担当。

初心奠定,辽沈集团将“担当”二字写的凌厉而饱满。1949 年平津战役,工厂研制的火箭炮、火箭弹为赢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战功;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 工厂作为建国初期全国仅有的几个大口径弹药生产厂之一,将一批批杀手锏武器运往朝鲜前线,有力支援了上甘岭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全面胜利;之后从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武装叛乱,到中印边境战争、中苏边境冲突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历数建国后战争和军事行动,不穿戎装的兵工人,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听从党的召唤,把党和国家利益高擎头顶,敢打、敢冲、敢拼、敢赢。

革命理想高于天,强军使命重于山。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兵工人的革命理想是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是矢志不渝、忠诚奉献的“根”与“魂”;是以保军为天职,捍卫和平、维护安全、慑止战争的骁勇担当。

把革命理想转化为人民兵工的创新实践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这个主轴在加速旋转,不断发力,引领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创新更是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强军路上,辽沈集团展现出一贯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永续创新的品质与风格。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为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和未来高科技战争需求,辽沈集团坚持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紧跟常规兵器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走出一条持续创新之路:“十一五”时期,在大中口径常规弹药研制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在巩固常规弹药研制能力水平的同时,实现智能化弹药发展新的突破;“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常规和修正弹药总体研发水平,完善智能弹药工程化体系,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在突破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培育核心工艺能力、加强数字化支撑赋能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形成转型升级的强劲态势。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在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指引下,辽沈集团审时度势抓机遇,把握工作时度效。适逢“十四五”开局,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万林明确提出把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引领、思维创新、体系推进。理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秉承新理念新思维,辽沈集团聚焦主责主业策划形成“1521”装备研发体系与“15733”技术研究体系,融入兵器集团科技创新大格局。

追逐光荣与梦想,辽沈人以自己“原创”的“蚂蚁啃骨头”精神托起如山使命。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聪明智慧的老一辈辽沈职工以自行设计的19 台“蚂蚁”机床,“啃”出中国第一台总重达50 多吨的大型化肥设备——2400 马力氮氢气压缩机。1958 年8 月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特给工厂发来贺信,工厂派往中南海的报捷队伍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8 年8 月20 号,《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消息并配以“谁说蚂蚁不能啃骨头”的社论。用现在的话说,当时我们兵工人的这一创新成果立刻冲上了“头条”“热搜”。时光荏苒,兵工人创造的“蚂蚁啃骨头”精神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孟泰精神和国防军工“两弹一星”精神同辉,在共和国百年工业史留下了精彩厚重的一笔。

在人民兵工这块创新沃土上,涌现出以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为代表的一代代先进模范人物。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于辽沈集团的全国劳模尉凤英,创造了12 年完成177 项技术革新的神奇,曾13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至今他还心系“娘家”,耄耋之年仍不忘回到辽沈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亲传技艺。2013 年5 月,尉凤英与袁隆平等功勋人物一起在首都北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聚焦高光时刻,这是我们兵工人的骄傲、辽沈人的荣耀!高举革命理想的大旗,辽沈职工在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激励下砥砺前行。

把革命理想贯之人民兵工的高度执行力

回顾辽沈集团发展历程,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山海般胸怀与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执行力可见一斑。

半个世纪前,辽沈集团坚决执行党中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以老兵工的胸怀和担当先后支援西安、重庆、河南、本溪等内地大小三线工厂和项目建设,4000多名干部职工举家迁徙,在边远山沟渡过漫长的艰苦岁月,为祖国国防工业发展奉献终身。

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固有规律,企业发展亦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尊重客观规律,适应改革发展,辽沈职工在每一次重大改革和战略调整中都体现出高度執行力。

20世纪末,国营东北机器制造总厂坚决执行国务院和兵器集团关于企业兼并、战略重组的决策部署,于1998年成功运作实质性兼并另一大型兵工企业——沈阳五三工厂。广大职工以国家和企业利益为重,积极配合支持兼并重组和“军调”工作,顺利完成军品能力和人员结构调整。

21世纪初,沈阳东基工业集团坚决执行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关于军工企业改革脱困工作总体部署,从2004年开始启动分立破产准备工作,到2007年4月终结法律程序。4年间,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支持改革,确保按照政策完成相关预案。破产重组人员随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一批;组建股份制企业安置一批;提前退休安置一批;自谋职业安置一批……广大干部职工以“红烛”精神助力企业蝶变再造。

2009年,东基公司与辽西锦山、锦华两厂重组为辽沈工业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坚决执行兵器行业这一结构性调整战略,积极排除各种障碍,争取兵器集团政策支持。辽西两厂通过异地自主搬迁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职工基本生存条件,安置职工4300余户、11000余人。

近年,辽沈集团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推进三年“处僵治困”专项改革、再次分流安置人员3200余人,在岗职工降至目前2900人以内,相比22年前企业兼并重组初期约1.9万人的规模总量,职工人数巨幅下降,人员结构趋于合理。辽沈集团进一步开展振兴发展专项行动,聚焦主业、瘦身健体,压减增效、清理退出亏损业务板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力复工复产……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广大党员和职工意志愈坚、博弈愈勇。

军事上有句话: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力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兵工人的执行力更是一种政治定力。正是基于这种定力,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排除万难,前往理想的彼岸。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历史的长河中,辽沈职工把革命理想融入人民兵工的初心使命,转化为人民兵工的创新实践,贯之于人民兵工的高度执行力,生根落地在人民兵工的精神世界和红色家园。

猜你喜欢

辽沈兵工职工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无限的世界
无限的世界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职工摄影(2)
秋色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兵工精神兵工梦
全媒体流程确定:辽沈晚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