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努力担负时代重任
2021-07-29王巍
王巍
6月17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安全对接,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这是继圆满完成嫦娥五号落月采样成功返回、“天问一号”成功落火、空间站核心舱及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交会对接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举国振奋、举世瞩目。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激励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辱使命、继续奋斗。
空间站的建成,是我国加速推进科技强国发展的缩影。进入新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展开,重大科技任务有序实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实力整体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准确研判,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正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大势和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并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等明确要求,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錯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立足当前时代方位,知识文明正在成为世界文明演进新形态,知识资源正超越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日益成为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最重要资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世界各国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加速向绿色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全球化面临挑战,国际力量对比凸显战略平衡和战术动荡相互交织的态势,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已经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因此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我国科技创新将迎来大发展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随着新兴科技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范式不断发生变革,已从线性化创新转变到网络化创新,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个体/ 小团队竞争转变为创新平台/ 生态系统的竞争。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相比,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满足应用需求的基础研究。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动力不断强化,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引领性企业的内在需求,国家、企业多渠道投入已经成为推进基础研究的主要动力。当前,随着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生物技术为主要突破口的新技术革命将从蓄势待发进入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将引发并推动物理认知、能源动力、信息科技、空天科技、生物医药、人脑科学,以及电子、通信、材料、制造、深海深地等科技领域的“群体性突破”,为我国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孕育了重大机遇。我国科技创新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群体性创新集聚和突破的时代。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航天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工业在大国博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面对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西方主要国家把阻挠中国航天的发展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西方主要国家积极增强自身的航天产业竞争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国家投入,扶持支持本国、本地区航天企业的发展和垄断,以保持其国际地位的战略领先。如美国刚刚通过的《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法案,通过战略、经济、外交、科技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对我国的竞争和遏制。我国航天既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面临着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的巨大压力。中美贸易摩擦警示我们,国际战略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美国将我国重新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必将牵动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整体战略调整,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打压和遏制必将伴随着中国崛起的整个历史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充分的战略准备。在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重要战场的新形势下,必须对我国航天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以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为目标,抢占世界科技战略制高点,加速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入推进科技管理改革,有力支撑航天强国和“两个世界一流”建设
航天科技集团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新时代强国强军目标,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创新,加速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进一步强化集团公司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战略性转变。
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努力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航天科技集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和科技领军企业,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通过实施部署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型号工程和重点任务,带动了全国相关原材料、元器件等领域基础性科研创新,突破了超高精度返回再入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照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超前谋划能够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加快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重大任务,包括空间科学之“起源计划”、下一代空间基础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和一批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标志性成果,为攀登科技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强化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研究,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国家和工业的强大。2019年,航天科技集团对接国家基础研究源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围绕航天特色技术领域面临的长远发展问题,每年投入1亿元,连续5年,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突出“从0到1”的原创导向,大力推动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不断加强全产业链和关键学科链创新,提高科技创新高质量源头供给能力。强化对基础前沿技术的持续跟踪和研判能力,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3年,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联合优势高校,开展基础、短板专业和前沿技术的战略性专题论证。努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利用中国航天日和中国宇航学会平台,连续2年面向全球发布宇航领域重大工程难题及前沿科学问题,吸引全球智力资源,共同研究提出、判别重大科技问题及其需要优先解决的难题。
突出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航天科技集团以“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重点针对长期制约科技创新的机制障碍,着力实施科技创新管理改革,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实施研发项目分类管理和精准激励,在基础、前沿领域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提高课题组长在课题经费分配权和课题组成员及合作对象的选择权,调动了研发队伍的工作主动性,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难等问题,积极落实国家科技成果管理要求,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种类成果形成细化的评价标准,建立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价值。深化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推进集团公司总体院所与专业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和流程,强化总体院所对专业院所的技术牵引,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同类资源和利益相关方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提升集团公司在重大技术领域拓展、重大项目论证和实施的整体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军民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加开放高效的协作体系,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并探索建立高效的基础前沿联合研究支持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院士要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充分体现了对院士群体的关心关爱和殷切厚望,更赋予了广大院士新的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深切感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身处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我们的科技舞台将更加宽广;身处富国强军的黄金时代,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中国航天也开启了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新征程;身处社会发展的重構时代,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充满发展机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勇于创新,敢于拼搏,为加快实现科技自强自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