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

2021-07-29李林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李林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格外引人瞩目。在“课程目标”中,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阐释,更是明确提出了“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具体要求。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思维能力,在“课程目标”的“思考·领悟”这一条目中仅有如下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与新课程标准相比,可谓轻描淡写。

事实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没有把它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给予足够的关注,大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讀和写作是不容置疑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没有思维能力的支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是中国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是新的时代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当今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越来越接近现实。在这一伟大历程中,中国的教育承担着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性人才的重任。中国的发展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和恒久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就是良好的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教学,应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呼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高考语文试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21题用“逻辑推理”题代替了原来的“图文转换”题。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谁都不可忽视,这道题目正是在有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思维品质的提升,将大大助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创新和创造离不开超常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新的课程背景下,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能够透过感性的语言材料,周密分析,拨开假象的迷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概括凝练出深刻的思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指导、规范或矫正自己的社会行为。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规定时间内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时,表现出应有的速度和熟练程度。这种思维品质的提升,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高中阶段各式各样的考试,无不需要这种思维敏捷性的参与。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能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遇到棘手问题感觉到无从下手时,适时地变换视角,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另辟蹊径,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通畅之乐,体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之美。

思维的批判性是一个抽象而深奥的哲学概念。在当今信息时代,该思维方式就是要学生学会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信息。特别是面对流行的说法,要通过理性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敢于质疑权威人士的错误言论,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不迷失自我。同时,一个合格的当代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反之,则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种学科共有的任务;而高中语文教学,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肯定会在该思维品质的提升上作出积极贡献。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品质的最可贵之处,或者说是思维的最高品质。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不有其独创性。特别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之所以有其各自的文学魅力,正是源于其独创性。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拾人牙慧的作品,早已被历史淘尽。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方面,可利用的资源相当丰富。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该立足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主要目标和重点是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培养。这两项,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应对考试,其作用更为突出,更容易被学生、学校和家长所理解和接受,得到的支持会更多一些。难点是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的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贯穿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有如下思路和办法。

一、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提升思维能力,并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是不断地鼓励学生改变阅读习惯,变传统的“读”为“研读”。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多的是接受,接受作者呈现的知识,接受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而“研读”的方式,在“读”的基础上研究,特别是对文本的思想和观点进行研究,结合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并且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研读”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甚至独创性等都会得到相应的锻炼。

二、通过课上或课下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可设计“我是发言人”“课前5分钟演讲”“七嘴八舌”等小型的辩论会。

三、通过对文学作品个性解读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即对文学作品可以有多元认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探究作品的形象和主题,能够发现不同于他人的那个“哈姆雷特”,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议论文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写作者的思想认识决定的。学生认识水平的低下,严重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学,也制约着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从思维入手,通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有可能打破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审题训练上加大力度,特别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分解分论点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推介主流媒体上的政论、时评类文章,让学生加以模仿借鉴,以此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文系山东省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TJK2019GH234]

作者简介: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论非独创性数据库的邻接权保护模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议作品之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