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彼此关联,推动课内外阅读的深度融合

2021-07-29陈敏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整本书识字词语

陈敏燕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形成“能说会写善表达”的语文能力。统编版教材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在教学设置上充分关联课内外阅读。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量的累积上,还要充分明晰课内外的阅读目标,强化教材课文与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从而引领课内外阅读从量到质的提升。

一、拓展补充:依托识字方法,在巩固中强化课内外整合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写字无疑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随着识字量的不断丰富,学生也逐渐形成了自主性的识字能力,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内识字的权利和空间交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常态化的认知经验,展开自主识字。很多课文所呈现的生字,由于语境相同,具有共性,教师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其他的课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对这种识字方法和所关注的内容进行巩固。

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有一组表示动作的生字,比如“扔、扛、抱、摘、捧”等。很多学生立刻意识到,这些生字都带有提手旁,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益。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拓展《别让太阳掉下来》一文,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章的动词。很多学生圈画的动词中也有大量带有提手旁的生字,比如“撬、托”等。教师为学生出示画面,并从字理的角度进行探究,明晰动词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进行富有创意的看图说话训练。引导学生以文本中的动词为轴心,分析谁在捆太阳、为何要捆太阳、如何捆太阳以及最终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将课外阅读的文本故事讲述给大家听。

在这一案例中,课堂内外的结合就以动词作为连接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识字资源,巩固了识字的方法,同时推动学生结合语境感知动词表达的精妙,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迁移运用:依托典型词语,在支撑中强化课内外整合

课文中很多词语看似简单,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但在课文迥异的语境下,往往蕴藏着独特的意蕴,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想真正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在综合性感知与辨析中形成认知体验。

比如,统编版教材《彩虹》一文中“荡来荡去”这个词语就非常有趣。作者运用这个词语,将那种在彩虹上晃荡的轻松、愉悦、悠闲之情表达了出来。课后习题中还专门就这一类词语进行了感知、积累。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中的插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在品味和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词语所带来的惬意,并相机鼓励学生积累这种ABAC式的词语。紧扣这一链接点,教师拓展了经典绘本《彩虹色的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绘本中图画的空白处,想象绘本中彩虹色的花在分别有了扇子、披风、小船之后的状态,并尝试运用“荡来荡去”这个词语写一句话,为绘本丰富文字表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利用教材文本中的典型词语,引导学生紧扣教材课文载体感知词语表达内蕴和表达方法,并借助于拓展的文本进行迁移运用,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统整、辨析文本故事的基础上,感受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立体的语言构建资源,有效推动了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

三、提炼共性:依托表达主题,在类比中强化课内外整合

语文学习的价值除了形成语文能力之外,更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我们不能仅仅把语文窄化成为语用工具的载体,作为单纯知识信息发布的渠道,而要借助文本中的情感、主题,为塑造和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奠基。

比如,统编版六上《在柏林》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微型小说情节短小、一波三折的特点之外,着力紧扣战争的话题进行思考,唤醒了学生内在思维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拓展了小说《半截蜡烛》和经典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即便是没有硝烟的地方其实也是战场,更为重要的是站在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战争的话题。在学生阅读了这一组文本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统整的视角来关注这三篇的内容,从不同的维度来感知战争的危害。这个角度可以是老年人,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此时,学生的认知是清晰的,体验也是深刻的,所得更是丰富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知所得和理解倾吐出来,在实践表达的过程中将原本的感性认知转化成为理性认知。

借助这样的类文统整和读写融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本表达主题的感知更为多维而立体,从而经历了心灵到思维,再到书写的实践,达成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实践中得到了熏陶和滋养。

四、辐射延伸:依托教材设置,在链接中强化课内外整合

语文教学积极倡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这就离不开学生的广泛阅读。统编版教材的编者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关键点,在教材编著的过程中设置了精读文本、略读文本和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因此,教师要依从统编版教材的设置原则,努力探寻从一篇课文向整本书迈进的渠道。统编版六下第二单元就是一个特殊的单元,所有课文都是外国文学名著的节选。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1.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2.学习写作品梗概。很显然,编者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其目的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这些节选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借助这些节选内容,将学生的关注力从教材向整本书延伸。

鉴于此,在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既要以普通单元的视角,教学单元中的课文,同时也要将其看成是文学名著的一部分,建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认知通道。为此,教师就可以相机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学习第六课《骑鹅旅行记(节选)》一文时,教师紧扣文本中所讲述的故事,要求学生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借助小说中的故事,比如“地狱谷的羊群”“鹤之舞表演大会”引发学生猜测,让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形成阅读整本书的愿望。最后,教师利用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更好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着眼于一篇课文,放眼于整本书,既完成了课文的基本教学任务,同时也将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跳板,实现了从课内单篇课文向课外整本书迈进的效果。

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但对于课外阅读教师不能仅仅做一个“甩手掌柜”,要找准课堂内容的链接点,通过过渡和渗透,促使学生产生兴趣、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借助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识字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