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纹样新猜想
——鱼干假说
2021-07-29郑智恒王迎迎
郑智恒,王迎迎
(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1 “人面鱼纹彩陶盆”概况
关于“人面鱼纹”中的“人面”纹的含义有很多种解释,《西安半坡》考古发掘报告中指出: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1]
从绘画表现上分析,顶部造型为带刺的三角形状,图案中心主体呈圆形,左上半部成黑色,右上半部为黑色半弧形,中部两根横线细而平直,竖线挺直,下部一对未上色的、相对的三角形呈漏斗状。两旁相应分置一对细长的鱼骨刺纹,骨刺鱼头与漏斗状的三角形共形,中部两侧的两条小鱼上黑下白填充其内部。除主体纹外,盆内还有一对个头较大的带鳞鱼纹。盆口为黑色,敞口卷唇,绘制4 组对称未上色箭头和短线。
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有了近30 种观点说法,主流的声音认为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对图腾的崇拜。[2]至于这一图腾代表的具体含义,又有很多猜想,有人认为这是半坡居民通过在器皿上绘制鱼纹来祈求渔猎丰收、生殖繁衍、族丁兴旺,也有人根据古籍记载人鱼互变的神话,认为变形的鱼纹代表人格化的氏族保护神。[3]
2 “干鱼”新假说命名理据
2.1 干鱼生产、加工史
将鱼通过风吹日晒蒸干体内水份的一种的制鱼方法,制成品主要包括鱼腊、鱼脯、鱐等。《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载:“干制之法,最古”,《周礼·天官·笾人》:“朝事之籩,其实麷、蕡、白、黑、形盐、膴鲍、鱼鱐。”《说文》:“鱐,干鱼尾也”。《周礼·天官·庖人》:“夏行腒鱐,膳膏臊。”郑司农云:“鱐,干鱼。”“ 腒、鱐,暵热而干”。由此可知,“鱐”就是先秦时期通过蒸发水分保存鱼肉的制作方式,这种制作技术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存放肉食,防止其腐臭的储存方式。[4]
2.2 新假说的推测
同时期有黑龙江密山兴凯湖畔的新开流文化,先民同仰韶文化时期半坡居民一样以捕鱼为生。石制工具有打制的、磨制的和细石器三种,以细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丰富,有鱼镖、鱼叉、鱼钩和镞等。发现圆形和椭圆形的鱼窑,内有鱼骨。出土鱼鹰骨雕和鱼形角雕。陶器仅罐、钵两类,多饰鱼鳞纹、网纹和篦点纹等。[5]
新开流文化中发现的鱼窑,主要分布在新开流文化的下层(距今6000 年),鱼窖存在的目的显然是储藏大量的活鱼,窖藏的地层多接近冻土层,鱼窖需遮蔽阳光,鱼窖中的储藏方式则是叠压在一起,内部保持低温的状态能够使剩余的大量鲜鱼储藏起来,以备急用或冬季食用。早在6000 年前,当地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储存活鱼过冬的方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早已熟练地掌握制作鱼干的方法。[6]
笔者认为彩陶盆中的鱼纹是半坡人劳动生活的艺术反映,半坡人住在靠近河水的地方,捕鱼为食,鱼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很多鱼钩、鱼叉、箭头等工具,意味着在这个时期,人类为了满足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需要不断地尝试去征服大自然。彩陶盆中的“鱼”和盆沿上的“鱼钩”正是半坡先民想去征服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图1 为盆沿上的“箭头”元素与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对比图。
图1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盆沿箭头、骨质鱼钩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地区保留着储存并食用干鱼、肉的习俗,笔者大胆推测盆的内壁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是鱼的三种不同的状态,即:活鱼、鱼干、鱼骨,三种鱼都用写实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了鱼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活鱼绘有明显的鳞与鳍,鱼的眼睛更加饱满,更为生动,并且在盆中远离主体,更有一种活动游离的视觉效果(如图2)。有骨刺的鱼骨,两边对称带刺的则很明显是没有肉包裹的鱼骨的状态(如图3)。黑白块面分明的鱼干,没有了鱼鳞和饱满生动的眼睛,但依然有鱼鳍的表现(如图4)。
图2 彩陶图案与实物对比
图3 彩陶图案与实物对比
图4 彩陶图案与实物对比
至于最中间的主体物(如图5),笔者认为是一种从头至腹部切开晾晒风干的方法,是对其真实食物的俯视效果的绘画,类似于半坡出土的其他彩陶出现的复体鱼纹(如图6),回到日常生活的角度,也很像从腹部剖开晒干鱼的写实记录表现(如图7)。
图5 彩陶主体图案部分
图6 彩陶双鱼纹图
图7 从腹部刨开的风干鱼
从艺术的起源上分析,原始先民对此陶器纹样的艺术表现不是为了抽象而抽象,他们将鱼的不同生物状态绘制在器物上,最终想要表达的也许是征服大自然的一种愿望。
临潼姜寨出土的鸟鱼彩陶上的图案与“人面鱼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案分为上中下三份,中下部都有类似鸟首的共形图案,中部有酷似眯着眼睛的人面纹,上部则是由三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鱼尾图案(如图8)。
图8 临潼姜寨彩陶双鱼
1995 年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内壁游离于主体的“活鱼”被替换为了“网纹”,更好地证明了笔者的猜想(如图9)。
图9 人面网纹盆
整体上来看,两种图案的绘制方法都是以鱼的局部表现出其他的抽象图案,从而达到另一种艺术形式,这种鱼含鸟、鱼含人面的共用形的方法可以表达先民的某种意识形态,但总体来说,图案主要表现的依旧是鱼。
3 结语
笔者结合出土文物对彩陶盆图案造型进行分析,认为彩陶盆中的鱼纹是半坡人劳动生活的反映,而不是学术界主流地认为是崇拜巫术的产物。半坡人住在靠近河水的地方,用网捕鱼、用钩插鱼,由此看来,半坡人面鱼纹盆上的图案应为写实的,更多是为了表现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及在生活中所感悟的大自然变化,是对生活需求等因素的反映,他们借着鱼与人、鸟等其他动物的共用形表现形式,表现出先民存在着那个时期的人类最大的本质欲望——征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