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血清PDGF-BB、sCD40L及LDH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1-07-29周炼炼陈少谊
周炼炼,陈少谊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血液内科,福建泉州 362000
恶性淋巴瘤(ML)是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亚型众多且临床表现多样[1],其中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我国最为常见。DLBCL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按照临床常规RCHOP治疗方案统计,5年内复发和死亡患者可占20.0%~59.0%,且挽救性治疗效果较差[2-3]。因此寻找可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肿瘤标志物对及时干预和改善DLBCL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发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可溶性CD40L配体(sCD40L)、乳酸脱氢酶(LDH)在DLBCL患者中表达异常[4-5],但其对DLBCL化疗效果及预后评价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92例DLBCL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化疗前后血清PDGF-BB、sCD40L、LDH表达变化在评价疗效及预测预后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DLBCL诊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DLBCL化疗患者为肿瘤组,其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42~76岁,平均(59.42±3.84)岁;临床分期[7]Ⅰ期18例,Ⅱ期30例,Ⅲ期28例,Ⅳ期16例;病程2~8年,平均(4.36±0.58)年;病变部位,腹腔37例,头颈28例,腹股沟15例,乳腺12例,按照化疗疗效[8]不同可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将CR、PR作为有效,NC、PD作为无效,分别将CR+PR、NC+PD作为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按照3年内无病生存情况可分为存活组61例、死亡组31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41~78岁,平均(60.35±4.0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确诊为DLBCL,参考《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6];(2)均进行化疗治疗,且对化疗药物耐受;(3)白细胞(WBC)≥4×109个/L,血红蛋白(Hb)≥110 g/L,网织红细胞≥0.5%;(4)年龄≥18岁;(5)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2)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3)无法配合治疗、中途转院或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所有DLBCL患者均进行常规RCHOP方案化疗,第0天按体表面积注射375 mg/m2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瑞士 Roche Pharma 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34)+第1天 静脉滴注750 mg/m2环磷酰胺(江苏盛迪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857)+静脉滴注70 mg/m2表阿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0)+静脉滴注1.4 mg/m2长春新碱(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326),第1~5天口服60 mg/m2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23),1个疗程为3周,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抽取对照组和肿瘤组化疗前、化疗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其中PDGF-BB、sCD40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来自于奥地利Bender公司),LDH采用速率法(试剂盒来自于上海私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是否累及骨髓、是否存在全身症状(是否存在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或中高危)、肿瘤细胞来源(是否来自于生发中心)、化疗前后血清PDGF-BB、LDH、sCD40L水平是否发生变化等,分析影响患者3年内无病死亡的相关因素。其中ECOC评分主要评价患者体能状态,包括日常行走、生活自理、工作、起床活动能力分别记0~5分,分数越高患者活动能力越差[9]。IPI评分包括患者年龄、身体状态、临床分期、是否界外侵犯和乳酸水平5个方面计分,其中3分及以上为中高危,3分以下为低危[10]。
2 结 果
2.1对照组和肿瘤组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比较 化疗前肿瘤组血清PDGF-BB、LDH水平高于对照组,sCD40L低于对照组,化疗后肿瘤组sCD40L水平较化疗前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DGF-BB、LDH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比较
2.2不同化疗疗效患者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比较 化疗后CR+PR患者血清PDGF-BB、LDH水平低于NC+PD患者,sCD40L高于NC+P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化疗疗效患者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比较
2.3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ECOG评分、骨髓累及、IPI评分、是否存在全身症状、PDGF-BB变化、LDH变化、sCD40L变化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n(%)]
2.4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PDGF-BB变化、LDH变化、sCD40L变化对DLBCL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DLBCL是成年人高发的恶性淋巴瘤亚型,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淋巴结和发热、盗汗、无痛淋巴结肿大等,无明显特异度[11]。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亚型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等各不相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缺乏特异度,主要反映为CRP升高及WBC、PLT计数减少等[12],因此寻找更为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尤为重要。
肿瘤生长与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PDGF-BB是一种能有效诱导新生血管系统形成的生长因子,可为肿瘤发展提供营养和基础条件。在DLBCL的发病和病情进展的过程中,血清PDGF-BB呈过表达状态,目前已有研究将血清PDGF-BB水平作为诊断DLBCL的参考指标之一[13]。CD40L能通过诱导CD40+肿瘤细胞表面Fas水平提高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学者采用CD40L出口慢性淋巴白血病细胞发现,其对化疗药物的灵敏度明显升高;还有研究发现CD40L能下调肿瘤细胞中凋亡蛋白Bcl-2水平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因此CD40L能在促凋亡和细胞毒性两方面起到抗肿瘤作用[14-15]。sCD40L是保留CD40L生物学功能的可溶性同型三聚体,其在血清中表达水平升高提示 CD40L活性升高和抗肿瘤作用的加强。LDH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细胞代谢能力标志物,多项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糖酵解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细胞,且糖酵解过程中可改变多种酶活性,LDH为糖酵解途径中重要参与酶;在恶性增殖的肿瘤细胞中代谢速率明显加快,同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酶类释放到血液中,破坏血液循环中酶类的正常循环,此时可在血清中检测到大量癌症相关酶类的水平升高[16]。而有研究认为[17],sCD40L可通过促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PDGF-BB的表达,同时减少LDH释放进入血液,因此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本次研究中化疗前肿瘤组血清PDGF-BB、LDH水平高于对照组,sCD40L低于对照组,化疗后肿瘤组sCD40L水平较化疗前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DGF-BB、LDH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提示PDGF-BB、LDH在DLBCL患者中呈高表达,sCD40L呈低表达,与相关研究一致。
此外,DLBCL化疗效果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化疗后各血清指标水平虽出现一定程度改善,但仍与正常状况差距较大。而本次研究还发现,化疗后CR+PR患者血清PDGF-BB、LDH水平低于NC+PD患者,sCD40L高于NC+PD患者,提示化疗有效患者相对于无效患者,血清PDGF-BB、LDH水平偏低,sCD40L偏高,说明血清PDGF-BB、LDH、sCD40L水平可有效评价DLBCL化疗疗效。CHOP一直是淋巴瘤化疗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其剂量密度、剂量强度化疗和单克隆抗体等应用临床,患者生存率得到一定改善[18]。但不同患者接受CHOP化疗方案后预后差异仍然较大,其中影响因素较多。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化疗前后PDGF-BB、LDH及sCD40L变化是影响DLBCL患者3年内无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均为影响DLB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而化疗前后PDGF-BB、LDH及sCD40L变化也可对预后产生显著影响。推测原因可能是化疗前后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改变反映的是化疗疗效的不同,而化疗疗效也是公认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9]。已有不同研究中分别采用化疗后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建立ROC曲线诊断DLBCL患者5年生存情况,发现其AUC分别为0.751、0.736、0.728,提示其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0]。而本次采用的化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来预测预后,相关研究较少,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综上所述,DLBC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PDGF-BB、sCD40L、LDH水平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其表达改变是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