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道引领对孝道行为的影响之实证研究

2021-07-29刘军波罗婷俐胡军生

老龄科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控制组个体实验组

刘军波,罗婷俐,胡军生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一、引言

孝道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延续至今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价值观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养老机制建设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家庭赡养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Ho,1996)。但在近年来的市场化、工业化大潮中,家庭的养老功能和孝道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现代社会中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部分子女非但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反而出现啃老、拒绝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身心健康。罗萌 等(2015)通过研究发现,子女的不孝行为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重要原因。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继承与弘扬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充分进行孝道引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心理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孝道的关注,并围绕孝道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Ho,1996)。研究发现:孝道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陈晓惠 等,2013)呈显著正相关,与老年人的孤独感(申继亮 等,2003;刘靓 等,2009)和抑郁(罗婷俐 等,2019)呈显著负相关。学者们通过考察孝道与行孝者的积极情感(Bergelson et al.,2015)和抑郁(Khalaila et al.,2011;Pan et al.,2017)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了孝道对人们的重大影响。近年来,学者们通过探析孝道的形成及其发展机制,发现孝道存在着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李启明 等(2016)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孝道行为能够显著预测子女的孝道行为。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验证(邹雅玲 等,2020),从而证实了孝道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表明家庭在个体孝道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孝道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根据社会化理论,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逐渐弱化,大众传媒、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增强(Gecas,1981),舆论传媒在孝道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媒体在这个移动互联、万物互联的世界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可以通过有效的宣传,在社会上树立典范,积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大众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方建移,2005)。有关亲社会行为形成的研究表明,电视节目内容对儿童的行为有显著影响:观看慷慨行为榜样的儿童捐赠给慈善机构的奖品远远多于观看自私行为示范的儿童;看到他人分享行为次数较多的儿童,相对于只看到一次分享行为的儿童,会更多地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Rushton,1982);玩亲社会视频游戏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外显攻击性(Greitemeyera et al.,2009)和内隐攻击性(雷浩 等,2013)。与此同时,电视节目中的反社会动作场景也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反社会行为(Bankart et al.,1979)。因此,媒体宜经常宣传社会上子女孝顺老人的事迹,从正面引导社会大众的孝道行为。

学校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还包括引导他们的社会行为(Nicholls,1989)。学生的责任感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培养(Mooij,1999),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优良品质。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会受到大众传媒、学校等的深刻影响。

孝道行为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很可能会受到孝道宣传和孝道教育的影响,但学界至今鲜有研究考察孝道宣传与孝道教育对个体孝道行为的实际影响。本文拟通过两个实验分析孝道宣传和孝道教育对孝道行为的影响,以探讨孝道引领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弘扬孝道文化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一,孝道宣传对孝道行为的影响之实验

(一)研究对象

来自武汉地区的85名大学生参与了本次实验,剔除数据不完整的3人,最后的有效样本为82人。被试的年龄在18~28岁之间(M=22.54岁,SD=2.79)。其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7人和45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别为30和52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与城市的分别为45和37人;本科生44人,研究生38人;文科生31人,理工科与医科学生51人;父母经济状况宽裕的23人,父母经济状况一般的42人,父母经济状况比较紧张或很紧张的17人;父母身体状况较差的7人,父母身体状况一般的40人,父母身体状况较好或非常好的35人。

(二)实验材料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是否接受孝道宣传(观看孝道公益视频vs.观看中性视频),因变量为孝道行为水平。

1.自变量的操作

参考Rushton等(1982)对亲社会媒体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让实验组被试观看孝道公益广告视频《母亲的七秒》。该视频讲述了一位年迈的母亲失忆之后,儿子对她的照顾和孝顺。控制组被试则观看一则环保公益广告视频。

材料有效性评估:在正式施测前,请5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材料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请他们依次观看环保公益视频和两个备选的孝道公益视频Family和《母亲的七秒》,并依次对三个视频进行7点评分,评价的内容包括视频内容的吸引力、趣味性、与孝道的相关程度,以及对视频内容的喜欢程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视频在吸引力、被喜欢程度、趣味性三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控制组的环保公益视频与孝道的相关程度(M=1.00,SD=0)显著低于实验组两个备选的孝道公益视频(M=5.60,SD=2.61,p<0.05;M=6.60,SD=0.55,p<0.001),而两个孝道类视频与孝道的关联程度则无显著差异,说明三个视频都是符合研究需要的。最终,本研究在两个孝道公益广告视频中选取了评价结果更为理想的《母亲的七秒》作为实验材料。

2.因变量的测量

孝道行为的测量工具改编自Ng等(2000)编制的简短成人孝道实践量表。该量表包括照顾父母生活起居、资助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取悦父母、与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等六个项目。根据研究需要对量表进行修订,通过量表考察他们未来可能为父母提供孝道行为的程度。项目为5点计分(1为完全不同意,5为完全同意),项目均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孝道行为水平越高。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3.控制变量的测量

将情感体验作为控制变量。由于观看视频可能会引起个体的情感反应,而这可能对个体的作答产生影响,故同时测量被试的情感体验。日常情感体验的调查采用Watson等(1988)编制、邱林 等(2008)修订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该量表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量表采取5点计分方式,1表示非常少或没有,5表示非常强烈。分别计算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该维度的情感体验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94和0.93。

(三)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其中实验组45人、控制组37人。实验在环境适宜的实验室进行,被试被告知需要完成几个不同任务的实验,只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回答就好。首先操纵自变量孝道宣传。实验组观看的是孝道公益视频《母亲的七秒》,控制组观看的是一则环保公益视频。视频观看结束后,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次填写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孝道行为量表,并填写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完成后告知其实验结束,并对其表示感谢。

(四)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感体验差异显著性检验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积极情感得分(t=0.42,p>0.05;2.80±0.90 vs.2.71±0.95)和消极情感得分(t=0.66,p>0.05;2.33±0.97 vs.2.19±0.93)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观看不同视频对于两组被试情感体验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2.孝道宣传对孝道行为的影响

首先对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方差检验,结果发现,孝道行为水平在所有人口学变量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随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孝道宣传是否有效影响了个体的孝道行为。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见表1),表明观看孝道视频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孝道行为水平。

表1 孝道行为得分差异显著性检验(M±SD)

(五)讨论

本研究参照亲社会媒体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操纵自变量,发现观看孝顺父母的视频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孝道行为水平。国外学者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视频游戏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在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学习模型(The General Learning Model,GLM)(Buckley et al.,2006)。该模型认为,媒体接触能够对个体产生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在短期效应中,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够激活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状态,进而影响到其当前行为决策;而不断接触同一类型媒体内容,则会产生长期效应,即会对个体的态度、信念与行为产生长期影响(Swing et al.,2008)。在一般学习模型框架下,视频内容是输入变量,认知和情感是内部状态,行为是结果变量。当输入变量是亲社会视频游戏时,相关的亲社会认知和情感状态得到激活,从而促使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Greitemeyer et al.,2014;陈朝阳 等,2012)。当然,视频游戏对玩家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游戏具体展现的内容,例如,暴力类的视频游戏易使玩家产生攻击性行为(Anderson et al.,2001,2010)。孝道宣传视频对孝道行为的影响可能与此类似,当输入变量是与孝道有关的视频时,可能激活了与孝道有关的认知与情感,从而导致个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孝道行为。

三、研究二,孝道教育对孝道行为的影响之实验

(一)研究对象

来自武汉地区的100名大学生参与了本次实验,剔除4份未通过注意检查及1份填写不完整的被试数据,剩余有效数据95份。被试年龄在19~29岁之间(M=22.37岁,SD=2.58)。其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3和62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别为48和47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和城市的分别为35与60人;本科生53人,研究生42人;文科生54人,理工科或医科学生41人;父母经济状况宽裕的27人,父母经济状况一般的61人,父母经济状况比较紧张或很紧张的7人;父母身体状况较差的2人,父母身体状况一般的45人,父母身体状况较好或非常好的48人。

(二)实验材料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是否接受孝道教育(阅读孝顺父母类材料vs.阅读中性材料),因变量为孝道行为水平。

1.自变量的操作

参照Vohs等(2006)对金钱概念启动的研究,本实验中要求实验组被试阅读一段与孝顺父母相关的文字材料,控制组被试阅读一段中性文字材料。

实验组阅读材料:

现代社会大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在工作学习之余,我们也不能忘记孝顺父母。虽然不能天天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我们还是有其他方法来关心父母的。比如,定期给父母打个电话。这个方式特别适合在外工作或者学习的年轻人。定期给父母打个电话,甚至可以微信视频聊天,了解父母心里在想什么、担心什么,生活上需要什么,又或者最近有什么让他们不高兴的事情,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联络及时了解父母的日常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支持和安慰。另外,在外求学或者工作的子女,逢年过节要尽量挤时间回家看看父母。一年的时间过去得很快,父母也渐渐衰老,趁着他们还能守望这种幸福,我们要尽量创造机会回家和父母团聚。

控制组阅读材料:

智能家居的英文名称是Smart Home,最初将其定义为把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设备、电器和装置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系统上,对其进行监视和控制,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的物联化的体现,人工智能推动了智能家居的创新应用。相对于普通家居,智能家居在具有传统居住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能节约各种能源费用。随着智能家居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系统和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国内智能家居行业正砥砺前行,但因为起步较晚,市场主流的产品(系统)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产品本身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市场调研结果显示,智能家居交互平台是调和矛盾的最好手段之一。

材料有效性评估:在正式施测前,请4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材料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请他们依次阅读实验组和控制组所用的文字材料,并对其进行7点评分。评价的内容包括文字材料的吸引力、趣味性、与孝道相关的程度,以及对文字材料的喜欢程度。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文字材料在吸引力、被喜欢程度、趣味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材料在孝道相关性上的得分(M=6.75,SD=0.50)显著高于控制组材料(M=1.00,SD=0,t=23.00,p<0.001),说明实验材料设置是有效的。

2.因变量的测量

孝道行为的测量方法同研究一。本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3.控制变量的测量

控制变量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测量方法同研究一。本次研究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和0.92。

(三)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其中实验组51人、控制组44人。实验在环境适宜的实验室进行,被试被告知需要完成几个不同任务的实验,只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回答就好。首先操纵孝道教育,让实验组被试阅读与孝道相关的文字材料,控制组被试阅读与智能家居系统相关的文字材料。阅读结束后,回答一道与材料有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是否认真阅读了材料。其中实验组需要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关心父母的方法是哪一种,控制组需要回答解决智能家居产品本身和市场需求矛盾的最好手段之一是什么。随后两组被试都需要依次填写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孝道行为量表,并填写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完成后告知其实验结束,并对其表示感谢。

(四)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感体验差异显著性检验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积极情感得分(t=1.68,p>0.05;2.51±0.93 vs.2.20±0.85)和消极情感得分(t=0.04,p>0.05;1.47±0.60 vs.1.46±0.66)无显著差异,说明阅读不同文字材料对于两组被试情感体验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2.孝道教育对孝道行为的影响

首先对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方差检验,结果发现,孝道行为水平在所有人口学变量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随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孝道教育是否有效影响了个体的孝道行为。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p<0.001)(见表2),表明阅读文字类孝道教育材料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孝道行为水平。

表2 孝道行为得分差异显著性检验(M±SD)

(五)讨论

本研究参照金钱概念启动范式,通过阅读文字材料的方式操纵自变量。实验结果表明,文字类孝道教育材料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孝道行为水平,证明孝道教育对个体孝道具有积极作用。孝道教育有助于个体加深对孝道的感受和理解,个体在接受孝道教育时,会逐渐将孝道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进一步表现出更多的孝道行为。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落实孝道教育。在家庭层面,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为其挑选适合儿童阅读的孝道教育读本,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学校层面,可以将孝道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安排一定的孝道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在社会层面,报纸、刊物等媒体可以宣传一些子女孝顺老人的优秀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出孝顺老人的积极氛围,推动社会大众孝道行为水平的提升。

四、总讨论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转型对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孝道带来了巨大冲击。另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的关注重点逐渐下移,代际关系失衡。在人口老龄化和传统孝道观念淡化的今天,孝道的弘扬和传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究了孝道宣传和孝道教育对大学生孝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观看与孝道相关的视频或者阅读与孝道相关的文字材料,对于个体孝道行为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实了孝道引领对孝道的影响。本研究将孝道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家庭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并将这一领域的探讨从理论讨论延伸至实证研究,丰富了孝道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

当今时代,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让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变得越来越便捷。大众传媒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重复体验简单的刺激,会对目标产生更积极的影响(Zajonc,1968)。个体很容易受到电视节目和印刷媒体的影响(Resnik et al.,1977;Teel et al.,1979)。为了更好地培养人们的孝道观念,促进人们的孝道行为,进而发挥孝道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我们有必要利用现代传媒工具进行孝道宣传。

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校或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创作和传播与孝道有关的教育内容,用通俗易懂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树立孝道的正面形象,传播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规范,将孝顺父母、善待老人等传统美德的教育贯穿于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营造孝道教育的良好氛围。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实验考察了大众媒体的孝道宣传和孝道教育对孝道行为的积极作用,为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和相关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对创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样本单一,所有被试都是在校学生,而社会上实际承担赡养老人责任的往往是已经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向福贞 等,2019)。未来研究可考察孝道宣传、孝道教育对那些实际承担养老责任的成年人的孝道行为是否也有同样的积极影响。其次,本研究考察的是未来能够提供的孝道行为,而非个体实际的孝道行为。最后,本研究两个实验所考察的孝道宣传、孝道教育是对个体当下孝道行为的影响,其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尚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控制组个体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给商品起名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