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栗红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1-07-29张娜娜李双民温晓蕾冯丽娜王俊凤杨文杰霍佳欢兰淑慧孙伟明齐慧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红粉氮源板栗

张娜娜, 李双民, 温晓蕾, 冯丽娜, 王俊凤, 杨文杰, 霍佳欢, 兰淑慧, 孙伟明*, 齐慧霞*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600; 2.河北省昌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秦皇岛 066600; 3.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是板栗生产大国,种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1]。近年来,随着板栗产业迅速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病害发生逐年加重。板栗在贮藏期由于果实呼吸旺盛,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板栗贮藏期腐烂主要由多种真菌复合侵染造成,梁丽松等[2]对北京、山东、湖南等地板栗果实腐烂病共鉴定出11个病原菌属,分别是大茎点属(Macrophomasp.)、镰孢菌属(Fusariumsp.)、拟茎点霉属(Phomopsiss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茎点霉属(Phomasp.)、小穴壳属(Dothiorellasp.)、毛霉属(Mucorsp.)、链格孢属(Alternariasp.)、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青霉菌属(Penicilliumsp.)。吴光金等[3]在腐烂栗果上检测到13个真菌属,1个细菌属,认为泡囊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vesicularisGalarneaultetLeifson)和多主小穴壳菌(DothiorellaribisGrossetDuggur)是主要的致腐菌。贮藏期红粉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引起的,主要危害板栗栗果,发病初期形成褐色病斑,并在病斑处附着白色粉状物,随后病斑缓慢扩展,可蔓延整个果面,后期在病斑处着生大量粉色霉层,发病果仁失水变僵、变苦,并能产生毒素。目前,对于红粉病的研究集中在菜豆红粉病[4]、芒果果腐病[5]、苹果霉心病[6]、甜瓜粉霉病[7]、龙眼红粉病[8]、枣红粉病[9]、番茄红粉病[13]、棉铃红粉病[14]、黄瓜红粉病[15]等,对板栗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板栗红粉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病原鉴定,同时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明确板栗红粉病的病原,了解其特性,明确其最适生长环境条件,为病害的识别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病果采集自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市栗园,品种为早丰。

PDA培养基:水1 000 mL,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粉20 g。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采用组织分离法[10]分离和纯化病原菌,从栗果的病健交界处切取5 mm×5 mm的组织块,将组织块用75%乙醇表面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3次,最后用灭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接种至PDA培养基上,每皿3块,25 ℃恒温箱(ZGZ-450,上海丙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倒置培养5 d,待菌落长出后挑取菌落边缘处,接种到新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纯化,纯化后转入斜面试管4 ℃条件下保存备用。

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将供试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于25 ℃恒温培养10 d,观察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从菌落表面挑取培养物,蔡司显微镜(Primo Star)观察菌丝形态及孢子情况,测量孢子大小,进行形态学鉴定[10-11],初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

1.4 致病性鉴定

根据柯赫氏法则[10],采用离体接种法检测病原菌的致病性。选取健康板栗栗果,75%乙醇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2遍,用针刺法在果仁接种部位制造伤口,取7 mm活化后的菌丝块接种于果仁的伤口部位,保鲜膜固定,以无菌水作为对照,置于培养皿(直径150 mm)中25 ℃条件下保湿培养,24 h后去掉菌饼,记录发病情况,分离发病栗果病原菌,与原接种菌进行比较。

1.5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从培养5 d的菌株上挑取适量菌丝,放入1.5 mL灭菌离心管里,用研磨机将其磨碎,利用DNA基因组试剂盒(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DNA。对病原菌进行ITS序列扩增,所用引物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12]。PCR反应总体积25 mL,包含上下引物各1 mL,DNA模板2 mL,ddH2O 12.5 mL,2×EsTaqMasterMix 8.5 mL。扩增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45 s,72 ℃延伸1 min, 32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4 ℃保存。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合格样品送往生工(上海)公司测序。将测序所得菌株DNA-ITS序列与NCBI中ITS区相关序列比较同源性,用MEGA-X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1.6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6.1培养基筛选 参照王勇等[13]和潘月敏等[14]方法筛选培养基:将直径为0.7 cm的病原菌菌饼分别放入番茄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板栗培养基、胡萝卜培养基、绿豆培养基、玉米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DA培养基、马丁培养基、PSA培养基平板中央,每处理重复3次,25 ℃条件下恒温培养8 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直径。

培养10 d后,在每个平板中加入10 mL的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使用血球计数板在10×10倍的生物显微镜测定产孢量。

1.6.2碳源、氮源筛选 碳源:以PDA为基础培养基,分别用阿拉伯糖树胶粉、α-乳糖、蔗糖、甘露醇、麦芽糖、D-木糖醇、葡萄糖、可溶性淀粉作为唯一碳源。

氮源:以PDA为基础培养基,添加硫酸铵、蛋白胨、氯化铵、硝酸钠、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钾作为氮源。

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测定方法同1.6.1。

1.6.3pH筛选 用0.1%的NaOH和HCl溶液调节PDA培养基,使其pH为5、6、7、8、9、10、11、12。打取0.7 cm病原菌菌饼放在培养基平板的中央,3次重复,25 ℃条件下恒温培养,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测定方法同1.6.1。

1.6.4温度筛选 打取0.7 cm病原菌菌饼放入PDA培养基平板中央,分别置于5、10、15、20、25、30、35 ℃进行培养,3次重复,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测定方法同1.6.1。

1.6.5光照筛选 打取0.7 cm病原菌菌饼置于PDA培养基平板的中央,将光照条件设为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24 h黑暗,25 ℃条件下恒温培养,3次重复,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测定方法同1.6.1。

1.7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DPS 2005和SigmaPlot 12.5软件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菌落及形态特征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8 d,菌落直径为6.78 cm。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落圆形或近圆形、粉状、边缘整齐,具有同心轮纹,生长初期菌丝为白色,后期菌落中央橘粉色,边缘浅白色(图1),分生孢子梗形态直立或弯曲状态、褐色,具有分支,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梨形、表面光滑,有横膈膜0~1个,不具有纵膈膜,隔膜处缢缩(图1),分生孢子大小为5.465 mm×13.526 mm~11.504 mm×20.531 mm。经形态学鉴定,该病原初步确定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

2.2 致病性鉴定

板栗离体果仁经刺伤接种3 d后开始发病,症状初期在伤口部位可见明显的黑褐色病斑,病斑处着生白色霉层,随后病斑缓慢向周围扩展,接种10 d后病斑处着生大量橘粉色霉层,无菌水对照处理未发病(图2),根据柯赫氏法则,该病原菌能从接种发病的果仁上重新分离,得到与最初分离并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分离的病原菌为引起板栗红粉病的致病病原菌。

2.3 病原菌分子鉴定

经测序,病原菌rDNA-ITS序列片段大小为613 bp,将所得rDNA-ITS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与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MN882763)的序列相似性为100%,聚为一个分支,能够与其他的种类分开,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结果,确定造成板栗红粉病的致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

2.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2.4.1培养基对病原菌的影响 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及产孢情况如图4所示:该病原菌在PD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最好,8 d后菌落直径分别为6.78和6.67 cm,产孢量分别为1.52×107和2.02×107cell·L-1,其次为绿豆、板栗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不适合该病原菌的生长及产孢,其菌落直径为2.90 cm,产孢量为0.20×107cell·L-1。

2.4.2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病原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如图5所示:病原菌在不同碳、氮源上均能生长,其中对碳源阿拉伯树胶粉、可溶性淀粉利用最好,适合菌丝生长,8 d后菌落直径分别为6.25和5.80 cm,但阿拉伯树胶粉不利于病原菌的产孢,仅为0.58×107cell·L-1,对α-乳糖的利用较低,但其利于病原菌的产孢,达到3.05×107cell·L-1。

氮源蛋白胨、牛肉膏适合菌丝的生长(图6),8 d菌落直径分别为6.33和5.83 cm,并且蛋白胨也利于该病原菌的产孢,产孢量为1.73×107cell·L-1,硝酸钠不利于菌丝的生长,菌落直径为4.72 cm,硫酸铵不利于产孢,产孢量仅为0.48×107cell·L-1。

2.4.3pH对病原菌的影响 由图7可知,该病原菌在pH 5~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其中在pH 8的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菌落直径为6.73 cm,在pH 12时菌丝生长最慢,菌落的直径为3.25 cm,说明该病原菌菌丝不适合在强碱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在pH 7时产孢数量最多,数量为1.13×107cell·L-1,pH 5时产孢数量最少,pH 10与pH 9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H 7与pH 5之间差异不显著。

2.4.4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温度对病原菌影响较大(图8),在10~30 ℃时,可以正常生长,当低温5 ℃、高温35 ℃时,该病原菌停止生长及产孢,当培养温度为25 ℃时,最适合菌丝生长及产孢,菌落直径为6.78 cm,产孢量为1.55×107cell·L-1;20 、15 ℃时生长次之,而温度为30 、10 ℃时菌丝生长较慢,不利于其产孢。

2.4.5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病原菌的生长及产孢对光照有一定要求(表1),12 h光暗交替最适合菌丝的生长及产孢,菌落直径为6.78 cm,产孢量为1.55×107cell·L-1;24 h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但不利于病原菌的产孢;无光照条件时,菌丝生长缓慢,菌落直径为4.35 cm。

表1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light on growth of pathogen

3 讨论

本研究结合形态学特征、致病性及ITS基因序列,明确了引起板栗红粉病的致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该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5],发病初期形成褐色病斑,病斑可蔓延整个果面,后期在病斑处着生大量粉色霉层。本研究对其病原菌进行系统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在10~30 ℃范围内均能生长,但在低温下菌丝生长缓慢,5 ℃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 ℃;pH 5~12环境中菌丝均能生长,pH 8最适生长,在pH 7时产孢数量最多;在供试的碳氮源中,以阿拉伯树胶粉有利于菌丝的生长,α-乳糖有利其产孢;在氮源蛋白胨上均利于其产孢和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在牛肉膏蛋白胨上均利于菌丝的生长与孢子的形成。刘文钰等[16]报道的结果显示,菌丝生长最适合的氮源是蛋白胨,25 ℃时菌丝生长最旺盛,12 h光暗交替时菌丝生长最好,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焦瑞莲等[17]研究显示,T.roseum菌丝在5和40 ℃不再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以25 ℃条件下产孢最多,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王勇等[13]研究结果表明,在pH 6时最适宜菌丝的生长,pH 5时适宜产孢,与本文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地域导致两者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冀东地区板栗红粉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该病原菌对不同板栗品种的致病性、侵染特性以及防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红粉氮源板栗
《红粉》海报
“红粉”刮刮乐
“红红”星球
捡板栗
炒板栗
“红粉”特饮
吃个板栗不容易
去除脐橙白皮层的产酶培养基优化
兴隆早熟板栗上市
拉曼光谱分析有机氮源促进乙醇发酵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