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柞树叶腐殖质栽培羊肚菌关键技术

2021-07-29潘茂华

食用菌 2021年4期
关键词:羊肚外源菌种

潘茂华 崔 胜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8)

羊肚菌俗称羊肚菜、羊肚蘑,属盘菌目、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由于羊肚菌的菌盖表面凸凹不平,类似羊肚,故名羊肚菌。羊肚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绿色有机天然珍稀食用菌,有药用食用价值,含有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降血脂、抗肿瘤等活性物质[1],具有抗疲劳、减轻对肿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功效[2]。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的主产区,放养柞蚕历史悠久,而柞树叶子(柞叶)是柞蚕的主要饲料,因此,河南省柞树资源丰富。目前柞叶除用于饲养柞蚕外,还可以用于食品包装、家畜饲料及农村烧火做饭或冬季取暖,经济效益极低,只有少量用于栽培食用菌。为此笔者开展柞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获取更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促使柞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现将柞叶腐殖质栽培羊肚菌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栽培场地准备

1.1 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靠近水源,水质良好,交通便利,排水方便,通风透光的沙壤土质(含沙量不超过40%),附近没有大规模牲畜养殖场的地块栽培羊肚菌。

1.2 地块整理

播种羊肚菌前20~30 d用旋耕机将土地翻耕2次。第1次翻耕前将已预处理的柞叶腐殖质撒在土表面(图1),厚度为3~5 cm,翻耕深度为20~30 cm,待地面长出杂草后再翻耕1次,将土壤翻耕疏松、整平备用。翻耕前每667 m2均匀撒生石灰50~75 kg,调节土壤pH,使土壤pH达6~7.5,同时用药杀死土壤害虫、杂菌等。若土壤墒情低,可浇一次透水提高墒,确保羊肚菌播种后发菌时的土壤含水量在25%~35%。

图1 地面撒柞叶腐殖质

1.3 搭建栽培大棚

栽培羊肚菌的地块除草、翻耕1~2次后,一般采用直径为2~2.5 cm的镀锌钢管作为骨架搭建栽培拱棚。棚跨度8~10 m,也可因地定棚宽。大棚顶高2.5~3 m,两边肩高1.8~2 m,长度一般为50~80 m,过长会影响大棚的散热通风效果;棚与棚间距1.5~2 m,每个栽培大棚占地面积以400~800 m2为宜,栽培大棚整体呈“人”字形,棚的四周开挖排水沟[3],栽培大棚以南北走向为宜。

在骨架上面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选择遮光率在85%~95%,4~6针规格的黑色遮阳网覆盖整个棚体,大棚两边及两端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各预留30~50 cm,棚的两边用石头或泥土压实,在棚的两端中间位置除预留30~50 cm宽的出入门洞外,其他地方也要用泥土压实,出入门洞处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用石头一并压实。

为了满足羊肚菌在播种后发菌及出菇对环境相对湿度的要求[4],沿着大棚顶部和两侧同大棚走向一致,安装黑色耐高压水管及雾化喷头微喷设施。根据实际水压及喷头雾化面积确定安装喷头密度。每季栽培结束后,将遮阳网、塑料薄膜及微喷设施拆卸后保管,下季再用。

2 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2.1 柞叶预处理

提前3~4个月需将柞叶堆置发酵沤制成腐殖质备用。建堆标准:高1~1.2 m,长、宽不限,建堆时用水将柞叶浇湿,使其含水量在55%~65%,然后堆叶覆盖3~5 cm厚泥土,堆内自然升温后因微生物的作用使柞叶腐熟软化[5]。经过3~4个月堆沤发酵后,柞叶腐殖质松软、无酸臭异味。

2.2 菌种选择与培养基配方

(1)羊肚菌菌株:根据近几年的栽培表现,中原地区适宜选择抗逆性和产量比较稳定的“南农1号”羊肚菌菌株,其平均鲜菇产量在300~350 kg/667 m2。(2)菌种培养基配方:小麦粒35%,腐熟木屑33%,稻壳30%,石膏2%。(3)外源营养袋配方:木屑30%,稻壳27%,小麦粒35%,石膏3%,腐殖质5%。料含水量60%~65%,pH6.5~7.5。

2.3 播种

2.3.1 播种期

羊肚菌属于低温型食用菌,中原地区栽培羊肚菌时间一般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此时外界温度稳定在20℃以下,而栽培大棚有一定的保温效果,棚内温度能维持在15~18℃,满足羊肚菌菌丝的生长。

2.3.2 菌种选择及预处理

选择菌丝已经长满袋的优质菌种,剥去袋并将菌种捏碎呈直径1.0~1.5 cm的菌块。一般选择菌丝长满袋不超过10~15 d,最长不超过20 d菌种为宜,不用老化、久陈的菌种。

2.3.3 播种

将整理好的栽培地用经绳均分成1~1.4 m宽的栽培畦,畦间留宽40~50 cm、深20~30 cm的人行道,确保能够行走和排水畅通。畦与棚同向。把经过预处理的菌种均匀撒于畦面(图2),用种量为260~300袋/667 m2。播种后用铁锨沿经绳将预留人行通道中的土壤铲起均匀覆盖在畦面上,覆盖厚度为3~5 cm为宜,确保90%以上的菌种被土覆盖(图3)。播种后打开微喷设施10~15 min土壤补水至透墒,有利于菌种快速萌发。

图2 人工播种

图3 播种后覆土

3 外源营养袋制备与摆放

3.1 外源营养袋摆放时期

羊肚菌生长不同于其他食用菌,它是通过土壤和二次投放外源营养袋提供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生长发育。播种3 d左右在栽培畦表面即可观察到菌丝生长,5~7 d菌丝长满畦面并出现“菌霜”,播种后7~20 d羊肚菌菌丝生长已经成熟,此时需要摆放外源营养袋,为羊肚菌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提供充足营养物质[6]。

3.2 外源营养袋制备

在摆放外源营养袋前2~3 d,按外源营养料配方拌料后(含水量在60%左右),用折幅12 cm×24 cm或15 cm×30 cm聚乙烯菌袋料,每袋装湿料0.5~0.75 kg,常压高温灭菌,待营养袋冷却后备用。

3.3 摆放外源营养袋

播种后5~20 d畦面铺满白色“菌霜”,将已经灭菌的外源营养袋的一侧用刀划2 cm宽的口或用板钉打20~30个(深度以刺破袋为宜)直径0.3~0.5 cm的小孔,按3袋/m2摆放营养袋(图4),摆放时将划口或刺孔向下平压,尽量使袋与畦面接触,有利于菌丝快速吸收营养。营养袋摆放40~60 d后,待羊肚菌进入出菇期后,即可拿掉。

图4 摆放营养袋

3.4 发菌管理

播种后需经常观察畦床菌丝的生长发育情况,由于羊肚菌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6~18℃,在适温范围内菌丝生长发育快、健壮有力,因此尽量控制栽培环境温度在20℃以下,若棚内距地面30 cm高的空间温度超过20℃,要及时掀开大棚两端的薄膜通风降温。若发现土壤颗粒发白,表明土壤含水量不足,应及时微喷补水,以确保土壤的含水量在25%~35%,发菌期栽培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3.5 催菇管理

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当温度回升至4~8℃时开始催菇。在催菇前5~7 d可将外源营养袋撤掉,此时畦面微喷水,不能大水漫灌,保持棚内相对湿度在80%~90%,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白天关闭大棚两端的棚门升温,确保地温达羊肚菌出菇时的临界温度(8~12℃),晚上打开棚门通风降温,拉大昼夜温差10℃左右,保持4~7 d,促使菌丝分化现蕾。

3.6 出菇管理

羊肚菌播种后50~70 d即进入出菇管理期,菌床表面菌丝逐渐褪去,在畦面和土缝中出现大量灰白色针状子实体原基,再经过7~10 d原基发育成幼小菇蕾。

在小菇发育到菇成熟的羊肚菌快速生长阶段,为确保羊肚菌正常生长发育,需采用微喷、少喷、勤喷,保持棚内相对湿度在75%~85%,不低于60%,土壤含水量在20%~25%,此外控制棚内温度在20℃以下,每天大棚通风1~1.5 h。在此生长环境条件下,一般经过7~14 d羊肚菌发育成熟(图5)。

4 采收与加工

4.1 采收时期

图5 羊肚菌出菇

当羊肚菌的子实体长至7~9 cm高并不再生长时,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菌脉纹展开,颜色由深变浅,菇柄呈白色,肉质厚实,富有弹性时,即可采收。采收前不宜浇水。

5.2 采收方法

采收羊肚菌时,捏住成熟的羊肚菌菌柄,用锋利小刀贴着地面割收,同时切除菌柄带泥土部分,轻拿轻放,按大小分级,放置于干净保鲜筐内。采收羊肚菌时动作要轻,勿伤周围的幼菇,同时及时清理地面的菇根、死菇等。羊肚菌生长发育成熟阶段,应每天采收,一般采收2~3潮(当温度升到22℃以上时就不再出菇)。

5.3 加工

采收的羊肚菌要及时冷藏保鲜、晾晒或烘干。若进行烘干处理,需先将羊肚菌平摊晾晒3~4 h后,放入烘干箱内干燥:先35℃烘3 h,及时排湿,再升温至40℃烘1 h,再45℃烘1.5 h,最后50℃烘2.5 h。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羊肚菌的含水量调整参数,既要防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烘干形成“水浸菇”,又要防止因快速烘干失水而使羊肚菌变形。为防止羊肚菌在烘干箱内受热不均匀,在烘干过程中要注意上下倒筛。当用手指按压菌盖与菌柄交接处,菌柄不变形则表明羊肚菌已彻底干燥,之后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保存于干燥阴凉、低温、避光处。在烘干、分级、装袋等过程中,需保持羊肚菌子实体的完整,以免影响品相及销售价格。

6 转潮管理

大棚栽培羊肚菌通常能采收多潮菇,出菇潮次与羊肚菌品种、栽培管理、催菇技术和大棚设施条件等有关[7]。前一潮羊肚菌采收完毕之后,揭开大棚两端塑料薄膜及遮阳网,加速棚内空气流通,降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如此维持3~7 d,然后将大棚两端的塑料薄膜及遮阳网放下压实,喷水催菇、保温、拉大温差刺激等诱发新的原基。第2潮菇出菇期温度较高,生长期较短,一般10~15d即可采收。出两潮菇后,由于土壤内菌丝营养基本耗尽,因此可不必再进行后面潮次的催菇管理。

猜你喜欢

羊肚外源菌种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外源甘氨酸促进火龙果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
外源乙烯对植物中糖代谢路径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