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生物学实验探究题分析与教学反思
2021-07-29福建省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淑芳
福建省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淑芳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验探究题作为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具有分值高、图文并茂、思维含量大的特点,能够多维度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近四年福建省中考试题第34题科学探究题为研究点,从试题分析考查内容与特点,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习者特点,提出实验探究题教学建议,希望对实践教学有所启示。
一、中考试卷实验探究题分析
(一)试题情境来源
近四年实验探究题的试题情境皆来源于科研论文,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在明确实验思路前提条件下,命题者根据考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某一实验目的节选科研论文的部分实验步骤、图表,进行简化,整理成一道由刺激情境、测量目标和问题设置组成的实验探究题,使得试题基于真实实验情境,既考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备知识,又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信息获取、数据分析推理和实验探究等关键能力,并突出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彰显了学科核心素养。
(二)试题考查特点
试题的命制立足于素养立意,追求稳中求变,“稳”的是试题设问点都落脚在科学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其中,“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是高频考点;“变”的是试题的呈现方式、设问角度和思维程度,学生仅凭单纯的记忆和知识再现已经无法完整答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机械记忆效应,从而真实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试题还设置了开放性问题表述,例如2017、2018年34题第(5)小题,将解题转变为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将试题的学习成果融入社会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无痕化地引领学生在探究与思辨过程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二、学生答题分析
(一)数据分析
笔者对2017—2020年试题各考点我县实测难度值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对“实验所需材料”“现象描述”答题相对较好,对“确定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验原理”答题次之,而对“数据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答题较弱。不难看出,考点所体现的难度值与其对应考查的思维含量、层次有关,越是需要学生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高阶思维部分,考点的难度值越低,学生的得分率也越低。
(二)高频失分点应答表现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既是高频考点也是高频失分点,它以推理分析图表数据、长句表述来注重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述能力的考查,是初高中教学衔接上重能力提高的体现。应答时,一部分学生没有读懂图表数据,未能正确作答或空白;大部分学生答题时逻辑不够清晰,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全面,作出不完整或过于笼统的应答;小部分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基于实证数据提取关键信息作出科学、完整应答。
(三)答题问题访谈
笔者对2020届初二学生随机抽查100人进行认知访谈,发现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情绪障碍、阅读障碍、知识提取障碍、策略性障碍、表达障碍。其中,知识提取障碍、策略性障碍和表达障碍表现较为突出(图1)。访谈结果与学生实测情况相吻合,都说明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掌握不到位,缺乏科学探究题解题策略,需要他人的指导帮助。
图1 学生答题障碍类型人数占比
三、实验探究题教学反思
(一)解读数学模型,规范结论表述
数学模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一个有效媒介,2017—2020年中考都是以数学模型来呈现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数学思想方法读懂图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高阶思维,达到测量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
研究发现,结论归纳表述是学生答题最薄弱环节,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模型感到困惑,缺乏数据解读技巧,导致文字表述不规范。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图2同组数据不同数学模型转化,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数学模型是如何表示同组数据的,消除学生读图畏难情绪障碍,明白不同图表数据的解读方法是相通的,都是先识别坐标,明确横纵坐标关系;然后辨析特殊点(最低点、转折点、最高点),分析模型走向和变化趋势,找出联系与差异推导规律,并科学规范地表述结论。
图2 同组数据不同数学模型转化
(二)指导解题规律,提高答题技巧
虽然试题情境、考查内容方式会变,但涉及的科学探究原理、方法却是相同或相似的,通过解题规律指导提高学生审题、答题技巧。以确定变量为例,可以从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数据图表的横纵坐标等途径来确定变量。例如2019年第34题实验目的是“探究生物硫铁投加时间对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其中,“生物硫铁投加时间”是变量,“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是实验对象,“存活率”是观测指标,即探究“变量对实验对象观测指标的影响”,将实验目的由陈述句转化成疑问句“变量对实验对象观测指标有影响吗?”,就是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之一——“提出问题”。又如,从图2的不同数据图表来看,横坐标是变量“生物硫铁投加时间”,纵坐标是观测指标“存活率”。
(三)变式拓展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科学探究”主题考查的目标层次是Ⅱ层次,对于同一考点的考查,试题可以从不同的设问技巧层次来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科学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核心知识或活动经验原型,通过科学思维,在陌生的情境下,解释或解决科学问题。以“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考查为例,2017年中考34第(1)小题从实验步骤②中就可直接判断变量;2019年34题第(2)小题需要从实验结果逆向反推设计,学生的答题需经历读图到信息提取、再到转换判断的两次思维转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变试题情境考查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数学模型考查数据解读分析推理能力、变评价实验方案的形式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增加学生的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品质,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实现先前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迁移。
(四)创设探究情境,提高答题适应力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是考查学生在具体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发现,问题原型的相似度与解题能力熟练度都会影响学生答题。表现为,较难的试题会因为学生对它熟悉而降低答题难度,同样,较容易能力要求的试题也会因为学生缺少训练而增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教材科学史、实验、科研论文等材料中提取素材进行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对相似情境和陌生情境的答题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审题灵敏度和答题熟练度。
总之,从试题测评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角度综合考量,应从认知、能力、情意方面创设条件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提高学生解题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