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生产主义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淘宝村、网红村现象解析

2021-07-29张云彬姚瑾凡陈静媛朱萌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集镇重构主义

张云彬,姚瑾凡,陈静媛,朱萌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生产主义起源二战后欧洲。二战后,国家粮食生产日趋重要,生产主义乡村以提高农业产量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随着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发展兴起,城市精英及资本向乡村回流,乡村由专业化生产转向多元化消费,向后生产主义发展。Wilson提出后生产主义乡村是去农化的乡村发展思潮。农业活动被视为生活消费方式,乡村环境保护逐渐受到重视。

我国乡村发展遵循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型的模式。张京祥等提出乡村复兴概念及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的形式及路径。袁源等以乡村地方性、表征和主体的三元综合体为模型研究西方国家乡村空间转型,提出乡村分化发展是乡村空间转型的直接体现。张小林提出乡村社会经济带动乡村空间结构变革,乡村性减弱、城市性增强,乡村经济、社会、聚落三大结构随之变化,龙花楼认为乡村空间重构体现在物质、社会、文化3个层面,是社会、经济重构的载体。

乡村空间重构是指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在动力促进下,传统乡村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改造空间格局的过程。随着城乡信息技术的发展,乡村资源要素交互频繁,催生了我国特有的淘宝村和网红村。本文通过对大集镇淘宝村和王家岭网红村的乡村空间重构现象的对比分析,归纳后生产主义的乡村空间重构内容和特征。

1 后生产主义乡村的涵义及特点

1.1 后生产主义乡村的涵义

后生产主义乡村是在城市中产阶级的乡村消费需求推动下所产生的促进乡村空间生产的地域空间系统。乡村资源要素从农产品生产转向文化挖掘,从农业生产转向“乡村性”消费,促进了乡村功能多样化发展。

1.2 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特点

乡村生产非农化。在向后生产主义转型中,乡村产业结构由以农为纲转为以消费为主导,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不断解构传统产业结构。农业核心特征由密集性、集中性、单一性转向外延性、分散性、多元性,乡村产业以非农化为主要特征,逐渐向二、三产业转型,为乡村劳动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创造机会。村民就业呈现非农化发展趋势。

乡村环境生态化。后生产主义乡村以划定生态控制区等措施,强调对乡村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可持续的理念解构乡村传统的生产方式。

乡村功能多元化。后生产主义乡村以满足“乡村性”消费功能为主引导对乡村资源价值的再认识、再利用。传统民居被改造为民宿或淘宝村仓库,小山村演变为网红村。

乡村景观多样化。在向后生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景观不断演变。生产主义乡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围绕农业生产和居住展开。后生产主义乡村则走向乡村景观的空间生产阶段,出现文化空间、生态服务空间等多样化的景观形式(图1)。

图1 生产主义乡村向后生产主义乡村演变图

2 淘宝村、网红村的转型分析

2.1 研究对象

2.1.1 大集镇淘宝村

大集镇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辖32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4.45万人。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通不便,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人均收入低,人口外流现象明显,是典型的生产主义乡村。

2010年,电子商务兴起,大集镇丁楼村村民在淘宝网销售演出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丁楼村开始迅速转型,生产主义乡村解构,向生产销售为主的复合型后生产主义乡村发展。丁楼村的成功示范及政府的有效推动让其他村庄也纷纷加入,开网店销售演出服的队伍不断壮大。淘宝村就此萌发,产生“裂变式”扩散(图2)。

图2 大集镇淘宝村分布

2.1.2 王家岭网红村

王家岭村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尚田镇,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60%的梯田山坡地(图3)。原以水稻、茶叶及竹排加工为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村内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解体,仅存一家毛竹加工厂。

图3 王家岭村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2016年,王家岭村邀请画家将村庄的建筑外墙用壁画装饰。在媒体助推下,王家岭村在互联网走红,带动村内旅游经济发展。从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转身成为网红村。

2.2 数据来源

通过梳理2009、2010、2018年的《曹县统计年鉴》,获得大集镇丁楼村产值、人口、人均收入等数据;梳理2012、2017年的《奉化区统计年鉴》获得王家岭村相应数据;根据Google Earth中2012、2014、2017年大集镇丁楼村的卫星遥感影像绘制土地利用示意图。

2.3 大集镇淘宝村及王家岭网红村的转型发展过程

2.3.1 大集镇淘宝村的转型发展阶段

(1)生产主义乡村阶段

2010年前,大集镇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生。农业生产功能突出,粮食面积4644.47公顷,总产25956.4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817元。乡村功能以农业生产和居住为主,是典型的生产型乡村。

(2)生产主义乡村解构阶段

2010年电子商务兴起,丁楼村有个别村民在淘宝网开店,乡村产业出现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大集镇的电商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以村民为主的电商萌芽和后期政府推动下的爆发式增长。第三产业的出现,让乡村功能出现新变化,打破了传统生产主义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

(3)后生产主义乡村建构阶段

经历了萌芽转型后,淘宝村产业集群稳定发展。乡村步入后生产主义发展时期,各类信息及资本涌入,产业结构和功能向后生产主义乡村发生根本性转变(表1)。

表1 大集镇从生产主义乡村向后生产主义乡村演变

产业非农化。淘宝电商介入下,大集镇2018年电商营业收入28亿元,形成网店销售为主导,物流、原材料批发、网店经营服务等产业新业态,乡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特征显著。

就业多样化。村民就业出现非农化特征:2018年,电商服饰加工企业达1700家,光纤人户8000户,带动近1.6万人从事线上销售和线下加工就业,就业形式多样。

空间多元化。乡村土地利用转变,电商发展促进多样化的空间利用。家庭作坊、淘宝一条街、电商产业园区等空间出现,生产主义乡村空间面貌改变,空间多元化发展。

2.3.2 王家岭网红村的转型发展阶段

(1)生产主义乡村阶段

2016年以前,王家岭村农民以水稻、茶叶等农业生产及竹排加工为生。乡村功能以居住和农业生产为主,传统的景观风貌以山林为主,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生产型乡村。

(2)生产主义乡村解构阶段

2016年画家用壁画装饰提升了乡村空间的视觉效果。景观生产开始具备物质基础,乡村景观风貌从生产主义景观发展为多元异质性景观,是王家岭村向后生产主义乡村转变的开始。

(3)后生产主义乡村阶段

乡村空间视觉转变后,网红村稳定发展。视觉景观成为一种建构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生产与实践的社会运作机制,带动乡村产业、社会变革。各类信息及资本涌入,乡村步入后生产主义发展时期(表2)。

表2 王家岭村从生产主义乡村向后生产主义乡村演变

乡村景观生产化。网红村的乡村景观作为一种“视觉商品”,走向景观生产。原有景观风貌产生变化,王家岭村结合建筑外墙绘制特色壁画,内容包括广为人知的卡通形象、印花布、猪牛羊等“乡村”符号。甚至将乡村的石头、地面等上色,全面美化整个村庄。乡村空间功能从服务于居民日常使用转为景观观赏,成为空间生产重要内容。

乡村产业非农化。2016年国庆假期王家岭村的来访游客超过1.7万人,被纳入宁波城区1小时车行圈范围,形成以旅游服务、媒体运营等多种新产业业态。2017年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超十万元。乡村产业向非农化特征发展。

2.4 大集镇淘宝村的多元价值空间重构

2.4.1 大集镇淘宝村的空间重构表征

大集镇淘宝村向后生产主义乡村转型中,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是其空间重构的重要表征。本节选定大集镇丁楼村主要居民点范围,在Google Earth中采集其在2012、2014、2017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并在Arcgis中绘制其土地利用图(图4)。

图4 2012~2017年大集镇丁楼村主要居民点土地利用示意图

在生产主义阶段,大集镇的乡村功能为农业生产和居住,空间结构上体现为面状均质的农业生产空间和集聚的居住空间,形成村落景观和农田景观相间的景观格局。

生产主义解构阶段,乡村功能在农业生产和居住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和工业生产。生产性乡村的空间结构开始被“斑块”状的工业用地解构。乡村景观出现零散的工业生产景观。

后生产主义阶段,乡村功能以商业及工业生产为主导。空间上工业集聚,与生活空间分离,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村落景观与生产景观相互融合。

2.4.2 大集镇淘宝村的空间重构特点

大集镇的乡村空间重构是在空间生产带动下的传统空间解构的过程,其空间重构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乡村交易功能改变

电子商务改变生产主义乡村的交易功能。让交易双方通过网络实现跨地域对接,让商品交易存在于乡村地区,根据“中心地理论”,大集镇淘宝村是乡村在后生产主义阶段,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形成的一种集聚性交易场所。

(2)乡村产品价值提升

电子商务介入为乡村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多样化需求。依据“长尾理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时,以前看似需求和销量极低的产品也可以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乡村产品价值被重新赋予,原有的乡村市场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基地。

(3)乡村产业创新促进

网络信息的快捷反馈为乡村产品创新提供机会。村民与买家在线上交流掌握最新的消费需求,是乡村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也是产业创新的核心。淘宝村依托互联网促进了乡村与外部知识和信息的交互(图5)。

图5 淘宝村转向机制图

2.5 王家岭网红村的多元价值空间重构

2.5.1 王家岭网红村的空间重构表征

生产主义阶段,王家岭村形成山林景观和农村聚落的景观格局。

生产主义解构阶段,多元异质化的乡村景观美化了乡村空间,在农业生产和居住的基础上增加了旅游和商业功能。

后生产主义阶段,乡村景观以满足观赏为特征,成为乡村的关键特色,乡村功能以商业及旅游业为主导。

2.5.2 王家岭网红村的空间重构特点

(1)空间视觉化

特色空间的营造是网红村向后生产主义发展的基础。王家岭村既没有特别的自然风光,也缺少村庄建设特色。壁画等装饰丰富了乡村物质空间,增加乡村美观性,是空间视觉化的过程。

(2)认知平面化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它的认知是多维立体的。而对网红村的形象认知是以宣传为目的的形塑过程。王家岭村在后生产主义阶段认知空间趋于单向化、平面化,成了一种符号意象。

(3)空间消费化

王家岭村尽管实际区位在山区边缘,但在网络世界中已成为核心。互联网的交流分享链接到消费市场,生产主义迅速解构。后生产主义阶段的王家岭村被纳入大众视觉消费体系中,乡村成为一种消费热点(图6)。

图6 网红村转向机制图

3 后生产主义视角下淘宝村、网红村空间重构的内容及特点

3.1 空间重构的内容对比

3.1.1 经济

市场范围:生产主义乡村的市场范围局限在一定范围。淘宝村和网红村以网络为媒介突破地域限制,市场范围扩大。

产业结构:生产主义乡村以一产或二产为产业主导,结构单一。淘宝村和网红村以三产为主,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结构。

3.1.2 社会

就业跨越:生产主义乡村的村民以务农务工为主。淘宝村村民跨越为网络电商,既在实体空间中承担生产功能,又在虚拟空间中参与商贸功能。网红村村民变身“网红主播”、视频UP主等,展现了村民的就业跨越。

社会活动:生产主义乡村交流闭塞,社会活动限制在线下。淘宝村网红村的村民与互联网交流频繁,社会活动向线上扩展。

3.1.3 空间

生活空间:传统乡村的生活生产空间独立。淘宝村出现一种“产居混合”的空间结构:房屋庭院上改造加工仓储空间。网红村以美化为目的提升空间品质。

生产空间:淘宝村带动产业生产,促进生产空间发展,网红村以视觉景观作为空间生产对象,促进空间美化。

生态空间:生产主义乡村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而淘宝村、网红村则将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乡村的发展融为一体(表3)。

表3 淘宝村、网红村与生产主义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容对比

3.2 空间重构的特点

3.2.1 流空间与地方空间叠加为基础

乡村向后生产主义转型的传统路径中,一般转型为农业生产基地、旅游消费场所或工业化城镇。淘宝村网红村通过互联网创造一个云交易交流平台,促进产业结构、人口社会和土地利用等重构,带来经济、社会和空间上的功能变化。

转型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对社会空间的重构,有学者提出“流空间”概念,指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淘宝村网红村可理解为乡村流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复合重构,依托流空间提供产品交易服务,依托地方空间展开产品生产。淘宝村网红村不再是简单的地域空间,而是流空间和地方空间的空间复合体。

3.2.2 乡村多元价值复合为演变成果

生产主义阶段,城乡要素单向流动。乡村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三产服务业涉及较少。淘宝村网红村依托互联网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淘宝村和网红村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结构,以商业服务业主导,一产和二产规模根据需求调整。其本质是空间生产促进乡村生产的内涵演变。乡村成为一个多元价值的复合系统。

3.2.3 空间生产为内在机制

淘宝村出现“产居混合”、“淘宝一条街”等空间。网红村以美化为改造目标,促进了乡村空间及风貌环境美化,其本质是乡村通过空间生产转为资本的过程。因此空间重构是以产业增值为目的,其根本是迎合消费。

3.2.4 乡村振兴为外部助推动力

乡村振兴鼓励乡村实现多元化发展,是淘宝村网红村发展的政策支撑。乡村的多元价值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淘宝村及网红村的实践,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

4 结论与讨论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不再只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学界内对乡村产业的转型方向和对乡村价值的挖掘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研究发现,作为后生产主义下的乡村转型的成果,淘宝村和网红村的本质是以增值消费为目的的乡村空间生产的过程,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实现空间生产,“去农业化”特征及其背后生产机制仍需探讨。

猜你喜欢

集镇重构主义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集镇幼儿家庭教育联盟建设的行动研究
重构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新经典主义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第一次做饭
都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