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基础日语采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
2021-07-28李敏
李敏
◆摘 要:设置基础日语课程的院校要想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就应该大胆的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的引入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日语;云班课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提高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关院校应探明、解决基础日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积极的引用新时期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改善基础日语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针对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分析。
一、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
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为了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领域的需求,通过配合现有技术手段,全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应时而生。在当前社会比较常见的有雨课堂、钉钉、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等,均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手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让手机成为服务学生的工具。本文则会以云班课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论述。所谓云班课平台,即全新的公益教学APP软件,学生可通过手机及PC客户端在适当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云班课平台满足了学生的线上学习需求,有助于师生利用平台完成交流互动。
二、基础日语教学期间出现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落后
语言学教学包含多个语种,基础日语便是其中之一。研究发现,部分基础日语教师授课期间,习惯性的照搬照抄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压力倍增。其原因是“国内学生多数具备英语基础,掌握了英语基本语法、积累了部分词汇知识,所以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听懂教师传授的知识;反观基础日语教师,学生缺少扎实的日语知识基础,面对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学生基本无法在日语课堂中直接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影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基础日语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便得以显现,此类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互动效果,更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吸收能力。但我国诸多基础日语教师忽略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习惯性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影响了基础日语教学质量。
2.未能充分开发线上教学资源
受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影响,人类终于进入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使得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受此影响,在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时,应借助相关软硬件设备,完成云班课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才能改善、活跃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智能化、理想化、人性化的线上学习环境。但是,国内院校在开展基础日语教学中,未能做好云班课平台的开发、运用,严重影响了云班课平台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不利于提高基础日语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础日语教学中运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对策
1.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基础日语课程教师在助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借鉴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方法,探究全新教学方式改革路径。比如,虽然多媒体教学可改善课堂教学质量、辅助教师提高教案制作效果,不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并主动融入混合式教学法等,才能弥补传统多媒体模式存在的缺陷。在此期间,教师要明白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目的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减小学生对教师的依存度、尽可能发掘学生潜力为主。
2.积极开发线上教学资源
开发、运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期间,一定要满足基础日语教学对线上教学资源、线下教学资源的需求。线下教学属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院校内部便具备海量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基于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中,要集中精力、资源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师诱导、启迪、监督教学过程的作用,更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保障,才能促使学生变成课堂、课外学习的主人翁。
四、基础日语采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1.实践运用方法
基础日语教学中引入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具体运用的方法为:(线上学习):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学习):课堂内化知识——(线上巩固):课后巩固拓展三个步骤构成。为了帮助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搜集网络资源、借鉴优质教学等进行课前设计,课前设计工作则包含设计、发布、执行、反馈、解析五步。
2.基础日语课程采用以云班课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流程
第一步:完成云班课的创建和加入,构建云班课活动资源内容。在基础日语课程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学前夕教师应把云班课APP下载并安装到智能手机中,然后创建班课。接着在云班课中上传已经制作好的教案、PPT、授课计划、课程图片及视频、网络链接等教学资源内容;最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移动设备等上下载、安装云班课APP,并申请加入班课,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自主观看、预习。另外,教师应在云班课内设置具体的课程活动,除上传教学资源外,还要发布测试题及通知、发放问卷调查、开展头脑风暴及在线讨论等活动,并要求学生结合学习要求及个人状况在云班课中进行学习、完成课程任务。
第二步,创建基础日语课程题库。根据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纲要、章节重难点内容、学习目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及课后习题、复习题等,完成基础日语课程题库的构建。题库应涵盖判断、多选、阅读理解、日汉翻译、汉日翻译等题型。
第三步,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可把教学过程划分成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内化知识、课后巩固拓展三大环节。课前教学时,采用线上学习模式,可在课前适当加入活动内容,如查阅资料、观看日语对话视频、了解日语语法知识等;课前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如导学案、课件、微视频、动画、测试题等;上传的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包括分组任务单及要求、预习测试题、活动评价方案等内容。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进行课前分组学习、协作完成小组任务,自主学习和测试以及了解活动评价内容等。课中教学采用线下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堂内进行,由教师面对面为学生传授知识、布置任务,同时可加入课堂测试、讨论等活动。课后巩固拓展,采用线上学习模式,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重难点知识及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头脑风暴习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应在线上教学中设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师要在线上讨论区、论坛等中为学生解难答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础日语相关知识。
3.科学考核、严谨评价
基础日语课程可选择50%+50%考核模式,重视过程性考核、线上及线下考核相互结合。线上考核内容主要以平时成绩为主,利用云班课平台把50%的平时成绩通过资源观看、测试、小组讨论、签到、头脑风暴、课后作业完成度等形式进行展现,重视日常教学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考查。同时,期末考试应占总成绩的50%,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运用能力进行考察,相关试卷的具体题型则涵盖名词解释、简答、填空、选择、阅读理解等,从而对学生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进行检测。通过结合上述两种考核形式,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直观展现学生的考核成绩。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结果,及时给予学生督促和提醒,因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五、基础日语采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1.触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传统教学方法严禁学生使用手机,但采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后,手机成为了课堂学习的必备工具,这对于学生而言属于破天荒的现象,面对如此新鲜的教学形式,必将触发学生的好奇心。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可涵盖课前是否预习、课上是否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课上是否愿意主动上台展示学习任务完成成果等内容。在基础日语课程未运用以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不存在课前学习习惯、极少数学生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或上台展示学习成果。但是,运用该模式组织教学后,再第二次调查中显示,有八成学生主动在课前预习了教师上传的班课学习资源、有七成学生愿意主动加入小组学习活动、有七成学生愿意主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由此可见,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合理的考核及评价,改善了基础日语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课堂时间发布课堂测试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并上交试卷,教师则可凭借测试结果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状况进行分析、评判,确定需要重点讲解的重难点知识内容。通常在每章节课程结束后,可组织课堂小测,然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为学生各学习阶段的考核、评价等提供依据,从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将基于云班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基础日语教学中使用,将有效的改善基础日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日语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等,所以,该模式值得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园园.蓝墨云班课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5):108-109+169.
[2]邓娟娟.论日语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9(03):201+200.
[3]张禹欣.日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和教师的作用分析[J].經贸实践,2018(14):313.
[4]田野.在旅游日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国际公关,2019(12):59-60.
[5]朱星荣.慕课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6):194-196.
[6]夏晓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研究[J].数码世界,2020(07):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基础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构研究》(JGJX2020D4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