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2016-06-30梁超
梁超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逐步的与信心技术相融合,各取所长,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一种充满活力和无限发展空间的新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可以是原本抽象数学知识变得的形象具体,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远程交流、实物展示、多维度模拟等特性,能够更好地解析数学与人们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把数学知识广泛的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形象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不足;对抽象化的知识点分析、演示的不透彻;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性案例较少,选择范围也很小;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足,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不用提自我创造能力了。
而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这种情况正在被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逐步的与信心技术相融合,各取所长,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一种充满活力和无限发展空间的新的教育方式。
下面是我总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突出作用,同大家一起分享,并请大家来指正。
一、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良好解析(要学会什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教学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上面数学教学目标的阐述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就发现信息技术的引入对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可以是原本抽象数学知识变得的形象具体,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远程交流、实物展示、多维度模拟等特性,能够更好地解析数学与人们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把数学知识广泛的运用于实践。
二、对教材的完美契合(通过什么学)
现在教材的编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来服务的,其中许多知识内容只有通过多媒体才能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知识的学习也充分靠近现实生活,是学以致用的设计,这样有许多学生接触不到的知识内容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示和模拟实践。
在这里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黑板和粉笔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单调的色彩,单一的功能,缓慢的速度这些都无法让学生更清晰地构建知识体系,也缺乏实践性。
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极大支撑(具体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素质不同,会极大地影响他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方式、方法以及能力。
就数学学科来说我推荐这样几种技术:
1.幻灯片: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技术,优点:提高课堂效率(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是抽象内容形象化;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易于学习操作。
2.flash动画:使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学习几何的利器。学习较难,制作时间较长。
3.电子白板:黑板有的功能我都有,我还有很多特技,大家多多体会开发。会用的都舍不得离开我。易学、易用,精通需要时间和指导。
4.实物投影:实用、简便。与很多小技巧需要仔细体会(研究三维投影、立体几何、对称等超好用)。
四、对学生学习、创新的无限指导(学习效果和实践意义)
经常上网,我的感觉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找不到的。以前很迷恋看小说,有了网络之后于是乎在百度里面大肆撒网,目前还从未失手过。
用上面的例子就是想表达一下这样的信息:网络给你的学习提供了你无法想象的帮助,你想学他就会给你指导。你想展示自己的成果它也给你提供舞台。我们学习无非是:学做人、学做事、守规矩、立德行。
你的理想有多大,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宽。无法实现理想是你没有真正的融入你的角色,是你的积累不够。学习是无限的,现在你有了很好的工具,剩下的就是你的实践。
追古溯今,我们很幸运。
五、对教、学行为的合理评估(反思、总结)
在我们的严重机器是很死板的,同时他也是很客观的。它能够真实地反映我们的情况,不会恭维,也不会恶意嘲讽。心存善念,得善行;心存恶念,百病丛生!
上文里面有许多杂乱、散碎的语言,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一下这样的想法:信息技术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以赋予它类人的生命。传统的精华与进步的信息,会带领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