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的实施路径
2021-07-28郭静虹
郭静虹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之场所,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任务为一体,是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教育阵地,高校党委在承担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广大教师思想政治方向上责无旁贷。本文尝试通过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研究规律,为进一步拓展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和增强党建工作成效提供经验参考。
一、深学笃用,打造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型党支部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政治信仰是首要条件。第一,要把好进人“入口关”。前移思想政治考核关口,重点加强对新进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师德师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审核,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思想正、作风优、纪录佳的政治生态。第二,要把好教育“源头关”。学校牵头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验、素养高、知识丰富并具有良好教学成效的老师成立讲师团,通过集备、专家指导等方式,结合形势开设热点难点讲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想教育轮训,阐释新思想新精神,真正铺开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传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第三,要担好监控“主责关”。在推进意识形态监管监控,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网络阵地管理上,高校负有不遗余力地责任。新形势下高校要重点加强对教师引进、教材选用、课堂管理和学术问题等的审查,严格执行会议、讲座、讲坛和论坛审批制,严控境外非法资金资助的渗透,对于违背社会主义主体方向的错误言行坚决实行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第四,要抓好青年“培育关”。高校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阵地作用,举办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入职培训,重点以党支部为平台,以教研室为单元,组织开展青年大学生,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广大青年教师养成在党言党、在党爱党的良好风气,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第五要统好思想“融合观”。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要善于创新党建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机融合的途径,将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工作问题等统一起来,以政治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切实解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发展困惑,及时答疑解惑,帮助解开心结,敞开心扉,在坚定对党和国家信心的基础上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学习低效为高效,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习工作指导思想的源头活水,以身示范、率身垂范,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沉得住气、留得住风骨、守得住底线,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力度的优秀作品,培育出有信仰、有情怀、有温度的时代新人。
2.结合“三会一课”制度,提升学习成效是重中之重。第一,要始终保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心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只能让自己身陷囹圄。高校不仅要积极支持教师党支部走出去取经学宝,选派优秀教师骨干和党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选派教师党支部与红色地区党支部对接交流,主动求知,同时也要建立邀请国内外专家入校开展中心组学习的制度。学校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多渠道探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举措。第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校际间合作。高校可充分发挥周围院校办学集中的优势,通过与兄弟院校结对、大手拉小手等主题党日活动的方式开展学科互动,取长补短,增加思想政治交流,增强活动实效,提升教育成效。第三,发挥教师支部社会服务阵地优势,笃学笃用。高校教师党支部在保证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理论为实践,化所学为所用,通过对接当地社区、福利院或贫困地区等,奉献所学所教,实现高校办学治校、服务社会之功效。第四,弘扬优秀校园文化,对标看齐。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在教师党支部中开展思想政治对标争先活动,通过文明校园、道德模范、师德典范等号召广大师生向榜样学习,向优秀看齐,在全校上下营造尊师重教、引领先进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激励教师通过立德、修身,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手段,构建全面、全员和全方位育人模式,提升育人质量。
二、掌舵把向,打造党建+学科建设的协同型党支部
1.坚持党把方向不甩手,承担大学科发展主体责任。第一,高校要始终坚持把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只有将党建与学科平台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相联系,才能促进要素融合,协同发展。高校要充分结合办学实际,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在重点实验室、重点带头人、重要团队等的有效方式,只有有效实现党建和学科的结合才能保证党建对学科建设指导的落实,保證党建工作的生命力。第二,高校党委充分重视,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完善党委领导、做到党政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时党政分工合作、协同运行是实现党支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以党建带学科、以学科促党建,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党建和学科建设“两张皮”,进而形成党建和学科发展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航母效应。
2.坚持党管人才不松手,打造高素质党员教师梯队。第一,建立并持续推进党委联系优秀青年教师制度。抓好人才工作要求党组织班子成员结合分工建立联系教师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着力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等,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乃至教学科研工作上的指导,切实增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内驱力和使命感。第二,要积极吸收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优秀青年入党尤其是在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并将其纳入工作计划,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抓好新转岗、新应聘、新入职教师的入党前谈话谈心工作,常态化吸收优秀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不断为教师党支部补充新鲜血液,激发党建工作活力。第三,要建立遴选和培育优秀带头人机制。根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为加快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积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等所建立的科研团队、创新党支部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支融党建和业务为一体、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实现“双带头人”百分百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按照中组部、教育部党组《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要求,高校要积极实施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通过制度保障、教育培养、监督问责等方式予以推进,有力彰显教师党支部书记“领头雁”效应,使高校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各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延伸党委政治责任,将党组织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分解,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层层有落实、件件有布置、项项有回应。
3.坚持党带群团不放手,共筑大给力群团同心圆。第一,坚持做好统战工作。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所占比例高的集中地,做好统战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抓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領,求同存异,将工作思想统一到党的领导和学校中心工作上,形成工作合力。第二,坚持抓好共青团工作。团学组织是党的生力军和后备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学校党委要通过加强对社团组织的引导、指导和管理重点通过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和文化育人等方式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支具有新时代、具有爱心、富有耐心、饱有热心、存有戒心的“四心”团学骨干力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筑工作向心力。第三,要坚持发挥教代会、工会及各类委员会等的作用。高校要最广泛地团结并发挥教代会、工会、教授/教学委员会在办学治校、民主理校、师德师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作用,集中办学智慧、团结教职工的优势,充分保证各方面权益,确保高校办学环境稳定,促进各部分有序运作、有机融合,提升工作凝聚力。
三、声形并用,打造党建+大数据的创新型党支部
首先,大数据能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和区域链数据等在内的各种数据,尤其是对日常党建工作数据上的及时、实时留痕,更是为实现党建数据记录的全面性全程化提供了可能。虽然其也存在着数据管理、数据隐私等方面的困扰,但基于大数据平台,尝试通过慕课、金课等方式增加党建与学科的契合度将能持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其次,各教师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教学研讨、团队会议等形式摄制微视频,开展党建微宣传,化“大主题”为“小窗口”,以小见大,以喜闻乐见、声形并茂的形式将严肃的党建生活化、日常化,让政治生活与教师正常工作融为一体、将党建学习以更贴近教师的形式融入其中,产生共鸣,让广大教师努力地到、感受地到、受益地到。高校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开设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党建特色和亮点,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浓厚竞争氛围。再其次,充分利用指尖上的优势,打通党建的最后一公里。教师党支部不仅要吸收广大教职工运用学习强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广大教师日常碎片化的时间,开发包括党建APP等在内的学习平台,将本校富有特色和意义的宣传报道及时推送,突破时空限制切实做到党建学习唾手可得,提升学习成效。
四、提左挈右,打造党建+工作品牌的融合型党支部
首先,思想上高校要积极深入践行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方式,引领道德风尚,善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资源,树立“一校一院一品”,及时归纳总结二级学院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并将其融入学校发展,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党课予以呈现,以此表彰一批先进个人,推出一批典型作品,继承红船传统,歌颂新时代工匠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其次,高校要积极响应和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地方优势,重点打造并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工程。我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优势,以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为遵循,重点推出两岸“五合工程”:即教材合编工程、学术合作工程、期刊合办工程、青年合聚工程和学科合力工程,长期服务于国家大局大业,画好文化交流同心圆,增强两岸凝聚力,打造一支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早日实现两岸统一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