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全华班
2021-07-28杨直
杨直
过去几年里,关于全华班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而在4月13日的比赛里,靠着全华班式的阵容,RNG最终挺进了总决赛。 赶着这个档口,似乎可以再谈一谈全华班。
从始至终,电竞的观众们关于这个话题都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看上去更理性,这些人接受传统体育的现状,将电竞引援看成是足篮球里的引援;另一类人则站在“非理性”的角度,看上去毫无理由地坚持全华班。
无论电竞的观众和从业者们如何看待全华班,全华班这个指向意义明显的词汇已经完成了一种蜕变。 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最早的时候,全华班只是一种指代,指的是在某些重要的赛事舞台上,比如《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上,五个中国选手同时出场。
后来,这个词逐渐变成了对一个过程的描述:不单单指出现在决赛舞台上由五名中国选手组成的队伍,而是指一支完全由五名中国选手组成的队伍从常规赛打起,最终站在决赛舞台上的经历。
全华班是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我想抛砖引玉地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来,全华班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赛区的内生性。
先借用同行提到的一个例子:“Nuguri说,我很欣赏 Bin。Bin一听这个,自己都不好意思瞎操作了。这半年,Bin在自我约束上面已经做到了极致。” 看上去没问题,选手之间互相鼓励,一个以另一个为榜样。
但这恰恰是问题。说得直白点,Bin的偶像不是本土上单选手。可能这不能用单独的喜好来解释,而是环顾四周,Bin找不到这样的选手。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竞技的天花板、高度的职业性,哪怕是忠诚、专一,当提到这些完美的选手模板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找一个韩国选手。近年来,可能欧美某些选手也进入了备选名单,但本土的中国选手呢?
LPL赛区的引援历史已经有了几年了,但是我们始终无法诞生自己的榜样。或者说,除了Uzi和ClearLove这两个人,我们没有更有说服力的明星选手了。
某种意义上,这和每天宣传的“第一赛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进一步讲,杂志曾经提过一个观点,那就是赛事的运营者不能过分利用所谓的民族情绪,但我们无法阻止粉丝在喜欢电竞这件事上投射再多的民族情绪。
投射的结果即是对全华班的执着。 每年看着全明星投票的名单,作为观众、作为粉丝,难免心里有落差。 的确,过去几年里,借助着引援,甚至是从韩国挖来优秀的从业者,我们在一点点吸收韩国积累的经验。但从结果看,太慢了。或者说,并没有更进一步地渗透。
从2013年韩国在《英雄联盟》项目上崛起开始算,八年过去了,在我们的职业联赛里,选手的榜样依然是韩国选手,竞技的天花板也依然是韩国选手。 前几年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观点:不断产出优秀选手是韩国电竞的体系性优势。我不知道这个观点引起了多大的反响,但现实在不断印证这个判断。
然而,优秀的赛区本来就应该具备产生优秀选手的能力。这是所有优秀赛区共有的内生性。在这方面,这典型的例子自然是足球了。而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距也是肉眼可见的。
事实上,近两年,LPL已经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选手。
然而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晋升到世界顶级的行列。而在竞技的世界里,想要见一见高山总是没有错的选择。于是就出现了Bin和Nuguri之间的故事,而不是Bin和另一个本土上单之间的羁绊。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不断地从韩国吸纳电竞产业的中坚力量,却从来没有破译其中的密码。
这个密码是不可破译的么?一些事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和《英雄联盟》相比,RTS游戏或者说星际争霸在韩国无疑有着更悠久的传统。然而两件事告诉我们,这个传统是可以被移植过来的。 在黄旭东举办的战队联赛上,中国选手Sakura用战术击败了实力远高于自己的Dear。事后,黄旭东解释道,这是赛前不断观看对手的录像、总结并制定针对性战术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同样发生在星际争霸2项目上。同样是在战队联赛上,国内最强的神族选手之一jieshi也是利用战术在和世界顶级虫族选手Scarlett的对局里取得了巨大的优势。这背后,同样是jieshi的教练,LP俱乐部的星际争霸2教练QP不断观看Scarlett的录像,最终发现了她侦查盲区的结果。 在和他聊起这件事,他毫不避讳这种准备比赛的方式源自韩国,他甚至强调说,在韩国,这种工作通常由一个教练团隊完成,效果往往也更好。
换句话说,“没钱没人”的星际项目,在尽最大的努力学习韩国的成熟经验。事实也证明,这个经验完全可以被复制。 但在“有钱有人”的MOBA项目上,我们却没有看到这种进步。或者说,进步同样存在,但并未比其他项目快多少。 诚然,这不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但问题是,本土选手在选手的成长轨迹里是缺席的。“不能”和“不为”的差别我想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2019年的时候,我在《王者荣耀》的一个大众赛事里做采访。采访对象是后来意外夺得了亚军的一支来自哈尔滨的业余战队。
不管如何,这些人也是在《王者荣耀》上亿玩家里站到顶点的人,是这个游戏里最优秀的一批玩家。我之前在《如何理解次级生态》里提到的一些现状,在他们身上也存在。比如队伍的打野和中路,都具备冲击职业赛场的实力,但因为代打、直播的收入更高,所以二人一直很犹豫,并且没有向前走一步,付出行动。 意外的夺冠给予了两人前进一步的勇气。为了给他们鼓劲,他们的队长反复讲述一个例子:“你们看看Sky那个时候,也没有钱,但就是苦练,后来什么都有了。” 这些没有经历过Sky的时代的95后们,却把Sky作为了职业道路上的路标。
Sky的职业路径固然让这些普通人能感同身受,但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去思考,Sky之后,下一个完美的本土电竞选手,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