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符号在校园展馆项目中的运用

2021-07-28裴元生

美与时代·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摘  要:参照皮尔斯的符号学三分法对古典园林建筑符号的类型进行研究,对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参与设计的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加深学生对建筑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融进设计方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实现动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符号;主题空间;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2019年姑苏教育人才资助项目“苏州古典园林3D复原暨江南木雕技艺传承研究”(RCZZ201931 );201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江南建筑木雕赏析与技艺传承研究”(2019SJA0599)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符号的形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城市的底蕴和历史的文脉,对于城市底蕴的积累、设计艺术的创新产生了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也是人们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据……我们应该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个性。”作为设计师,更有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研究,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瑰宝融汇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规划等设计案例中,在丰富项目视觉体验的同时,保护和展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符号的类型

苏州园林自晋代以来,主要以“归隐”为主题进行园林的布局设计,北宋苏舜钦四万钱购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构建沧浪亭“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体现文人的怡然自得、悠然洒脱,此后造园之风日盛,而明代文征明等文人书画家参与造园设计,更让苏州园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苏州园林众多,建筑装饰图案蕴含了历代园主和文人的美好愿望,经过历代建筑师的提炼和总结,已成为吴文化的物化符号之一,体现了传统文人士大夫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有机统一。根据著名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研究,他认为符号具有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分法,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还是存在不足,例如综合苏州古典园林来看,园林的“曲径通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应该还体现第四种空间尺度符号。因此,本文对于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符号从建筑的使用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分为几何符号、具象符号、意象符号、色彩符号、空间符号几种。

(一)几何符号是建筑的风韵。是对物象进行点线面的高度概括,具有形式美感和联想意义,设计者在规划思考过程中有明确的设计意图表达的几何元素,其中以庙底沟彩陶和半山彩陶的几何纹样最为著名。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装饰、洞门花窗造型和地铺装饰纹样的设计是几何纹样的集大成者。例如沧浪亭藕花水榭与入口交界处有一天井,漏窗为乾坤袋外形,内部由方天画戟的正面和侧面三个抽象符号、两个花瓶相叠的符号以及铜钱等众多抽象符号组成,仔细体会则是表达了平升三级、频频升级、财禄双收的美好寓意。苏州园林各建筑的飞檐、嫰戗水戗尖花式,哺鸡雌毛纹头脊、卷棚歇山顶、悬山顶等屋顶的种类,抬梁式、穿斗式的架构等几何符号都成为苏州地域独有的符号特征。

(二)具象符号是建筑的灵魂。来源于现实的自然形态而摆脱自然束缚,运用归纳的手法美化、创造出来,具有图案寓意之美,是欣赏者与设计者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并产生共鸣的重要符号,苏州园林的砖雕门楼、花街鋪地、山花裙板无不有所体现。例如狮子林的揖峰指柏轩客厅两边的格栅落地方罩裙板雕刻有“云林洗桐、茂叔爱莲、陶潜爱菊、右军爱鹅”等文人趣事,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文人雅趣和超然世外的心态,与建筑本身也起到了呼应关系。

(三)意象符号是建筑的精神。意象是运用客观精神、美学规律和主观感受三位一体的再创造视觉思维表达,在建筑中最终要被落到建筑本身和附属装饰构件层面上。意象对设计者来说它便是寓“意”于“象”,是通过用来寄托主观情感及表达客观事物的客观物象。中国的四神纹、鸱吻脊、麒麟、龙凤都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美好寓意的综合设计而逐步形成,成为建筑符号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耦园作为“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的夫妻归隐园林,建筑符号处处体现出园林的主题和园主人的情感。东花园的东游廊为“筠廊”和西游廊为“樨廊”分别有“夫君、爱妻”的谐音,可谓别具匠心。而游廊之上雕刻有“福(蝠)庆(磬)双余(鱼)”的漏窗、雀替、角花10余处,都是通过物象符号表达夫妻恩爱、琴瑟和谐之意。

(四)色彩符号是建筑的标识。色彩是设计造型的重要元素,建筑作为造型艺术,更离不开色彩。建筑色彩设计往往直接体现建筑师的情感意识和艺术修养,为建筑增添无穷的魅力。同时,建筑色彩也是各地区园林建筑区别的重要标识,如北方建筑大面积使用朱、青、黄、白、金等原色的方法而形成的富丽堂皇、威严雄浑的特征;江南建筑大面积使用灰、白、黑等色而形成婉约雅致、粉墙黛瓦的特征。所有色彩不仅仅是色彩手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使得人们会产生联想并具有传递不同地域信息的功能。如苏州园林的磨光纸筋石灰墙、黑色的瓦片和束腰线黑色墙沿、高低错落的观音兜院墙与各种形制的屋顶,辅以园林四季植物的色彩搭配,形成了独有的“粉墙黛瓦、四水归堂多天井”格局和文人雅士的“水墨江南”意蕴。

(五)空间尺度符号是建筑的核心。《园冶》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说明建筑的格局和空间尺度是非常重要的,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意蕴。中国园林由于地域、人文的不同,北方园林深受皇权政治的影响, 礼制等级森严,结构严谨规则, 以对称式布局为主,墙体厚实,内外空间界限分明,虚实空间处理不如南方的通透。南方园林多是私家园林,大多为城市山林,空间狭小,常以“以小见大、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进行营造而达到布局灵活、曲径通幽、先抑后扬、尺度适宜的空间布局效果。例如留园的整体空间处理运用了对比和衬托、节奏与韵律、对景和借景、深度和层次的空间符号表现手法,各个空间运用墙体进行分割,形成了园中园、景中景、“曲径通幽处、厅堂花木深”的空间处理效果;又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小沧浪以及网师园的梯云室、殿春簃等庭院布局,皆是空间尺度运用得当的典范。

二、将古典园林建筑符号运用到校园展馆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苏州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江南古建更是以苏州为典型代表,苏州园林的建筑符号成为江南建筑的代名词。

(一)建筑非遗后继无人,传承与创新成为难题。“香山帮”是自明代以来中国建筑领域的著名帮派。目前香山帮共有31位多工种(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非遗文化传承人,由于香山帮学徒时间要3到5年,古建营造又是体力与“技”“艺”的融合,工作艰苦、付出大,收入却不匹配,因此年轻人不愿意学,造成很多工种后继无人;部分家族企业代代相传,缺乏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在建筑工种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也出现了瓶颈。

(二)学校展馆固定的展示,无法激活非遗文化。非遗文化遗产,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和年代的不同,在实用性和美观性方面与现实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要想让非遗与现代生活发生联系,与欣赏者和使用者产生共鸣互动,将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激活非遗文化,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對非遗的强烈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非遗文化得到较好传承。目前很多院校纷纷开设园林古建展示馆、江南建筑展示馆、江南建筑构件馆等,功能主要以展示陈列保护为主,精品用玻璃橱窗与观众隔离开来,没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布局,导致展馆失去了本身传承的意义。

(三)校园展馆规划主题混乱,空间布局程式化。教育部自2018年在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遴选工作以来,很多院校借助这个平台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非遗传承基地。但据笔者在院校交流和现场考察来看,大部分还是以展示为主,将当地的众多非遗文化集中到一起,导致主题混乱,展馆的参观流程基本是以历史顺序或种类为主,没能进行空间主题的有序规划,互相之间没有关联,传承还是以参观的时候才安排展示,没有形成常态化,利用率较低。

(四)地域文化教育缺乏,学生传统底蕴不足。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90%以上都来自于苏州,建筑专业学生有3000人左右,具有建筑类家庭背景的占有15%-20%之间,但对苏州传统古建营造技艺的了解几乎为零,对于建筑文化和建筑符号的了解也甚少,这些均不利于建筑文化的传承和技艺的延续。调研分析有必要在校内建立“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让学生耳濡目染,参与到斗拱的拆转、攒尖顶的组装、榫卯结构的制作等项目演示与尝试中,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建筑的文化,增强非遗保护意识,让非遗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同时,展馆建成后还可对中小学和其他兄弟院校开放,资源共享,有助于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三、古典园林建筑符号在校园展馆中的运用

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符号种类繁多,想要在“方寸之间”(学校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大概在500平方米)运用建筑符号升华整个展厅主题,还能够增强参观者的互动体验成为设计布局的关键。因此,根据场地层高和整体架构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苏式门楼、大小木作、砖瓦等构件以及半亭、花窗作为展示的主要对象,总体布局围绕这些元素以简单轴线和参观流线展开,利用室内空间立体展示。将实物模型和简洁扼要的说明相结合,以直接明了的方式向学生和参观者展示苏州园林古建的构建精髓,使枯燥繁杂的建筑历史生动呈现。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对部分构件(主要是斗拱)进行拆装组合,体验古建筑的精妙和古人的智慧(如图1)。

(一)设计理念和整体思路

在原有的建筑室内装饰材料体验中心基础上,在不破坏原有大结构前提下,以节约、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正如园冶所云:“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形成“可观、可游、可学、可驻”的设计理念,将建筑构件与建筑本身巧妙地融合,让传统建筑焕发新活力。整体分为“壶园一隅”“诗书传家”“勤能早达”“薪火相传”四个模块,将江南的传统砖雕技艺、木雕技艺、门窗雕刻、建筑构造、苏派门楼等建筑符号按流线进行逐一呈现,令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让整体的展示融欣赏与体验于一体。

(二)四个不同主题空间的设计方案

根据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苏州地域特点,整个空间按照意境、学境、学境界、情境分为四个空间,各空间互相联系(如图2)。

1.壶园一隅。入口处左边为消防栓和门的开关,无景色可借,参照计成的“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思路,设计时运用两层隔板,月圆门隔扇,墙面采用带学生做的从乳鱼亭看浴鸥池的艺圃复原场景作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亭台影罅、楼阁虚邻的意境开阔了局促的空间,产生纵深感。月洞门与半亭构成了园林的一角,亭子的各种建筑构件符号和施工工艺流程都进行了文字标注,让学习者、参观者、讲授者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畅谈“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尺度相宜”,产生最为直观有效的视觉感受。

2.诗书传家。第二进空间为展馆的主要部分,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多功能的统一,融参观、交流、讲座、实操于一体。有博古架、12扇裙板雕刻为一年十二季节花神图案的隔扇;书桌、抬梁式、穿斗式的木架构依附于建筑隔墙之上,砖雕门楼采取石库门方砖护门扇砖细斗拱发戗屋面门楼,并进行双面门楼的砖雕展现。正面上坊雕刻有磨细清水砖雕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的图案组合,背面上坊雕刻有磨细清水砖雕十鹿图;字牌正面为“麟翔凤游”,背面为“勤能早达”;正反面的兜肚有“柳帽沾衣”“功成名就”“舜访历山”“福禄寿喜”的砖雕图案。所有的建筑符号均围绕“诗书传家”的主题展开,在充分展示苏州地域特色的各种建筑符号的同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目的。

3.勤能早达。“清能早达”一词是悬挂在苏州网师园轿厅的匾额,寓意清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的抱负。本空间的寓意是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和成就,早日实现梦想。第三个空间运用防腐木地台抬升后形成一块学习交流的空间,运用六个万字纹样的隔扇与展厅空间进行了分割,顶部运用的是仿木铝方通镶嵌圆形中式宫灯形式。该空间有书架、电脑桌和小型会议学习交流桌,让参观者能够进行停驻交流,让学生能够带着电脑和书籍与古建筑亲密接触,并能够运用所学软件知识进行专业的呈现,融交流、学习、实践于一体,空间利用率高。

4.薪火相传。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指出:“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配备优质师资以及充足的器材、设施设备和场地,建设1个以传承项目为主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作坊,组织开展有关传承项目的系列主题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就是说要想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大师留住,把学生吸引住,就必须要整合资源,开设大师工作坊。该空间将展示与技艺传承融于一体,主要以香山匠人的苏州建筑营造技艺展现为主要表现形式,邀请了苏州地区著名的建筑磚雕非遗大师和木雕非遗大师开设大师工作坊。为满足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构件的好奇心和增强互动性,唐宋清代的斗拱均是可以组装拆卸的,学生在参观学习的同时,可以自己动手,体验斗拱的各种组合方式,深切体会空间组合复杂而又逻辑缜密的结构体系,将雀替、牛腿、瓦作、木作等进行了附属于建筑物的展示。构建的木雕技艺传承工作坊和砖雕技艺传承工作坊,可以同时满足30名学生的雕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并能将传统技艺和建筑符号运用到今后的专业课程设计与创新中。

5.整体建筑色彩与空间。苏舜钦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都是对于色彩与空间融合的经典意象的升华。本展馆运用万字纹挂落符号贯穿始终,达到了元素的统一。在建筑色彩上采取了黑色的瓦片、石灰白墙、原色的推移门、栗色的木质材料、桐油漆过的桌椅、水磨细灰色清砖,达到粉墙黛瓦、清新典雅的意境,整体空间是通过砖雕门楼和万字花落飞罩进行半隔断,达到了空间的有效转换。

四、结语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符号研究实践,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了学校“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案并付诸于实践,以期学生能够在校园展馆情境氛围加深对建筑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结合非遗传承人动态展示、体验和教师的授课,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项目课程创作中,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融进自己的设计方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达到动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的最好预期。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祝纪楠,编著.徐善铿,校阅.《营造法原》诠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陈鑫.苏州古典园林洞门花窗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作者简介:裴元生,双硕士,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艺系教授。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